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雅婧
(上饒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江西上饒 334000)
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新常態,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經濟發展方式也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這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進行轉變,對蠶業的生存發展是一個新的挑戰。我們必須著眼于新常態下的蠶桑文化建設與傳播,讓人們了解中國的蠶桑文化,更好地將蠶桑之道的精神內涵逐漸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領悟中華傳統文化的奧要義與精華,促進我國蠶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黨中央在對全球經濟發展趨勢進行客觀理性分析后,作出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這個重大判斷,這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也要進入一個大調整大變化的階段,要求我國各產業要準備把握經濟發展的機遇,從本質上轉變生產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設置,推動產業不斷優化升級。但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更新發展理念,增強自信心,主動迎接挑戰和發展機遇,探尋產業經濟發展的突破口。
我國蠶桑發展的已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我國也是最早掌握養蠶技術,進行蠶業生產的文明古國,蠶業的生產發展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然而當今社會快節奏的發展使蠶桑文化的發展出現了斷層現象,很多人對蠶桑文化一點都不了解,這直接影響了蠶業經濟發展和人們的消費觀念。那么從蠶桑文化建設和宣傳的手段與目的上來看,都是為了蠶業經濟發展提供意識形態的塑造和服務,通過思想意識的生成、宣傳和教育等方式,將其主張的價值觀普遍化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向人們普及中國蠶桑文化的內涵和精髓,增強對我國悠久蠶桑文化的接受度和認同感,提升蠶桑文化與藝術、綠色、經貿等各個方面的契合,促進蠶業文化的發展,不僅可實現蠶業經濟發展效益的穩定攀升,還可以豐富蠶桑文化的精神內涵和人文底蘊。
蠶桑文化在我國祖先在新石器晚期開始種桑養蠶時開始形成,在長時間的發展與演變中,蠶桑文化結合古代絲綢之路的經貿往來、藝術交融和宗教信仰的影響逐漸形成的一種極富多樣化的獨特文化。蠶桑文化建設具有明確的目標指向特性,首先蠶桑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底蘊,其獨特的價值對各個時期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活動等起到了不可小覷的影響和作用,對當今新時代下我國經濟發展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突破口,是其他文化不能取代的。其次蠶桑文化能夠轉變消費價值觀念,精美的絲綢產品普通人造纖維不能替代的,大力加強蠶桑文化建設和傳播能夠修復人們對蠶桑文化認知的斷層,塑造優良的絲綢品牌形象占據國際市場高地是極有可能的,所以重視蠶桑文化建設和發展可以轉變人民大眾的消費觀念。蠶桑文化建設可以推動蠶業經濟的發展,通過對蠶桑文化的科普和推廣,可以刺激帶動其他產業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如旅游業、藝術鑒賞、服飾美學、青少年科普活動等。同時,蠶桑文化的廣泛傳播可以為蠶業的發展提供更多優質的人力資源,增強人們對蠶桑文化的認同感,這無形中為蠶桑文化的傳承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確保蠶業經濟在平穩中有序地發展。
我國蠶桑文化有著悠久深厚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要重視蠶桑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對蠶桑文化的探究不能只停留在膚淺的表面,要發掘蠶桑文化中積極向上的、符合時代需要的文化精髓,這需要號召學者專家潛心研究,組織并完善蠶桑文化的知識架構,從而將蠶桑文化滲透進大眾的認知觀念中,增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蠶桑文化在各個時期的發展中蘊含著多種元素,合理利用蠶桑文化可以拓展出許多新興產業,如旅游業、藝術鑒賞、養生保健、服裝美學和科普教學等。在蠶桑種植基地開設觀光展覽,向大眾展示不同蠶桑品種及新型的綠色養殖技術,可以開設專門的蠶桑文化館,通過宣傳蠶桑文化、展示蠶桑文物、精美的絲織品和編織圖案中蘊含的美學思想,讓人們了解中華傳統蠶桑文化。
當前在“互聯網+”時代要充分運用好各種新媒體手段,通過微博、抖音、微信、微視頻等形式傳播蠶桑文化,通過內容、形式、方式的多樣化來滿足人們了解蠶桑文化的需要。在學校、社區和農村開展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種桑養蠶知識的科普活動,展示蠶業科技知識的進步與發展,提升社會大眾對蠶桑文化和蠶業發展的認同感和關注度。
通過揭開古代文明絲綢之路這段歷史,讓大眾更全面地認識到絲綢產品的獨特性并將蠶桑文化的內涵要義融入到蠶桑產品中,便于樹立專業的品牌形象,實施品牌戰略計劃,提升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借助“一帶一路”建設發展新絲綢之路,弘揚新時代“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促進我國與周邊各國的貿易往來和人文交流。
當前,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這個兼具機遇和挑戰的重要階段,蠶業經濟發展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要及時抓住蠶桑文化建設這個突破口,加快蠶桑品種的創新研發和養殖技術更新,借助“一帶一路”建設實施品牌戰略計劃,促進我國蠶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