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華
(閩西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龍巖 364021)
《關于開展特色小城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是2016年首先由國家發出的建設性通知,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的開發和建設[1]。所謂“特色小鎮”,即是有自身明顯的區域優勢、文化優勢、產業優勢或者生態優勢,這些優勢按“以人為本、生態為先、創新為要、發展為大”的理念融合發展,整合成集休閑旅游、現代制造、傳統文化、特色農業等多種業態為一體,共同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的整體。在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龍巖如何整合和運用特色優勢帶動城鎮發展,解決產業規劃單一、投資不足、公共設施不完善等等現狀,是當前可以深入研究的問題。
龍巖市 2016年底啟動特色小鎮建設項目,全市計劃用三年時間抓好特色小鎮示范點建設。示范點按“以人為本、生態為先、創新為要、發展為大”的理念,有效整合政策、資金、資源,打造系列具有生態和諧、環境優美、產業突出、文化鮮明、設施完善、百姓安居樂業的示范點小鎮。
特色小鎮是連接龍巖市和一區四縣、1個縣級市的重要節點。近年來,龍巖市加快發展特色小鎮,它已然成為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載體。特色小鎮建設和發展,不僅能帶動經濟的長期發展,還能從美食、文化、居住、養老、旅游、休閑等方方面面提升老百姓和消費者的幸福感。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小鎮,其具有三大鮮明特點:一是特色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例如武平巖前新顯小鎮利用新型顯示產業基地特點帶動鄉鎮經濟快速發展;二是充滿魅力的小鎮,例如漳平永福花香小鎮,像一個美麗的客家女子既熱情好客又柔美婉約。三是最重要的一點具有鮮明的特色,例如永定縣湖坑特色小鎮,是一個特點鮮明的傳統文化型特色小鎮[2]。因此,特色小鎮對保護傳統文化,促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推動地方旅游經濟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時代發展高質量文化產業特色小鎮,先導條件是傳統文化的保護,更重要的是在保護和傳承中推陳出新,展現特色文化強大的生命力。比如龍巖永定湖坑特色小鎮,湖坑鎮是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的核心所在地,該鎮1999年5月就被省定為歷史文化名鎮。
同時,加快特色小鎮建設,能夠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特色小鎮對于大量農業富余人口涌入大城市將起到“蓄水池”分流作用,不僅可以有效降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統籌城鄉發展,也是破解大城市交通擁堵等城市治理難題的現實選擇。特色小鎮還是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載體,是破解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促進經濟結構轉化和新舊動能轉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有效嘗試。
特色小鎮建設要堅持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的重要原則,其中環境優美、生態和諧是小鎮最有魅力的、最外在可見的元素,良好的生態也促進小鎮可持續發展,長久凸顯生態紅利[3]。特色小鎮無論是以生態旅游、休閑旅游為主,還是以文旅康養、特色產業為主,都必須較強生態保護,即是在不過度消耗的基礎上,在生產、生活、生態之間尋求平衡,提高資源利用率[4]。因此,合理的土地開發、環境建設、資源的再生利用、生態的保護和修復、建筑的功能布局、現代生活設施和旅游環境的改善、都是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要內容,
當前我國的特色小鎮包括兩種形態,第一是特色小鎮形態,即是聚焦特色產業,不同于行政建制鎮的創新創業平臺;第二是小城鎮形態,以行政區劃為單元,特色產業鮮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建制鎮[5]。而龍巖市特色小鎮主要以后者為主,即特色小城鎮,見表1。

表1 龍巖特色小鎮一覽表
從表1可以看出,龍巖市轄5個縣和1個縣級市,各有發展一個特色小鎮,其中上杭古田和永定湖坑是龍巖市最早入選中國特色小鎮的鄉鎮,這兩個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鮮明;另外漳平永福、連城培田、長汀河田、武平巖前入選福建省第1批和第2批特色小鎮建設,這4個小鎮生態資源、特色農業和高端制造業發達,這說明龍巖是生態資源與文化資源比較豐富的城市。
據統計,在國家公布的第二批特色小鎮產業名單中,以文旅產業為主導的特色小鎮占到了 42 %。從龍巖市特色小鎮產業領域來看,主要集中在文旅業、特色農業和高端制造業,總體來說服務業多于制造業,見表2。

表2 龍巖特色小鎮產業一覽表
這 6個特色小鎮中,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產業的占66.7 %,這些特色小鎮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具有鮮明的旅游特色;第一產業占比16.7 %,第二產業與第一產業相當,占比16.7 %。
從經濟價值來看,特色小鎮建設的本質的產業發展。通過產業建設打造一系列相適應的配套環境,聚資源、引人才,達到促進鄉鎮城鎮化,促進產業升級和融合的目的。
在建設初期,要以政府為主,主要提供基本公共設施服務,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在城鎮建設中后期,要積極引進專業運營機構,及時補充和提升全鎮生產生活服務功能[6]。特色小鎮健康發展,既要政策扶持又要制度規范。各地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政府應做好支持和引導。最重要的是特色小鎮自身要創新建設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培育產業獨特、文化鮮明、綠色生態、美麗宜居的特色小鎮。
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應該從城市化進程的角度來定位特色小鎮建設在城市經濟社會中扮演的角色,特色小鎮建設要避免以房地產主導的地產建設、要避免千篇一律的旅游開發,而是要重在特色產業培育,重在發揮區域優勢,重在特色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創新,走差異化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道路。
目前相關特色小鎮沒有深入分析小鎮內外部條件和當地文化資源,缺乏長遠的發展戰略,無法構建小鎮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合理的管理運營機制,導致照搬照抄相近小鎮的模式,沒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特色小鎮成長于創新特色+產業模式,強調創新性、差異性,定位準確,長遠策劃設計,打造非同質化的獨特發展模式小鎮。
特色小鎮建設要堅持企業主體、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但是目前,政府在特色小鎮融資上還未建立一套可行的外來資本注入的制度保障體系。國有投資比重較大,民間資本引入稍顯不足。
同時,小鎮特色產業投資比重不夠高尤其值得關注,導致產業特色不夠鮮明,對企業缺乏吸引力。特色小鎮投資項目中基礎設施項目較多,核心特色產業資金占比偏少。特色小鎮的建設運營要求以市場為主體,緊密圍繞其優勢產業開展相關產業鏈招商、公共資源配套等活動[7]。在實踐過程中,由于一些小鎮由于產業基礎薄弱或核心產業不突出,不易在短時間內吸引投資主體。
特色小鎮隨著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要求有更為完善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但有些地方缺乏認識,急于求成,將特色小鎮建設轉化為“任務工程”:表面好看,但基礎設施配套、服務配套跟不上。
特色小鎮發展基于特色產業,逐步發展成產業發展群。政府立足特色小鎮主導產業的技術需求,規劃建設眾創空間,通過提供空間,搭建創新資源平臺,吸引科技人才到特色小鎮創新創業,形成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特色小鎮就已然成為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重要基地。如武平巖前新顯特色小鎮,巖前鎮地處武平縣南端,距縣城 32 公里,總面積 185 平方公里,圍繞新型顯示特色小鎮定位,策劃建設一批產業項目,構建新顯產業集聚區、產城融合試驗區、體制機制創新區、兩岸交流新區;建立“縣鎮一體、鎮區一體,運作高效、協調順暢”的管理體制機制,利用好現有的高新園區平臺,大力推廣運用 PPP等模式,構建多元化投融資平臺。
龍巖市特色小鎮之一永定縣湖坑鎮,屬于特點鮮明的傳統文化型特色小鎮,永定湖坑作為福建土樓的核心區,占據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六群四樓”中的“三群兩樓”,2008年第 32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此,永定土樓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走向全國,擁抱世界。在旅游發展新形勢下,其歷史文化被進一步挖掘,在未來的建設發展中繼續延續歷史文脈,創造土樓新生命。
“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一首朗朗上口的土樓民謠,生動簡潔地刻畫了土樓的大致模樣。近年來,永定通過實施“文化進土樓”工程,讓文化滲透土樓,讓每一棟土樓講述自己的故事,例如依托“慶成樓、振福樓、玉成樓”建成了客家家訓館、客家家風樓、客家米酒的釀制樓”,不僅做精了土樓項目,更是留住了土樓神韻,完好的保存了客家文化。此外,通過打造了一批文化類、民俗類、非遺類主題的特色土樓,將不同的文化理念融入土樓,進一步提升了土樓景區文化元素和品位。
特色小鎮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追求,理念的追求、精神的追求,無論是在普通的旅游城市還是特色小鎮,保護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作為前提而存在的!這些理念包括資源的節約利用,土地的集約化利用,所有資源的集約化利用都是生態型特色小鎮規劃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如長汀河田雞美食特色小鎮,近年來,長汀縣積極踐行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實踐創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綠山”理念,將長汀——一個福建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打造成水土保持標桿縣。同時長汀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型:依托生態環境的大幅改善,長汀縣充分發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客家首府和革命圣地優勢,把文化旅游作為主導產業做大做強。長汀縣著力實施“一江兩岸”名城建設旅游景觀工程配套設施、四大街區改造工程等一大批文旅項目,加快推進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傳統古村落保護提升和基礎設施建設,旅游產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積淀深厚的人文景觀和旖旎秀麗的自然風光,融合別具特色的民俗風情,由點連線、由線成面,景點旅游正向全域旅游轉型。
近年來,龍巖特色小鎮遵循“以人為本、生態為先、創新為要、發展為大”的原則,依托深厚的文化內涵,各項事業不斷發展;環境得到改善,生態得到修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百姓宜居宜業;鄉村經濟富有活力,充分體現了環境優美,生態和諧,產業優良,人民幸福。未來小鎮發展應繼續根據自身資源特色,制定創新性主題化發展戰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集群,打造“性格鮮明”的特色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