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平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湖南益陽 413000)
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也帶動著周邊農村地區的發展,改善著農村勞動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提升村民的幸福感。然而,在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對農村的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損壞,阻礙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這對我們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著新的思路和方向,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達到一個平衡,推動農村經濟又快、又好、可持續性的發展。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國家一直在出臺一些相關的政策來扶持和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對于農村的生態環境的保護法規或者政策總是相對滯后。國家常常是在城市建設中碰到相關的問題時,才會想到農村建設也是存在著相同的問題。因此,對于一些農村環保政策的出臺,往往并不是很關注,甚至是沒有成形的法律法規來規范農村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這也直接影響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腳步,阻礙了一些相關的環境保護體制的完善和合理化,導致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存在著很大的不足和滯后性。
長期以來,由于農村的教育基礎和配套設施的薄弱,導致了當地的農民文化水平較弱,對一些新的高科技技術理解得較慢,更是不懂得一些科學種田的改良技術。這也就導致了農民在使用家用肥和化學肥料的時候,沒有成文的技術指導,造成了農藥的濫用和浪費。再者使用傳統的技術進行施肥不僅大量浪費自己所買的化學肥料,更是對農民自己的土地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以及環境的污染,有違可持續性發展的原則和初衷。比如農村大棚種植中的農膜的使用,還有一些亂燒秸稈的行為,沒有合理地處理人和畜產生的糞便,而這些無意識的行為對土壤有著很大的損傷,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生態建設的可持續按發展。
由于村委會等農村組織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沒有從全局考慮,只是一味地抓經濟建設和農業發展,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再加上農村經濟收入有限,那么更沒有太多的錢專門用來保護環境,更不要說人力的投入了。那么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導致農村在環境保護的投入不夠,當然這也不僅僅是農民和村干部自己的問題,還有基層職能部門的關注不夠,以及資金投入的保證等。這些都會造成農村生態建設投入的不夠,導致農村自然環境的嚴重污染和不可持續發展。
一直以來,人們想當然地認為發展經濟就是農村建設的核心,是新農村建設的方向和著力點,殊不知他們的這種思想和觀點是典型的“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而且當地的居民認為在經濟建設過程中破壞的環境,可以等經濟趕上來之后,集中力量去保護,去維護。有了這樣的想法,那么農民在勞作的過程中,就會肆意破壞樹木和花草,大量地焚燒無用的農作物,隨地亂扔垃圾廢品,濫用家用肥料和化學劑,亂排放家里和地里的污水,造成農村土地大面積的污染和土壤結構的破壞,進而引發洪水和山體塌陷,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因此,提升農民自身的環保意識已經是迫在眉睫。
要想將綠色生態環保理念有效地應用在我國新農村建設中,那么必須要充分理解其理念的核心和目標。綠色生態環保理念就是以自然環境保護為主,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為前提,以達到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初衷和目標。因此,要把綠色生態環保理念作為指導思想,來考慮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和良策。
要想建立和健全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機制,必須借助政府職能部門的相關規定以及政府項目資金的投入,設定相關的短期和長遠的目標和計劃。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以農村勞動人民為核心,制定一系列的村莊環境評比辦法,并適時地舉行各村之間的參觀交流,促進村與村之間緊密的聯系,發現別村的優點,彌補自身存在的問題,及時反思。政府部門適當的拿出一批流動資金,專門用于獎勵環境質量評比優秀的村莊,提高村民們生態保護的意識和積極性。
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遲遲難有進展,有一部分原因來自落后的農業生產技術。由于農民的文化水平較低,接觸新事物的較慢,那么對于新的農業技術會有一定的抵觸情緒,所以大部分農民寧愿用比較落后的技術。但是落后的農業技術不僅會造成農藥的浪費,還會對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有著很大的污染和破壞。因此,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至關重要,政府部門不僅要有資金上的投入,還要派一些技術骨干親自下鄉培訓農民,讓農民更好、更快地熟悉引進的農業技術,增長農民自身的見識,豐富閱歷。當然技術骨干也應該就農業發展的原理和相關知識一并教授于農民,讓他們真正知道如何去選擇農作物,才能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農民的思想解放開來,激發他們的經濟創造力,讓他們自覺地去愛護他們生存的自然環境,達到經濟發展和環保建設一個穩定的平衡點。
有了健全的環保機制和先進的農業技術,就想使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快速推進還遠遠不夠。要想其能有著更好的效果,那么加大環保建設的投入力度就顯得尤為關鍵。只有在政府地大力扶持和資金的投入,才能激發村民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更好地為保護生態環境服務。此外,政府還可以進行招商引資,引進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幫助農村發展經濟。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命根子”。因此,要想加強農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必須先要讓他們知道破壞土地的嚴重后果。此時,政府部門和村干部就可以適時地組織村民觀看一些與土地污染相關的影片,讓人們以電影的形式了解到土地破壞之后的景象,讓村民清晰地感受到嚴重破壞土地的下場,從而喚醒人們對于自身村莊環境保護的警覺性和重要性。接著,可以在村莊空曠的地方寫一些環保意識的標語,時刻地提醒村民要把環保意識放在心上,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一刻都不能松懈。最后,政府部門應該每過一段時間來組織一些環保知識講座,長期地堅持下去,農民就會不自覺地遵守規矩,做一個愛護環境的有素質的新時期農民。除此之外,村干部還可以在村委會出放置一個信箱,號召村民對于本村內部的環境保護情況進行思考,為村里環保建設獻計獻策,集思廣益,充分的調動村民參與其中的積極性。經過這樣的措施之后,農民就會以“主人翁”的身份去對村里的環保建設進行觀察,強化自己的責任心,更好地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總而言之,將綠色生態環保理念在新農村改造中的應用是功在當代,造福百世子孫的偉大而有意義的工作。只有對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心存敬意,心存感恩,才懂得如何去愛惜和呵護它,而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更好地去發展我們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才會使我們既促進了經濟的飛速發展,又擁有一個舒適而又美麗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