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世梅
富寧縣第四小學 云南文山 663400
識字,是收集信息、獲得審美體驗的源頭,是學生發展思維、閱讀世界的過程。教育專家提出:“二十一世紀最需要的什么?是創新。創新的土壤是什么?是個性。地球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課堂是最好的生長個性的土壤。”而趣味識字方法在教學中的運用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意味著教育本質的回歸。因此,識字過程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并適應這種差異,盡可能在語文識字中發現、發展學生的個性。
作為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識字應該引導學生用主動積極的思維深入探索字的奧秘,感悟和思考,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享受審美識字帶來的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找出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而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識字實踐。因此,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識字熱情,真正使他們在課堂中表現出真自主,真感悟,真體驗,才能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在識字過程中,編字謎能夠幫助孩子們輕松地掌握一些難教的生字,經過老師的引導,孩子們能夠自由自主的動腦筋編字謎在課堂中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比如說:十張口,一顆心,猜猜看,動腦筋→“思”;兩個月亮是朋友→“朋”;一個人靠在木頭上休息→“休”;一口吃掉牛尾巴→“告”……同學們不僅能結合課本上出現的生字編字謎,還把這種學習方式擴展到了課外生活中,把所見所聞加以聯想變成字謎,讓生字瞬間活躍起來,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動口動腦能力,如此一來孩子們不僅學會了生字,還為硬生生的生字學習增添了樂趣,反而更樂意去探索、學習。
所謂組合式就是利用原有的生字增或者減來實現生字的組合,從而完成一個新的生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鍛煉的是孩子們原有基礎的牢固程度,而且加以創新,他們可以邊讀邊想,可以邊讀邊畫,可以邊讀邊背,當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識字時,他們就會學得愉快、輕松,也才會自覺、主動地學習,才會把識字當作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被逼的被動學習。
例如在講到“侮”的時候,我先提出“每”字,嘗試讓學生用加筆畫的方式去學習。在這里同學們即可以在他的基礎上回想自己所學的字,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聯想出那些字,鼓勵學生動筆寫一寫,讓學生進行自主篩選,這樣教師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學生學得主動積極,識字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利用一個熟悉的字便把帶有“每”字的生字:梅、莓、海等復習了一遍,順便又鞏固了新字“侮”,如此一來,等學生下次遇到的時候就會立即聯想起來。此方法還適用于熟字去偏旁。
例如:學習“天”字,同學們有的說“大”字加一橫就是“天”;有的說“人”的肩膀上加兩根扁擔變成“天”;有的說“夫”字不出頭就是“天”。學習“園”字時,有的說是在“元”字外面加上圍墻“口”就是“園”,從而明白“校園”、“公園”是有圍墻的,用以區別“元、園的用法”。再比如說學習“愛”字的時候,學生打他拆分開,配上兒歌“爪字頭,找朋友,真可愛。”如此一來,孩子們便輕松地掌握了生字。
利用“聚沙成塔”的模式,把生字疊加在一起組合成新的字,讓學生懂得好的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穩固性,復習兼學習一起,例如說:一木為“木”,兩木成“林”,三木成“森”;一口為口,兩口為“呂”,三口為“品”;一人為人,兩人為“從”,三人為“眾”,等“品字形”結構的字都可以用此方法學習積累。
魔術的神奇在于變化莫測,而生字的魔術則是把熟悉的簡單的字通過變化變成新字。如,“日”字,同學們讓他變幻成了“電、甲、申、田、由、白、百、目、旦”等,“木”字變出了“本、禾、術、未、米”等,課堂上同學們積極參與到魔術當中來,每一個孩子都是魔術師,在游戲當中,孩子們不斷的變幻,鞏固了生字。
生活中處處有課堂,課堂處處有生活,讓孩子們身處課堂,延伸至生活,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發表自己言論的自由氛圍,讓學生能夠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教師和學生應該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可以展開討論,應該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們的個性插上理想的翅膀,飛向光輝的彼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體驗。”每個學生的情感不同,經驗能力也不同,教師也不只有一個答案,一條思路,不能靠一本教參“包打天下”,答案可以是豐富多彩的,思維應當是流動跳躍的,因此,只有這樣,在趣味教學中,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彰顯,學生的個性思維能得以發展,學生的個性品質得以培養和提高。只有實施個性化學習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課堂。我們教師要鼓勵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尊重學生獨特的生命感受,讓趣味性在語文課堂上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