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衡陽市廣播電視大學 湖南衡陽 421001)
農村教育問題一直是國家和社會關注的重點,盡管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教育已經取得歷史性的進展,普及義務教育也正在全面開展,但由于農村教育管理體制經過長年的發展已經根深蒂固,加之教育投資體制不健全,稅費改革,缺乏優秀師資隊伍等,農村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面領著巨大挑戰,農村教育體制改革逐漸進入瓶頸期。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想要實現我國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就必須要看清農村教育事業發展滯后的原因,看清發展形勢,有針對性性地進行改革與創新。
改革開放以后,教育問題在我國受到重點關注,國家開始重新思考國家主導型的基礎辦學體制,開始將教育管理權力放給地方,注重動員全體全體人們進行教育改革。1980~1985年間,我國實施行政體制和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我國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1985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指出要明確基礎教育實行“分級辦學,分級辦理”,這種教育管理體制適應了市場經濟的需求,調動了地方各級政府的積極性,推動地方基礎教育的發展。但是在整體辦學效率提高的同時,對農民征收教育附加費等各種“教育集資”問題出現,導致地方猜拳上升、事權卻下放,農村教育發展面臨資源短缺的嚴重問題,教育改革難度加大[1]。
21 世紀以后,國家在原有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上進行調整,提出農村義務教育,并且在國務院的領導下,實行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對1980年以來的各級政府管理基礎教育的責任進行重新規定。為了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改革教育價值,國家開始對之前興辦的“縣辦高中、鄉鎮辦初中、村辦小學”進行學校布局調整,同時合并或撤并大量的農村小學,由農村向縣鎮甚至城市集合,這種改革方式盡管可以提升教育質量,但同時新的流失輟學問題出現,農村寄宿制學校、城鎮巨型學校和大班問題不斷涌現,再加上農村師資匱乏,教育經費有限,農村基礎教育體制改革再次進入困境。
2010 以來,為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教育體制發展,國家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和健全公共財政體制的過程中,強化各級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務職責,加大管理力度,但由于鄉鎮管理始終沒有落到實處,“省級統籌,以縣為主”的城鄉化改革面臨著許多的困難和挑戰。
“以縣為主,統籌共管”是我國改革長期以來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種方式通過對我國過于集中的教育管理體制進行改革,調動地方發展教育的積極性,使基礎教育發展能夠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鎮之間的經濟差距不斷變大,而部分縣依舊經濟實力薄弱,這就導致“以縣為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難以適應現實的社會發展需求,因此需要各個地方因地制宜,在以縣為主的體制上適當進行完善修改,尋找符合自身基礎的管理體制。
采取“中心校”管理模式,農村撤點并校,將農村中小學向鄉鎮中心校集中,中心校充足的資源及合理的師資配置能夠承擔起縣教育主管部門的部分職責。采取“學區制”管理模式,不再按照原來縣、鄉、村分級辦學模式和資金使用模式發展。例如河北承德市在圍場縣按照交通相對便利、區域位置相對集中、教育資源相對均衡為原則,以人口出生率為依據,將全縣區劃分為 12 學區進行建設,打破傳統鄉村行政區劃限制[2]。采用“聯盟校”管理模式,以教師發展帶動學校發展,學校與學校之間通過彼此學習、資源共享等措施,促使學生、老師及學校共同發展。
根據我國農村基礎教育體制改革的歷史發展可以看出,集權與分權管理工作一直存在著嚴重的問題,究其根本在于權利下放后,如何處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關系。想要正確處理集權與分權,首先要明確兩者的范圍。通過政策和立法手段,中央宏觀調控的范圍可以有效處理教育管理集權與分權問題。作為地方政府機構的教育行政部門首先要轉變職能,由行政性的直接管理和微觀管理轉化為綜合性的間接管理和管理服務,同時注重各級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責權限劃分,使權限能夠清楚明了地展現,政府部門在此基礎上,建立自我約束機制,充分調動中央與地方的積極性。
農村小規模學校人數一般在 100 人一下,這類學校通常是伴隨撤點并校政策實施的學校,由于位置偏遠、人數較少通常會被忽視。農村小規模學校是農村基礎教育體制改革的難點及重點,由于他們存在分散、人數較少,極其容易被教育主管部門忽略,但這種規模學校占全國總小學校的 25 %左右,如若不對其進行改革,將嚴重影響我國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對此類農村小規模學校,可采取“九年一貫,點校一體,區域式的管理模式”。
回望農村基礎教育體制改革的發展歷程發現,盡管改革進行多年,但我們始終沒有把兒童發展作為發展主要宗旨,尤其是對于農村兒童而言,教育發展滯后的農村對他們未來發展存在極大影響,因此,農村兒童的教育及發展狀況急需改變。農村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現應該以兒童作為基礎教育的出發點和基本價值,將兒童上學作為法定的準則,地方政府依法行政,保證每個兒童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更要注重教育質量,使他們能夠上好學,同時為保證每個兒童都能受教育,將傳統必須到戶口所在地上學的法律改成就近入學。近年來農村的撤點并校使農村兒童就近入學的權利受到極大侵害,需要研究糾正,就近入學的原則設計多元化,以便于地方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收縮拓展。
教育是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中央進而地方性交叉性事物,縱觀中國建國以來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能夠明顯看出各級政府的主要職責就是發展和管理教育。中央政府需要加強對全國教育事業的宏觀管理和指導監督,重視制定法律和政策保證農村師資隊伍,加大農村財政支持力度,合理分配資金,規劃好農村基礎教育學校的布局調整,為整體提升義務教育質量提供保障。除此之外,鼓勵地方政府根據自身地域情況、資金情況及教學情況進行大膽改革探索,在中央政策的指導下,創新原有體制。
長期以來,農村教育是影響和制約中國教育發展的關鍵,我國政府為了發展農村教育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由于農村教育發展受到諸多措施的影響,改革沒能完全解決農村基礎教育問題。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大力推進,想要農村教育大力發展,必須要完善基礎教育體制,同時注重創新,鼓勵并支持地方政府改革,督促社會共同參與,推進農村教育基礎教育管理體制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