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王婷 于麗娟
【摘要】 目的 探究血清類風濕關節炎因子(RF)和抗環瓜氨酸肽(CCP)抗體聯合檢驗對類風濕關節炎(RA)的診斷價值。方法 選取50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組, 另選取同期50例非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作為對照1組及50例健康體檢志愿者作為對照2組。三組均接受血清RF和抗CCP抗體聯合檢驗, 并進行比較。結果 研究組血清RF濃度為(58.05±22.30)U/ml, 血清抗CCP抗體濃度為(21.55±10.65)RU/ml;對照1組血清RF濃度為(18.70±12.48)U/ml, 血清抗CCP抗體濃度為(9.25±3.70)RU/ml;對照2組血清RF濃度為(8.25±4.05)U/ml, 血清抗CCP抗體濃度為(3.45±1.65)RU/ml。研究組血清RF濃度高于對照1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血清抗CCP抗體濃度高于對照1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血清RF濃度高于對照2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血清抗CCP抗體濃度高于對照2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1組血清RF濃度高于對照2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1組血清抗CCP抗體濃度高于對照2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結合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疾病特點, 應用血清RF和抗CCP抗體聯合檢驗具有重要診斷價值, 有助于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 值得加強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 類風濕關節炎因子;抗環瓜氨酸肽抗體;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價值;聯合檢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4.038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為臨床常見自身免疫性疾病, 該疾病特征為慢性破壞性關節病變。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主要包括滑膜炎、關節軟骨骨質破壞等, 隨著病情逐漸發展, 最終會演變為關節畸形, 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及生命質量均造成嚴重威脅。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可以有效預防患者的病情發展, 且與其預后關系密切。以往臨床主要結合患者的病史、臨床癥狀表現以及相關影像學表現進行類風濕關節炎診斷。但是由于部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早期癥狀表現不典型, 因此對其臨床治療及預后均造成一定影響[1]。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討血清RF和抗CCP抗體聯合檢驗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價值,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12月收治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50例作為研究組, 另選取同期收治的50例非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作為對照1組及50例健康體檢志愿者作為對照2組。研究組患者男13例(26.00%), 女37例(74.00%);年齡20~69歲, 平均年齡(45.35±7.89)歲。對照1組患者男15例(30.00%), 女35例(70.00%);年齡21~68歲, 平均年齡(45.20±7.75)歲。對照2組男14例(28.00%), 女36例(72.00%);年齡22~69歲, 平均年齡(45.18±7.94)歲。三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標準 ①參與本研究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均符合2009年美國風濕病學會關于“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標準;②所有研究對象性別不限, 且年齡18~70歲;③所有研究對象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所有研究對象均在接受本研究前停止使用病情改善藥物1個月或以上。
1. 3 排除標準 ①本研究排除不符合“納入標準”患者;②排除關節畸形嚴重的晚期患者;③排除重疊干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其他風濕性疾病患者;④排除合并重要臟器疾病患者;⑤排除妊娠期患者、哺乳期患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
1. 4 剔除標準 ①剔除自行中斷治療、未能堅持治療以及無復診研究對象;②剔除臨床資料不齊全患者;③剔除在治療期間妊娠患者;④剔除在治療期間病情惡化患者、發生嚴重不良事件患者、發生其他并發癥患者。
1. 5 方法 三組研究對象均接受血清RF和抗CCP抗體聯合檢驗, 具體操作如下:所有研究對象均在空腹狀態下, 抽取靜脈血5 ml于真空分離膠試管中, 離心10 min(離心速度為3000 r/min), 分離血清, 將血清放置于-20℃冰箱保存, 等待檢驗。血清RF濃度通過速率散射比濁法進行檢驗, 儀器選用西門子公司生產的BNP全自動生化分析儀[2], 采用西門子醫學診斷產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血清RF測定試劑盒檢測;血清抗CCP抗體濃度通過化學發光法測定, 儀器選用雅培i2000化學發光儀, 采用雅培公司生產的血清抗CCP檢測試劑盒進行檢測。所有操作均嚴格依照相關說明書進行[3]。
1. 6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三組的血清RF濃度與血清抗CCP抗體濃度。
1. 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血清RF濃度為(58.05±22.30)U/ml, 血清抗CCP抗體濃度為(21.55±10.65)RU/ml;對照1組血清RF濃度為(18.70±12.48)U/ml, 血清抗CCP抗體濃度為(9.25±3.70)RU/ml;對照2組血清RF濃度為(8.25±4.05)U/ml, 血清抗CCP抗體濃度為(3.45±1.65)RU/ml。研究組血清RF濃度高于對照1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0.8883, P<0.05);研究組血清抗CCP抗體濃度高于對照1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7.7143, P<0.05);研究組血清RF濃度高于對照2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5.5368, P<0.05);研究組血清抗CCP抗體濃度高于對照2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1.8758, P<0.05);對照1組血清RF濃度高于對照2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5.6318, P<0.05);對照1組血清抗CCP抗體濃度高于對照2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0.1234, P<0.05)。
3 討論
類風濕關節炎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該疾病患者的手足小關節為主要受侵犯部位, 且主要表現為對稱性分布。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受累關節多伴有腫脹、疼痛、功能障礙、畸形等癥狀, 而且呈持續性、反復性發作。該疾病發生率為0.32%~0.36%, 對患者的正常生活、正常工作及生活質量均帶來嚴重影響。相關臨床統計學資料顯示, 類風濕關節炎發病2年內, 關節損害發生率可達75.00%, 而且約有30.00%患者在發病10年內均無法正常工作或者無法勝任正常工作量, 導致社會負擔及家庭負擔顯著增加。由于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率高、致殘率高, 因此已成為世界性臨床公關項目。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有一定可逆性, 通過早期檢查診斷、早期治療, 可以有助于阻止疾病進一步發展, 利于改善疾病預后。但是部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缺乏典型性早期臨床表現, 因此, 若單獨依據其臨床癥狀表現、相關影像學檢查則未能有效進行類風濕關節炎早期診斷[4]。血清RF即血清類風濕因子, 屬于免疫球蛋白G(IgG)變性自身抗體, 且廣泛存在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血清及關節液中[5]。相關臨床研究表明,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體內產生自身抗體時間顯著早于其臨床癥狀表現、臨床相關影像學檢查表現, 因此, 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疾病早期診斷有重要價值。血清RF是臨床類風濕關節炎檢測的主要指標之一, 在損傷指標中, 血清RF是最強有力的預后因子。雖然血清RF的臨床診斷陽性率可達60.00%~80.00%, 但其特異度較低, 而且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發性干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以及個別健康老年人群中均可存有一定陽性率。血清抗CCP抗體濃度是類風濕關節炎早期診斷指標, 屬于自身抗體, 可以有效鑒別類風濕關節炎[6, 7]。
綜上所述, 臨床結合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疾病特點, 應用血清RF和抗CCP抗體聯合檢驗具有重要診斷價值, 有助于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 值得加強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黃自坤, 李雪, 鄧楨, 等.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外周血CD4+T和CD8+ T細胞TIGIT的表達和意義. 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 2017, 37(5):325-332.
[2] 丁紅梅, 劉建華, 賈曙光, 等. 鈣網織蛋白在早期類風濕關節炎中的表達及其與自身抗體和炎性細胞因子的關系. 天津醫藥, 2018, 46(1):84-87.
[3] 曾婷婷, 譚立明, 陳娟娟, 等.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檢測血清14-3-3η蛋白和自身抗體的臨床意義. 中國免疫學雜志, 2017, 33(11):1689-1693.
[4] 杜晴, 于曉晶, 李紅娟, 等.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清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溶菌素9水平及其意義. 中華內科雜志, 2017, 56(9):655-659.
[5] 趙蕾, 張志華, 白春強, 等. 血清中WIBG、ZNF706和GABARAPL2在早期類風濕關節炎中的診斷價值. 廣東醫學, 2017, 38(16):2470-2472.
[6] 吳意, 張艷如. 抗CCP抗體和RF對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價值的比較.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0, 20(17):2680-2684.
[7] 陳華麗, 楊文東, 韓景銀. 抗CCP抗體與RF聯合檢測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價值. 齊魯醫學雜志, 2007, 22(6):508-509.
[收稿日期:2018-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