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尚鋒
平果縣同老鄉中心小學 廣西百色 5314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反復強調積累的重要性:“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要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必須讀寫結合,讓學生在誦讀、寫作中積累語言。指導學生加強語言積累是我們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學生語言積累的幾條有效途徑。
傳統語文教學重視講解分析,把一篇完整的課文支解得體無完膚,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他人的閱讀感受。實踐證明,這一教學方法是違背語文教學規律的,也是無效的?!督逃睦韺W》指出:“在兒童的記憶倉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思維能力和智能活動水平的基礎。這個‘儲備’的方法,就是背誦。不背誦是不會將規范的書面語言‘植入’記憶的倉庫,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的。”所以,我認為現代語文教學模式應該是以掌握祖國的語言為目的,以熟讀背誦為手段,加強學生語文積累。
重視課外閱讀。新課標要求學生閱讀,一、二年級不少于5萬字,三、四年級不少于40萬字,五、六年級不少于100萬字,為保證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我分段列出小學生課外閱讀推薦書目,并根據內容指導學生選擇閱讀。如一、二年級推薦《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365夜故事》,組織學生背誦《三字經》,三年級推薦了《一千零一夜》、《外國童話選》、《中華成語故事》,五、六年級推薦了《西游記》、《三國演義》等中外名著供學生選擇,為保證閱讀時間,我利用學校開設的興趣活動等課,堅持開展課外閱讀,特別重視周末的課外閱讀,鼓勵學生每天半小時閱讀,每個寒假暑假要求每個學生至少抄寫一至兩本書,并抄寫好詞佳句,或把精彩的故事或片段與家人分享。開展課前三分鐘讀誦,每周背兩首唐詩等活動,進一步豐富語言,為孩子將來的發展鑒定基礎。給孩子不斷鼓勵,建立班級圖書館,交換閱讀,評選閱讀小明星,如今,班上的學生,通過閱讀,豐富了語言,開拓了思維,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和習作能力。
現行教材課文生動形象,文筆優美,為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提供了充裕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加強學生的語言積累。
首先選準多讀的內容,一是重點的句段讓學生多讀,二是寫的優美的片段和字句讓學生多讀,三是難以理解的句子讓學生多讀。在讀的方式上,根據不同的內容和需要引導學生去讀,如初讀課文,采取泛讀、自由讀和默讀的形式,理解課文時,采取引讀、帶著問題讀、提問式讀、分角色讀、賞讀等形式。通過初讀、熟讀、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情感熏陶,在讀中積累語言,必定為習作奠定基礎。
背誦自古以來就是讀書的一種好方法,中國有句古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讓學生熟讀文章而能成誦,是低中段教學中一個有效環節,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除了教材要求背誦的外,文中的精彩句段要多讀、多記、多背,做到書能成誦,這對提高學生的習作必定有用。
熟讀背誦是通過語言輸入增加大腦皮層的語言信息,作文訓練是調動大腦中的語言信息來激發大腦皮層細胞之間的信息回憶、交流、篩選,從而達到鞏固、運用語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層次的積累語言過程。要使大腦的語言信息系統靈活自如地運轉,必須加大語言運用的頻率。那么怎樣指導學生巧動筆,使其像數學練習那樣做到課課練、日日練呢?我認為,除了結合單元小練筆和作文題指導寫作外,更重要的還是恰當地把握課堂練筆的時機。
練在知能轉換處。如教學《小音樂家揚科》,為了讓學生理解并掌握聯想的用法,教學時在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了課文中有關句子,明確了什么是實在事物和聯想之后,再運用短文讓學生進行聯想練習。又如仿寫句式,仿寫篇章結構,仿寫過渡句等,都是屬于知能轉換的訓練。
小學語文教學中促進學生的語言知識積累,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多說多演的機會,鞏固學生的語言積累。多說多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多說多演就是讓學生在材料庫中提取有用的材料,將語言文化知識融化在心,在運用過程中沉淀語言知識。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前五分鐘開展演講訓練,讓學生輪流準備課外閱讀中的精彩內容進行演講,還可以每周舉行好詞好句欣賞會、朗誦會等,每個月組織故事會、辯論會等等,通過這些多說多演形式的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