羅 峻,劉廣純,張 嬌
(沈陽大學城市害蟲治理研究遼寧省重點實驗室,遼寧沈陽 110044)
食用菌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2016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為3 596.66萬t,產值為2 741.78億元,其中云南、貴州、四川和重慶4地的食用菌產量為327.69萬t,產值為301.93億元,占全國產值的11%。在我國精準扶貧等相關政策的刺激下,食用菌產業發展在我國西南地區將繼續保持“產量持續增長”的態勢[1]。隨著食用菌產業的迅速發展,食用菌害蟲也越來越猖獗,成為食用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據統計,由蟲害引起的食用菌產量損失一般在20%~30%。據云南省2002年初步調查顯示,人工食用菌菇場害蟲侵染率達100%,食用菌產量下降30%~40%,嚴重地區造成絕收。蟲害使人工食用菌產品品質降低,經濟效益下降25%~35%[2]。
害蟲調查是防治食用菌蟲害的重要步驟。對我國西南地區食用菌的害蟲調查已有相關報道。胡學難等[3]對貴州菌蕈害蟲種類進行調查,鑒定共有9目22科30種。沈登榮等[4]報道了云南省食用菌眼蕈蚊科害蟲,共6屬11種。曲紹軒等[5]對云南省昆明市、楚雄州南華縣以及麗江市野生菌的害蟲種類進行調查,確定了5目9科13種;王劍[6]調查了四川黃背木耳害蟲,發現9目14科15種。上述研究主要是針對某省或某類害蟲的研究,而對整個西南地區食用菌害蟲種類分布和危害狀況尚未有較全面的調查。筆者于2017—2018年對我國云南、貴州和四川3地食用菌害蟲種類和危害進行調查,旨在為食用菌害蟲防治提供參考。
1.1調查方法于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對云南、貴州和四川各省食用菌產量較多或受蟲害程度較重(一般為初次種植)的食用菌基地進行調查,分別選取陸良縣、羅平縣、納雍縣、仁懷市和金堂縣。每縣隨機抽取7~10所菇廠,于2017年7—8月、2018年2—3月、2018年6—8月進行采集。
在菇房均勻掃網,每戶每次1瓶,采集成蟲;在菇房或菌包中抓取各類成蟲;從壞死或不能出菇的菌包中收集卵、幼蟲和蛹;將部分幼蟲、蛹和卵帶回進行人工飼養至成蟲,進行鑒定。
1.2優勢種確定伯杰-派克優勢指數(berger-parker dominace index)計算公式:
d=Nmax/NT
式中,d為優勢指數;Nmax為優勢種的種群數量;NT為全部種的種群數量總和。
1.3危害分級根據某種病蟲害發生在菌包的個數與播種的個數比,將蟲害級別分為5級:“+”為0~<0.2,“++”為0.2~<0.4,“+++”為0.4~<0.6,“++++”為0.6~<0.8,“+++++”為0.8~1.0。
2.1食用菌害蟲種類共采集并鑒定9目26科32種,其中雙翅目種類和數量最多,為8科10種,黑糞蚊(優勢度最大為0.327)、尖眼蕈蚊(優勢度最大為0.312)、泰納異蚤蠅(優勢度最大為0.219)和真菌癭蚊(優勢度最大為0.297)數量多,危害較為嚴重,是引起食用菌大量減產的重要害蟲(表1)。
2.2主要害蟲
2.2.1黑糞蚊Scatopsesp.。成蟲體長2.4~2.6 mm;體寬0.4~0.6 mm;體黑亮粗壯;頭部小;觸角粗短有10節;胸部高而隆起;翅與腹等長或稍短呈金屬光澤(亮藍色);腹部8節,各節直徑相近(圓柱狀)。雌雄交配時尾對尾呈“一”字形,交尾時間較長,最長可達24 h以上。成蟲常群聚于縫隙和懸掛物上,常有扎堆的現象[7]。幼蟲聚集于菌袋出菇口,取食菌絲及幼菇,隨著幼蟲的生長逐漸進入到菌袋培養料的深層中,造成菌袋菌絲退縮,逐漸變黃發黑并發出異味吸引外界害蟲進入菇房,進一步加重蟲害。嚴重時出菇小、產量低甚至不出菇。調查發現,此種為云南羅平縣與陸良縣平菇害蟲優勢種(圖1A)。

表1 食用菌病蟲種類
2.2.2泰納異蚤蠅MegaseliatamilnaduensisDisney。平均體長為3.25 mm,體色黑。觸角鞭節膨大,呈棕色球形,表面著生短絨毛,觸角芒長0.69 mm。前足略黃,后足近于體色,前中后足顏色依次加深。翅為膜質透明,3條縱脈較粗,黃褐色,背板被短毛,腹部背板深棕色,腹板顏色稍淺且具有清晰的縱向紋路。幼蟲會在菌絲和菌料間直接穿梭蛀食,隨后會在菌料表層相對干燥的地方化蛹[8]。經調查發現此種為貴州納雍縣、仁懷市平菇和香菇害蟲優勢種(圖1B)。
2.2.3尖眼蕈蚊BradysiaminpleurotiYangetZhang。體翅灰黑色,體長3.8 mm(3.3~4.1 mm),頭部明顯低于胸部,復眼黑色且發達,在頭頂的觸角基部上方連接,觸角絲狀,16節,鞭節各節長筒形,除密生細毛外,還輪生6圈較長的毛,輪狀毛著生處明顯向外突起。胸部發達,前胸背板明顯突出,前翅膜質,略呈灰黑色,足細長,基節較長,轉節1節。腹部各節背面和腹面各有一塊長方形的褐色斑塊,密生細毛,輪廓清晰。幼蟲取食培養料和菌絲,造成培養料變黑腐爛,不發菌或菌絲生長受阻,取食已長出的菇類,在菇柄上產生隧道,降低菇品質量,形成壞菇;成蟲攜帶和傳染雜菌[9]。調查發現,此種為云貴兩地香菇和平菇害蟲優勢種(圖1C)。
2.2.4真菌癭蚊MycophilafungicolaFelt。成蟲為微弱細小的昆蟲,雌蟲體長平均為1.17 mm,雄蟲長0.82 mm。成蟲頭部、胸部背面深褐色,其他為灰褐色或橘紅色。頭小,復眼大,左右相連,觸角細長念珠狀,11節,鞭節上有環毛,雄蟲觸角比雌蟲長。前翅膜質透明有毛,翅脈只有3條縱脈和1條橫脈。足細長,基節短、脛節無端距。腹部可見8節,雌蟲腹部尖細,產卵器可伸縮,雄蟲外生殖器發達,呈一對鋏狀抱握器。以幼蟲危害,以幼體繁殖為主,從發菌到子實體均可危害,嚴重時可見菇體橘紅色,覆土呈一層紅色粉狀物,菇蕾受害變黃萎縮而死[10]。此種為四川金堂縣鮑魚菇、木耳等害蟲優勢種(圖1D)。

注:A.黑糞蚊;B.泰納異蚤蠅;C.尖眼蕈蚊;D.真菌癭蚊Note:A.Scatopse sp.;B.Megaselia tamilnaduensis Disney;C.Bradysia minpleuroti Yang et Zhang;D.Mycophila fungicola Felt 圖1 4種重要的食用菌害蟲Fig.1 Four important edible fungi
該調查結果發現,黑糞蚊對云南羅平縣平菇危害最重;泰納異蚤蠅在各地菇房均有發現,但在貴州仁懷市平菇中數量最多;尖眼蕈蚊嚴重危害云南羅平縣的平菇和香菇;真菌癭蚊在成都金堂縣的鮑魚菇上大量發生。同時還發現不同種植區優勢種可能會發生變化,如僅貴州省納雍縣寨樂、義中平菇種植場等地發現了大量蠼螋;四川省金堂縣園覺寺村的平菇、鮑魚菇中有大量的真菌癭蚊。推測優勢種出現差異可能與當地的海拔、緯度、天敵、溫度和菌料的配方等因素有關。
調查還發現害蟲危害程度與菇房管理方式有關。設施簡陋、管理粗放的菇房往往發生害蟲。廢棄菌包亂放,甚至將家禽養殖場建在附近,提供了蟲源。建議規范管理,清潔菇棚及周邊環境,減少害蟲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