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敏
(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勞店鎮農技推廣站 山東濱州 256600)
有數據統計,我國畜牧業生產中抗生素使用量大約是全球總體使用量的 30 %[1]。抗生素的長期濫用導致諸多問題,如耐藥菌株的大量繁殖、降低動物抵抗力、誘發流行疫病、大大影響抗生素的防治作用等,同時,大量殘留在畜牧產品中的抗生素通過食物鏈最終回到人體,嚴重威脅人體健康,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打破生態平衡,難以保障公共衛生安全。因此,在畜牧業生產中限制抗生素的使用尤為重要且勢在必行。
目前,許多養殖場為了加速動物生長,預防疫病同時提高經濟效益選擇長期使用添加了抗生素的動物飼料,發生動物疫病時也大量使用抗生素,導致抗生素的濫用。抗生素的濫用直接對動物機體造成危害,大大降低其免疫力與抵抗力。如養豬場長期使用四環素、土霉素等抗生素,對豬只機體免疫功能造成嚴重損害,降低其抗病力與非特異性免疫力[2]。
耐藥性菌株是指細菌發生基因突變出現耐藥性。畜牧業生產中使用大量抗生素導致病原性致病菌進化為具備高耐藥性的超級細菌。有學者從某病豬體內提取 34 株不同型大腸桿菌,發現病菌致病力與毒力都很強,而且對大多數抗生素不敏感。耐藥性菌株隨著動物排泄進入生態環境,對水質、土壤等都造成嚴重污染,并隨著食物鏈流動最終危害人體健康。
抗生素在發揮防治病菌作用時也會對動物體內的益生菌[2]形成抑制作用,導致機體菌群失衡。動物體內微環境被破壞,導致真菌、病原體的大量繁殖,進而引發動物二重感染,加大畜禽疫病防控難度。
在畜牧業生產中濫用抗生素導致動物食品中殘留抗生素,當人類食用含有抗生素的食物時,很可能發生食物中毒,如食用含鹽酸克侖特羅的豬肉可能導致人體出現神經過敏、心悸等中毒癥狀;食用含四環素、青霉素等肉食品可能誘發人體過敏反應,嚴重時導致休克。此外,人們食用含有抗生素的食品可能會導致癌癥、基因突變的發生,如鏈霉素、克球酚等抗生素具有只致癌作用;蘇丹紅、奎若酮類藥物則會導致人體染色體畸變[3]。
抗生素的濫用有一部分是由養殖人員健康養殖意識的匱乏所致,養殖企業過于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保護環境。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畜牧業生產應提高健康養殖意識,提高畜牧業經營生產標準化、規模化、安全化以及產業化,完善畜牧養殖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改良品種,科學飼養,以預防疾病為主,構建現代化畜牧產業健康發展體系,始終確保產業健康、環境安全、動物食品安全作為行業發展主旨。
我國相繼頒布了《動物防疫法》《獸藥質量標準》《農產品無公害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各地行政管理單位、獸藥企業、各個養殖場應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相關規章制度,規范畜牧生產流程。相關監管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嚴格檢驗獸藥、飼料、生物制品的生產與銷售。同時,有關部門應嚴格規范和限制養殖場、獸醫機構抗生素的使用,加大畜禽產品使用前的抽樣檢驗力度。
在動物飼料中,抗生素的濫加可以起到預防疫病、加速動物生長的作用,但是由于其使用劑量較大、時間長,導致動物體內殘留大量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細菌,因而限制抗生素的使用應從在動物飼料中禁止添加抗生素做起。我國限制使用抗生素的步伐不斷加快,已于 2015年禁止在動物食品中使用若氟沙星、洛美沙星等,于 2016年禁止使用硫酸粘桿菌素[4],此項工作需要長期堅持并科學引導。
當前,部分獸藥生產企業仍舊存在抗生素粗制濫造問題,防治效果不佳;有的企業隨意改變抗生素生產工藝與制劑成分,生產過程缺乏科學性,市場仍有“三無”抗生素在流動。因而,有關部門應加大抗生素生產經營監管力度,全面監管抗生素的原料采配、生產工藝、質量監測、銷售等各個環節,依法嚴厲處置非法生產企業,規范市場秩序,從源頭杜絕假冒偽劣抗生素的出現,為我國公共衛生安全、動物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
我國畜牧業生產中限制使用抗生素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其一,科學合理使用抗生素,依據不同地區、不同畜牧種類制定抗生素限用或者停用計劃,循序漸進,在全國范圍內限制抗生素的使用,最終停用抗生素;其二,加快研發抗生素替代品,研發一批實用、安全、新型的替代品投入市場使用,以確保抗生素限制使用成效。目前,新型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發熱點是抗菌肽、溶菌酶、益生菌、酶制劑等一類藥物[5],這類替代品能有效發揮抗生素防治作用,且無毒副作用。國家應加大抗生素研發企業以及科研院所政策扶持力度,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集中優勢壯大科研力量,盡快研發新型的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抗生素替代品,以保障我國畜牧業生產實現進一步發展。
總之,隨著生物信息科學的發展,我國畜牧業生產中限制使用抗生素是可行且十分有必要的。我國應加大畜牧業生產抗生素使用控制力度,加快研發抗生素替代品,循序漸進減少抗生素的使用,嚴禁抗生素的濫用,以保障生態安全、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