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哈斯巴根
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杜爾基鎮中心校 內蒙古興安盟 029417
小學蒙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梢娕囵B蒙語文能力應當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偏重寫的訓練,忽視其他方面的訓練的現象。其中朗讀的訓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須知,蒙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讀準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就是說要讀通句子。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蒙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雋永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對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掌握規范的語言文字大有裨益。對方言區的學生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學習語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語言的直接感受和積累。如教學《桂林山水》通過朗讀描寫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靜、清、綠的水桂林奇、秀、險的山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認識到用這種句式表情達意的妙處。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的語言表達方式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
閱讀的過程是把文字信息轉換為生動的表象組合的過程。如果是朗讀,還是一個把無聲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著想象,充滿著不可言喻的情感體驗。對文字的理解,對思想的發掘,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憑借這個過程來實現,而學生的情意受到感染,身心受到陶冶亦需憑借這個過程來實現。
朗讀時要求學生讀得流利、有感情,就必須做到:揣摩詞句,領會意境,見景生情,情景交融。在記憶中喚起已有的類似生活經驗,具體感知和體會課文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經常做到以朗讀為主線,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作品的語言,領略作品的氣勢和文法,探索語言內在的含義、情味和形態,理解言外之意,與作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
成功的心理體驗是繼續學習的強大動力,教師對學生的每一次朗讀作出鼓勵性的評價,可以讓學生不斷地獲得成功的喜悅,保持他們參與朗讀的激情和動力。因此,教師在指名朗讀后,不能馬上提問學生“他剛才哪里讀錯了?哪里讀得不好?有沒有讀出感情?”等只找缺點的話,因為這種提問會令學生產生挫折感和失敗的心理體驗,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失去參與朗讀的積極性。相反,教師如能提出“他的朗讀好在哪里?還有哪些不足?”之類的先找優點與進步、再尋差距的問題,不但能給學生表揚與鼓勵,強化成功的心理體驗,還能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存在的問題,找出改進的方法,提高朗讀能力。有了學習的動力,加上平時積累的朗讀經驗,學生通過朗讀去領悟課文內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閱讀教學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訓練的對象是學生,一切訓練活動以學生能夠達到為準則,不能簡單地提“正確、流利、有感情”。正確、流利、有感情,是針對具體的一篇篇課文的,而我們除了重視課文朗讀之外,更重要地是重視學生在朗讀訓練活動中的內心體驗,所以在確定朗讀訓練目標時,第一步應是針對學生的,提出訓練要求,如集中注意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讀得響,讀得暢等。其次,必須掌握朗讀訓練最基本的要求和各年級的訓練要求,這就是“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新課標中,這句話反復提出。這句話有兩點含義:一是關于朗讀的總體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二是讀的內容是課文,即教材中選用的范文。但在各年級的訓練要求是不一樣的,低年級側重于培養基本朗讀能力與習慣,“默讀課文不出聲,不指讀,不數讀,一邊讀一邊想?!敝心昙壴谡_流利有感情的基礎上,能學會默讀,有一定的速度。而高年級則要求,能閱讀其他文章,“稍作準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針對這些不同的要求。我們在訓練學生朗讀時必須心中有數,不能只停留于簡單的“正確流利有感情”這一概括性的目標上,要能夠針對各年級的具體要求和學生的現有能力水平,進行有針對性的朗讀訓練。
總之,在今后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只要我們能正確認識朗讀教學的作用。在提高自身朗讀水平同時,精心地指導學生朗讀,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既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技能,也可以培養學生掌握主動理解課文的學習方法,從而更深入的去理解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