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燦
(保險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10114)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對我國金融業的改革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保險業作為我國金融業的三大支柱之一,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立足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在充分發揮自身金融屬性和金融功能的基礎上,強化金融服務功能,為建設現代化經濟的產業體系、市場體系、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等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精準金融服務。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農業現代化占據著重要位置。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三農發展描繪出新的藍圖?!多l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要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加大支農投入力度,強化農業科技支撐,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培育提升農業品牌,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鄉村產業全面振興;并強調完善農業保險政策體系,提高農業風險保障能力,繼續通過獎勵、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工具支持“三農”金融服務[1];為我國保險業創新服務實體經濟模式,積極參與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據。
“十二五”以來,湖南省全面推進“四化兩型”建設,以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為基本途徑,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性任務推進實施,湖南保險業深度參與其中,在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推進農業規模化生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完善現代農業支撐體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保障與促進作用[2]。
湖南省作為典型的內陸省份,屬于大陸性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地理位置在云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南嶺山脈向江漢平原過渡區域,地質面貌主要由平原、盆地、丘陵地、山地和河湖等組成,呈現出北向開口、三面環山的馬蹄形地貌,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流經省內,春夏多雨、秋冬干旱,氣候年內年際均變化大,自然災害頻繁。截止2016年底,擁有耕地為 4 148.8 千公頃,約占全國的3.1 %;擁有牧草地僅 474.8 千公頃,僅占全國的 0.22 %;擁有林地為12 210.3 千公頃,約占全國的4.8 %;[3]整體而言,屬于不易耕種的山區丘陵地帶。
湖南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湖南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經濟發展,在湖南“四化兩型”社會建設目標中,農業現代化是“四化”建設的戰略性任務之一。2013年到 2017年,湖南省在第一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分別為633.9 億元、710 億元、914.5 億元、1 000.8 億元和1 251.6 億元,呈現出逐年增長的態勢;同時,農林水事務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從2013年的500.3 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897.05 億元,5年間增長了79.3 %[4]。2018年,湖南省農業委員會用于現代農業發展專項的省級專項資金預算為2 213.0 萬元,用于防災減災的經費撥款預算為1 031.71 萬元。[5]積極的財政投入產生了積極的效應,湖南省農業機械總動力從 2013年的 5 435.9 萬千瓦增加到2017年的6 254.8 萬千瓦,5年間增長了15.1 %,農業機械化程度穩步提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和糧油、食品等類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逐年遞增,第一產業增加值、農業增加值、農副食品加工業利潤總額、糧食總產量等指標整體保持穩定向上態勢,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圖1、圖2所示。

圖1 2013~2018年湖南省農業發展情況

圖2 2013~2018年湖南省農業經濟數據
2018年,湖南省地區生產總值(GDP)為 36 425.8 億元,首次進位至全國八強;其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 5 361.6 億元,全國排名第九位;第一產業增加值為3 083.6 億元,占到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的8.5 %;在全省規模工業中,食品制造業增加值增長 11.8 %,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增長5.9 %,兩者均拉動全省規模工業增長0.3 個百分點,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均達到 4 %左右,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實現利潤 134.8 億元,增長 5.1 %;擁有金健米業、隆平高科、唐人神集團、正虹科技等知名農產品加工企業[4]。2018年,湖南省全年糧食種植面積為4 747.9 千公頃,在全國排名第11 位;糧食總產量達3 022.9 萬噸,在全國排名第10位;單位面積產量為 6 367.0 公斤/公頃,在全國排名第 5位,僅次于上海、新疆、江蘇、吉林等省市,高出全國平均水平 5 621.0 公斤/公頃 13.3 個百分點[6];表明湖南省主要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已接近國內經濟發達地區和農業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取得了良好成效,如圖3所示。

圖3 2013~2018年湖南省糧食生產趨勢圖
湖南省自然災害頻繁,具有多樣性、多變性和呈現出一定的周期性,近年來農業受自然災害情況影響如圖 4所示;2015年后,自然災害發生面積與受災損失情況呈現出進一步上升的趨勢,需要加強全省的防災防損工作以應對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發生。

圖4 2013~2017年湖南省農業受災情況與經濟損失情況
在自然災害面前,進行風險管理與防災防損是必然選擇。湖南省政府通過大力推行涉農保險、開展農業財政補貼、實行防災救災專項撥款等方式,積極應對各類災害損失。同時,在湘各家保險公司積極參與涉農保險業務,在大災面前及時開展保險賠付,對開展企業和農戶防災減損、穩定全省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等發揮了積極作用,詳見表1。

表1 2013~2017年湖南省農業保險開展情況表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穩中向好,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質財富日益豐富,保險意識也逐步深入人心。2013年到 2017年,湖南省財產保險原保費收入規模整體增長了78.5 %,財產保險賠付率平均為52.3 %,保持較為穩定的態勢。農業保險作為財產保險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保險承保規模正在不斷擴大,5年間承保規模整體增長了79.8 %,略高于財產保險的整體增幅,在全省財產保險中平均占比 9.8 %;相對財產保險整體賠付情況而言,農業保險賠付平均占到財產保險賠付的12.0 %,整體賠付水平偏高,平均達到64.2 %,高出財產保險整體賠付率11.9 個百分點。
湖南省的農業保險發展歷程,從 2007年列入首批中央財政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省份,以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和中華聯合財產保險公司兩家共同承保水稻和棉花2個試點品種的種植保險開始,試點時的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分攤情況如下:中央和省級財政補貼為 50 %,市(州)和縣(市區)兩級財政補貼不低于10 %,剩余部分由農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或農戶自行承擔[7]。截至 2017年底,湖南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已發展到中央政策性保險品種、省級地方特色保險品種、縣級特色獎補保險品種、精準扶貧保險品種、巨災保險品種等五大類。其中中央政策性保險品種涵蓋水稻、棉花、油菜、玉米、甘蔗、能繁母豬、奶牛、育肥豬、公益林、商品林等 10 個農業保險品種;省級地方特色保險品種涵蓋煙葉、雞、鴨、鵝、甲魚、湘蓮、柑橘、茶葉、葡萄、能繁母牛、水稻制種、生豬價格指數等 12 個具有地方種植養殖特色的農業保險品種;縣級特色獎補保險品種有油茶林、茶葉收入、綜合蔬菜、中藥材、柑橘、獼猴桃、大鯢、小龍蝦、九嶷山兔等 33 個縣級特色地區農業品種;精準扶貧保險品種涵蓋茶葉、稻田魚、蜜蜂、山核桃、油茶林、特色豬等 20 個農業保險品種。補貼比例以中央政策性保險品種為例,種植業中央財政補貼40 %,省級財政補貼 25 %,市、縣級財政補貼 10 %~35 %,農戶承擔比例在 0~25 %;養殖業中央財政補貼50 %,省級財政補貼 10 %~30 %,市、縣級財政補貼 0~20 %,農戶承擔比例在0~20 %??梢哉f,湖南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繁多,地方特色突出,補貼比例科學合理,對發展地方特色農業和構建農業經濟體系具有顯著的戰略性引導作用。
截至 2017年底,湖南省上述政策性農業保險承保保費規模達 32.3 億元(含巨災保險),其中各級補貼合計 23.3億元,占到總保費的72.1 %,為全省農業提供保險保障金額1 068.7 億元(不含巨災保險);全省全年政策性農業保險已決和未決理賠金額達 21.7 億元,賠付率為 67.2 %。此外,中國人民財險、中國人壽財險、中國太平洋財險、中國平安財險、中華聯合財險等保險公司還提供林木火災保險及附加險、羊肚菌種植保險、蘆葦種植保險、育肥豬養殖疾病保險、林權抵押保險、蝦蟹混合養殖保險、溫室大棚蔬菜種植保險、農村鄉鎮家庭財產保險及其附加險、農機損失保險、農機設備三責險等數十種商業性涉農保險品種。10 余年間,隨著湖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的構建,湖南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精準扶貧保險和商業性涉農保險得到極大豐富與快速發展,與湖南省地方特色農業緊密結合,為滿足廣大農戶風險管理需求、實現農業生產防災減損、緩解涉農企業生產困境提供了有效的解決途徑與暢通的融資渠道,為全省農林牧漁業及農產品加工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險保障,對湖南省發展現代農業起到了積極的支持與促進作用。
保險的本源是風險保障,是人類應對各種自然災害和各類社會風險的重要風險管理工具,在發生保險事故產生經濟損失后,通過保險來獲得經濟補償;同時,保險屬于金融范疇,具有相應的金融屬性與金融功能,在聚集社會資金、擔當金融中介、創造金融資產、營運保險資金等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具備資金融通的功能;在此基礎上,保險作為社會的“穩定器”和經濟的“助推器”,具備社會風險管理、社會保障管理、社會關系管理、社會信用管理等社會管理功能,有效地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以及社會各領域的正常運轉和有序發展;保險的本質功能屬性決定了其服務實體經濟的外在模式與內在機制。具體來說,保險業在湖南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所起的促進作用有三個方面:
(1)直接參與農業生產全過程,通過滿足農業生產過程中農作物或農副產品這些保險標的的風險保障需求,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業生產效率與生產質量的提高。
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大,有明顯的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對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最為脆弱,農業風險問題一直是困擾全世界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突出問題。湖南省是自然災害相對頻繁的地區,在自然災害中農業損失尤其嚴重,其中歷年水災損失較大,如表2所示。以受災較重的2013年為例,當年全省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8 650.0 千公頃,受災面積達 2 936.6 千公頃,超過總播種面積的1/3,達到33.9 %;成災面積1 720.7 千公頃,近總播種面積的1/5,達到19.9 %;其中旱災、水災都非常嚴重,受災面積占總播種面積分別為 25.0 %、7.3 %;因災造成農業經濟總損失達283.2 億元,達到當年全省GDP的1.2 %,其中水災損失 86.5 億元。為保證受災農戶及時恢復農業生產,當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17.5 億元,賠款支出達13.0 億元,賠付率高達74.4 %;這些投保主體主要以大型和特色種植養殖戶為主,保險賠付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些投保主體的經濟困境,為他們迅速恢復再生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表2 2013~2017年湖南省農業自然災害情況
2018年,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和湖南省財政廳公布了認定省級優質農副產品供應示范基地(示范片)創建名單共14 家,涵蓋資陽區黑茶、洪江市柑桔、桑植縣大鯢等地區特色農副產品;以大鯢為例,中國人民財產保險湖南省分公司開辦了大鯢養殖保險,2017年全省全年大鯢養殖保險承保大鯢 48.5 萬尾,保費規模 582.0 萬元,當年已決與未決理賠金額為468.9 萬元,賠付率高達80.6 %,按綜合承保成本計算,該項業務實際處于虧損狀態;通過大鯢養殖保險及附加的保險服務,為受災養殖戶因災受損提供了再生產資金,使得養殖戶能夠繼續安排養殖、提高防災防損能力、提升整體養殖水平,為培育大鯢這一地方特色農副產品品牌提供了堅實的保險保障。再如郴州市永興縣農戶房屋綜合保險、永州九嶷山兔養殖保險、臨澧黃花魚養殖保險等,都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涉農保險品種。通過涉農保險,保險公司直接深度參與到當地的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組織開展農產品市場調查、風險監測與預警、種植養殖技術指導、防災減損技術指導、信貸融資擔保、精準扶貧攻堅、農業特色品牌宣傳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保險服務,為當地實現農業種植養殖現代化與農產品深加工提供了堅實的風險管理與經濟保障,確保了糧食生產安全,有力地推進了地方農業結構的調整,壯大了特色優勢產業,提高了農副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保障了當地農戶的經濟生活水平和社會的長治久安。
(2)間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通過滿足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消費過程中存在的人身、財產、責任、創新等風險保障需求,實現農業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的形成。
現代農業生產依靠的是農業產業化、機械化、規模化、科技化、合作化,只有構建起完善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才能真正脫離傳統農業的低效率、低水平生產方式,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截至 2016年9月底,湖南省農機合作社總數達3 100 家,全省水稻綜合機械化水平提升至 70 %;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農業生產主體成倍增長;2016年底,全省共發展農民合作社 7.3 萬個;2017年底,全省共認定家庭農場 3.35 萬戶[8];2018年,湖南省公布了 60 家休閑農業示范農莊;到2020年,湖南規劃創建1 000 個特色產業省級示范園,100 個優質農副產品生產示范片和 30 個特色產業聚集區[9]。大規模的農業生產依靠的是大量的企業廠房、機器設備和職業技工,高效的農業經營體系離不開電商平臺和冷鏈物流體系支撐;保險將為上述農業生產、流通和消費體系提供有力的風險保障。典型的如企業財產保險、家庭財產險、農用機械險、利潤(收入)損失險等可為農業企業、家庭農場、休閑農莊等提供財產及權益風險保障,雇主責任險、公眾責任險、產品責任險、環境污染責任險等可提供民事法律責任風險保障,貨物運輸保險、電商平臺退貨運費險等可為農業物流提供損失風險保障,重大疾病保險、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年金保險等可為從事農業生產、經營與消費的從業人員提供人身風險保障。再如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可以引入保險機制,通過為關鍵研發人員購買長期期繳壽險等方式來留住人才,降低和分散創新風險。通過上述保險,可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改進生產技術、轉移民事責任風險、激勵企業員工、推進科技創新、塑造特色品牌、提升經營效率提供有效的管理工具與實施渠道,充分發揮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解除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農副產品消費者的后顧之憂,從而促進農業產業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3)發揮保險業金融屬性,為涉農主體提供金融服務,滿足農業生產、流通與消費過程中的資金融通需求,有效地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和其他產業相比,農業生產是一項前期投入相對較大、生產周期相對較長、投資回報相對較低、受外部環境影響相對較大的產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無論是建設大型的特色農業產業園,還是發展小型的旅游休閑農莊,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研發創新、產業管理模式升級、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現代農業發展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然而,農業金融一直是我國金融體系中較為薄弱的環節,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金融還主要依賴農商行、農信社等傳統農業金融服務機構,但其網點很難真正深入農村市場,截至 2016年末,村鎮銀行覆蓋縣(市)的比例為 67 %[10],大量農村還缺乏最基礎的金融服務;農業金融體系的不完善正嚴重阻礙我國農業集約化規模效應的產生和農業生產經營效率的提升。以 2017年為例,湖南省農林牧漁業企業在全省金融機構的貸款年末余額僅為254.6 億元,僅占到全省金融機構企業貸款總額 19 206.9 億元的 1.3%。因為農業企業和農戶具有生產經營地域分散、可供抵押資產較少和既往信用評估數據缺失等特征,難以滿足傳統金融機構嚴苛的信貸條件,加之貸款額度往往較小而在金融交易中處于弱勢地位,導致無法得到有效的金融扶持。而保險具有的金融中介屬性與資金融通功能,在農業金融體系中可以發揮更大的補充作用與杠桿效應。最為典型的如財產抵押貸款保險、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等,都能有效地為農戶或農業企業申辦金融貸款提供便捷的信用擔保服務,促進涉農資金的周轉和融通。此外,保險資金運用也可以直接參與農業產業投資與農產品資本市場運作,為農業產業化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
(1)加強政策引導,創新承保模式,不斷提高保險業在現代農業發展體系中的風險保障與經濟補償作用。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發展農村經濟是構建和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中之重。要實現鄉村振興,農業產業是否興旺是關鍵。湖南省作為農業大省,要完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構建,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需要從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層面出臺強有力的措施。要充分發揮保險業的風險保障與經濟補償功能,加大涉農保險宣傳,積極調動農戶與涉農企業的投保積極性,充分化解湖南省自然災害頻發對農業帶來的不利影響,通過優化省級財政補貼比例、補充新增特色農業品種、擴大主要糧食作物和畜牧養殖保險覆蓋面、探索構建新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利益共享機制等方式,推動全省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不斷壯大特色優勢農業產業,提高農民和涉農企業獲利能力與收入水平,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打下堅實基礎。
(2)推動險種創新,拓展服務功能,充分發揮保險業在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的推動與促進作用。目前,湖南農業整體承保率不高,相對經濟發達地區,農業保險在財產保險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這與湖南農業生產地域相對分散、機械化生產普及率不高、農戶與涉農企業保險意識不強、農業保險品種結構與承保責任不盡合理、農業風險核保與查勘理賠成本較高等有著密切關系。在湘各大保險公司要積極與政府相關機構協作溝通,深入鄉村廣泛開展保險宣傳,讓農戶充分認識到保險的功能與作用;同時,在湘財產保險公司要聯合起來建立農業保險共享數據庫,建立健全農業風險管理和預警體系,共同研發創新農產品收入保險、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天氣指數保險、貸款保證保險、農機特種保險、農村小額保險等多層次、可選擇、多功能的新型保險品種,合作開展農業保險承保核保、查勘理賠、再保險安排、增值服務等保險業務,共同分攤農業保險產品研發與業務運營費用,與政府部門一起優化農業巨災保險的承保與理賠模式,積極引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進行農業信息監測和防災減損,不斷提高保險在農業生產與經營體系中的參與度,持續增強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助推效應。
(3)優化產業結構,開展分工協作,積極探索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利益共享模式。湖南省擁有極為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品種繁多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底蘊深厚的湖湘文化和紅色文化,在開展紅色旅游、生態旅游、休閑農莊、特色農業、鄉村養老、涉農電商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2018年,湖南省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僅新增的就達173家,運行監測合格的企業有535家[11],為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其中,保險可通過小額貸款保障保險、農村“兩權”抵押保險、農業保險保單質押等多種保險增信模式,實現低成本盤活農戶資產,為廣大農戶開展特色種植養殖、旅游休閑農業、鄉村生態養老、農產品電商創業等提供技術指導和資金融通;通過企業財產保險、各類責任保險和信用保證保險,為眾多涉農企業提供風險管理、經濟補償、產權融通和信用擔保;從而有效地促進農村產權交易體系和農業金融體系的建立健全,推動精準扶貧和就業幫扶深入開展,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夯實經濟基礎、搭建中介橋梁,實現合作共享[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