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曼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江蘇南京 210014)
現代農業園區規劃是一項復雜的多部門、多層次、多學科協作的完整系統工程。因此,在認清和把握我國農業發展的新形勢下,采用適當的園區規劃理論與方法來指導園區健康持續發展,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協調”,一產、二產、三產“三產融合”的目標,是擺在我國農業專家、規劃人員及經營管理者面前又一新的而且緊迫的研究課題[1]。鑒于此,筆者提出了現代農業園區規劃體系構建的研究目的和意義,詳細介紹了現代農業園區規劃內容和步驟,提出了現代農業園區規劃設計體系的構建方法。最后,以江蘇省響水縣運河沃華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為實例,對規劃設計體系的構建進行應用研究。
1.1研究的目的
1.1.1探尋現代農業園區規劃設計框架體系。通過深層次地研究和分析現代農業園區相關理論、文獻、規劃實例和實際參與的現代農業園區規劃相關項目,理清現代農業園區的規劃框架和體系設計,為今后現代農業園區的規劃設計提供一套系統完整且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劃體系和操作構架[2]。
1.1.2提升現代農業園區規劃高度。在現代農業園區規劃建設的高速發展時期,以城鄉統籌的眼光為基礎, 以城市規劃理論、綠色生態理論、農業景觀要素理論為指導,以系統而多維的規劃設計方法為手段,對現代農業園區進行全局規劃,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最大化,使農業園區規劃進入一個新臺階。
1.1.3指導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作。規劃具有方向性、全面性和戰略性,能夠對資源、環境、空間、社會等問題進行深入而細致的分析研究,因此規劃體系能為相關主管機構(或立法機構)制定農業園區規劃或實施,走向具體化的專門性規劃技術規程,為規劃編制和實施管理的操作規范提供依據[3]。
1.2研究的意義
1.2.1研究規劃設計對農業園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和平臺,用多學科理論引導規劃編制,使園區建設更加科學合理,不僅可以避免由于園區自由發展、遍地開花導致的資源無法共享,引起資源的浪費,還可以根據各個項目區的實際情況找準各園區的定位與聯系,通過統籌發展讓效益最大化。
1.2.2研究規劃設計對社會和經濟層面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盡管江蘇省各市有大量農業園區的建設項目建成或正在籌劃,但缺乏理論指導,且存在許多問題,如形式和內容單調乏味、規劃設計水平良莠不齊、缺少獨創性、重復建設問題嚴重等[4]。因此對現代農業園區的規劃設計進行總結和研究,尋找規律,指導實踐,從而節約資金、土地、人力資源,為廣大農民群眾減輕負擔,給農村社會提供穩定因素,有利于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
農業園區的規劃設計可以采用經驗法、比較法、目標規劃法、系統工程法等多種方法,其中系統工程法被普遍認同。
系統工程法既具有廣泛而厚實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又具有明顯的實用性特征,科學性與藝術性兼容。這與系統工程主要作為組織管理的方法論和基本方法在邏輯上是一致的。其特點是多領域、多學科的理論、方法與技術的集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機結合;需要各有關方面的協作[5]。
規劃應該包括現狀條件的分析、發展目標的確定和目標實現的具體方法3個方面內容,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部分:
3.1項目概況在規劃文本的開篇通常會簡要的介紹項目的基本情況,如規劃背景、規劃范圍、規劃期限、規劃依據和規劃原則等,使讀者對規劃的緣由、區域位置、時間跨度等有初步認識。
3.2現狀基礎資料分析收集到的基礎資料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①園區所在區域的宏觀規劃成果,即其上位規劃,這類規劃對園區的發展有一定的引導作用;②園區范圍內的現狀資料,包括自然條件現狀、社會經濟現狀、產業發展現狀和配套基礎設施現狀等,可以通過現狀條件找出園區的發展優勢與存在的問題,從而尋求解決辦法;③國內外優秀案例,通過收集研究國內外已建成的優秀農業園區案例,借鑒其發展模式,為規劃找到實踐依據[6]。
3.3規劃目標定位根據園區的具體情況,分析各種發展制約因素,盡量融入甲方的意圖,為園區的發展制定出科學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發展綱領,從而指導園區有序穩步實現戰略目標。
3.4功能布局及空間結構功能布局及空間結構是園區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從空間上對園區進行的全面統籌。在研究透徹園區本底條件和發展方向后,根據土地利用現狀、產業關聯程度、對園區的定性定位等方面,將功能相近的區塊進行整合,形成空間上的聚集,確定景觀及經濟軸線,劃分若干的功能區,劃定產業帶、核心區、示范區以及輻射區的范圍。另外根據實際情況對土地利用情況進行空間劃分。確定出各類土地的范圍與大小,如耕地、林地、園地、水域、居住用地、道路、廣場等,并且繪制用地平衡表反應用地的變化情況[7]。
3.5產業項目設置與布局農業園區的項目規劃主要指產業規劃以及與產業規劃內容密切相關的其他項目設計。其中,產業規劃是農業園區規劃的主要內容,需要明確如何通過選擇適宜的優勢農業產業來實現園區產業化發展,獲得經濟、社會、生態三效和諧的重要舉措,主要包括支柱產業選擇、產業規模、產業鏈發展思路、產業組織、保障措施、效益分析等內容,涉及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銷售業、研發、物流和觀光旅游業等領域[8]。
3.6配套基礎設施規劃服務于園區產業規劃、項目規劃的其他配套規劃,例如綠地系統規劃、園區配套基礎設施規劃、園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基礎設施規劃包括道路規劃、灌溉和給排水規劃、農業旅游路線規劃、強電和弱電規劃等[9]。
3.7投資估算與效益分析對園區的投資情況和資金籌措方式進行簡要闡述,同時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方面對園區產生的效益進行分析,為甲方提供參考依據。
3.8保障措施與發展建議簡要介紹保障園區按照規劃要求完成既定目標的辦法,同時對園區未來的發展有可能面臨的問題提出發展建議。
根據現代農業園區規劃基本情況,農業園區規劃已經由單純的農業產業經濟規劃轉變為多學科復合的系統規劃,可以從不同的切入點對園區進行規劃,例如用產業經濟規劃方法著重對園區項目和產業進行規劃、用城市規劃的方法重點對土地利用和空間布局進行規劃、用景觀生態規劃方法強調景觀格局配置、用生態整體規劃方法研究基于生態安全空間基礎之上的土地利用情況。但是對于如何把不同的思路整合成一個體系的研究卻十分缺乏,因此建立起宏觀和微觀圖表結合、可以切實指導園區規劃實踐操作的理論體系架構是十分迫切而有必要的[10]。
通過查閱大量規劃編制案例和相關的文獻資料,通過梳理、歸納、總結后將現代農業園區規劃主要的構成要素概括為基底研究、發展戰略、發展謀略、發展評估四大部分,各個要素由相關的規劃內容作為支撐,最終形成規劃成果體系。另外對影響要素形成的相關理論進行篩選,并列舉了常用的技術方法,形成了規劃理論體系(圖1),旨在為科學地開展和實施現代農業園區規劃編制提供參考依據[11]。
5.1項目概況分析
5.1.1規劃背景。
5.1.1.1國家層面背景分析。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基礎,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建設“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發揮技術集成、產業融合、創業平臺、核心輻射等功能作用。農業部、財政部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周密部署,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建成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聚集、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經濟效益顯著、輻射帶動有力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5.1.1.2江蘇省層面背景分析。發揮現代農業產業園在供給側改革和“兩聚一高”部署的示范引領作用。2017年江蘇省省委1號文件指出,要充分發揮省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載體作用,推進南京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示范園區建設,加快打造國內一流的區域性農業產業科技創新示范平臺。
5.1.2規劃范圍。304縣道沿線以北桃園村、四套村、龔集居、 孫埝村、正茂村1 333.3 hm2。 一期規劃范圍:四套村304縣道沿線以北2 666.7 hm2(一期范圍為本次建設規劃范圍);二期規劃范圍:304縣道沿線以北桃園村、龔集居、孫埝村、正茂村1 066.7 hm2(圖2)。
5.1.3規劃期限。規劃期限為2017—2025年。其中一期核心示范區(2017—2019);二期輻射示范區(2020—2022);三期輻射帶動區(2023—2025)。
5.1.4規劃依據。①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文件;②江蘇省相關的法規、文件;③響水當地的相關資料,如統計年鑒、相關上位規劃、相關部門文件等。
5.1.5規劃原則。
5.1.5.1生態優先原則。綜合考慮園區農業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生態類型和發展基礎等因素,逐步構建農業生產力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農業生產新格局。做到源頭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保持園區良好的生態環境。
5.1.5.2創新驅動原則。加大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力度,積極發揮農業科技創新在優化農業結構、提升農業綜合效益中的引領作用。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推動農業全產業鏈完善升級,推進金融服務體系創新,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圖1 現代農業園區規劃理論體系 Fig.1 Planning theory system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圖 2 現代農業園區規劃范圍Fig.2 Planning rang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5.1.5.3特色高效原則。以大蔥特色高效產業為主導產業,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實現要素優化配置,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共贏。以特色創品牌,以高效促增收,以生態謀發展。
5.1.5.4點面結合原則。規劃以示范園區為核心,與周邊生產基地、蘇北專業化特色農產品基地建立密切聯系,通過園區農產品加工、物流配送、技術信息服務實現增值。并在質量管理模式、品牌經營等方面在全省起示范和帶頭作用。
5.2園區發展現狀及條件分析
5.2.1園區土地利用現狀。一般農用地建設指標充足,耕地水旱各半。園區核心建設區域四套村一般農用地達129.1 hm2,建設用地指標充足。耕地水旱各半,宜水、宜旱。
5.2.2園區道路現狀。園區內現有道路已基本成環,除育苗區建有兩縱一橫3條4 m的水泥路外,其他地區以土路和2.5 m寬的水泥路為主。
5.2.3園區水系現狀。部分蓄水塘壩、灌排溝渠淤塞,調蓄能力不足;田間配套設施不完善,排灌泵站老化,橋、涵洞等田間設施配套建筑物年久失修,水利工程效益低;規劃區灌溉主要以傳統灌溉模式為主,高效節水灌溉面積比例低。
5.2.4園區產業現狀。以大蔥產業為主,其他蔬菜(西蘭花、蘿卜、馬鈴薯等)輪茬種植為輔。
5.2.5園區基礎設施現狀。育苗棚6.7 hm2以上,已在運營;加工廠房6 600 m3,正在建設;冷庫1 000 m3,正在建設;二層科創樓1棟,正在建設;二層村委會樓1棟,正在建設。
5.3總體定位和發展目標
5.3.1總體定位。“一條主線”:高效生態農業主線;“三大產業”:高效農業、科普觀光、休閑度假;“六大技術”:工廠化育苗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產品安全技術、蔬菜保鮮工程技術、信息化管理技術;“七大功能”:綠色生產、成果展示、技術引領、科普教育、休閑觀光、旅游度假、生態調節。
5.3.2發展目標。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建設為目標,建設一座生產型、科技型、智慧型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集生產展示、科普教育、休閑度假等多功能于一體。
5.3.2.1生產技術國際化。以國內外先進技術為引領,加大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與推廣,增強技術、產品、信息服務功能,提高產品產量、質量和附加值,使園區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基地和紐帶,新品種和新技術試驗示范的基地,展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窗口。
5.3.2.2農業資源節約化。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益,加大農業生態體系建設,發展農業清潔生產,推行農業循環經濟,建設自然優美的生態環境,綜合開發生態農業的潛在經濟功能。
5.3.2.3產品質量安全化。以農產品綠色生產、綠色營銷、綠色消費為特色,形成品牌農業,實現超市銷售,不斷提高農產品生產綜合效益。創建農產品知名品牌,建立農產品安全生產控制規范和從田間到餐桌的產品質量責任追溯體系。
5.3.2.4園區管理數字化。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及物聯網技術來支持園區的運營管理,生產設施實現程序化、驗及消費實現多樣化。
5.3.2.5服務產品一體化。充分分析消費心理,從不同層面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集產業生產、加工貯運、市場營銷、游覽觀光、科普培訓等于一體。
5.4功能和空間布局“四個片區”:綜合服務區、育苗區、試驗示范區、生產區(圖3)。“九個中心”:加工中心、冷藏保鮮中心、檢測檢驗中心、科研中心、科普展覽中心、培訓教育中心、電子商務中心、育苗中心、農機展示中心。“兩大基地”:試驗示范基地、標準化生產基地。

圖3 園區空間布局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ark
5.5產業項目設置園區產業體系=基礎產業+支柱產業+衍生產業。以精品大蔥生產為基礎產業,以科技推廣孵化、文化展示交流、休閑旅游體驗、健康養生度假等功能拓展為支柱產業,以科普、培訓、專利、論壇、講座、金融等品牌特色為衍生產業(圖4)。

圖4 產業體系分析圖Fig.4 Analysis chart of industrial system
5.6配套基礎設施規劃
5.6.1道路規劃。一級道路(6 m),水泥路面,兩側自然景觀綠化;二級道路(2.5~4.0 m),水泥路面,兩側自然景觀綠化。
5.6.2水系規劃。①推進塘壩、灌排溝渠清淤工程建設,對有補水能力的塘壩進行改造擴容,疏浚灌排溝渠,進行渠道防滲改造;②加強水利配套設施建設,更新改造陳舊灌排泵站、泵房,重建或改造橋、涵洞等田間配套建筑物;③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進一步擴大噴灌、微灌、低壓管灌等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做好旱澇綜合防治措施。
5.6.3游線規劃。園區游線根據游園內容不同分為2條路線(圖5):①科普參觀路線,從園區主入口出發,串聯現代育苗區、農機展示區、試驗示范區、加工中心、冷藏保鮮中心、檢測檢驗中心、科研創新中心、科普展覽中心、電子商務平臺和培訓教育平臺。②旅游觀光路線,以生產區觀光為主,從園區主入口出發,途經現代育苗區、農機展示區、濱河風光帶、農家野趣、特色村居、田園風情、現代大蔥生產區、試驗示范區、科普展覽中心等。
5.7投資估算和效益分析園區總投資10 201.13萬元,其中生產附屬配套設施投入為8 350萬元,基礎設施投入為1 731.13萬元,水利工程投入為400萬元,道路景觀工程投入為100萬元,電力工程投入為300萬元。

圖5 旅游路線分析圖Fig.5 Analysis chart of tour route
5.8實施規劃的保障體系
5.8.1資金保障。積極爭取相關財政支農資金,統籌協調自籌資金和其他來源的資金,保障項目建設資金及時到位,以便加快園區的建設進程。

表1 園區投資估算
5.8.2技術保障。以江蘇省農科院為技術支撐單位,采用技術服務、技術咨詢、技術示范、技術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引進新農業生產模式的應用與推廣,加快農產品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與推廣。
5.8.3人才保障。制定激勵措施,吸引人才加盟,聘請水稻種植專家、水產專家、園藝種植等相關產業的專家作為園區的顧問,指導園區的建設和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