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萍 楊樂天
摘? 要:該文分析了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總結了綠色高效農業實踐的經驗,并提出了發展綠色高效農業的幾點對策建議。
關鍵詞:綠色高效農業;農產品安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2-03)-0080-02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制定和落實了一系列旨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我國農產品生產從整體上看,數量穩步增長,質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但從局部上看,仍存在一定數量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例如蔬菜、水果農藥殘留超標,養殖中的“瘦肉精”、“抗生素”等問題時有發生,已成為危害人們身體健康不可忽視的因素。
1 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1 農業生產者產量期望值高,質量意識差 近年來,大宗農作物品種如小麥、玉米、大豆等,因市場價格低迷,生產者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往往通過加大化肥、農藥的施用量來提高產量,這不僅破壞了土壤和生態環境,使病蟲害產生抗性,水、土、大氣等遭到污染,農產品中有害化學物質殘留積累量也逐年增加。
1.2 先進技術成果應用少,農業經營者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數量多、規模小而分散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中,農產管理粗放;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主憑主觀經驗組織生產管理,雖然有一定規模,但標準化不高,不注重先進科技成果和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的應用,更不注重產品質量認證和品牌創建,農產品價格波動大,經濟收入不穩定。
1.3 農業投入品、農產品質量監管不力 農資經營者由于缺乏專業技術知識,隨意推廣農藥、獸藥等,造成藥劑的濫用;監管部門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僅靠辦證抽樣管理市場,無證經營現象致使亂用藥、錯用藥事件時有發生。上市農產品種類繁多,南北蔬菜、水果流通面廣、線長,僅靠1~2次的農殘抽樣檢測檢驗,不能進行定量分析,存在監管“盲區”。
1.4 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不健全 農業生產者不能真實記錄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情況,沒有生產檔案,濫用化肥、農藥無從查找;一些有記錄檔案的農業經營主體虛報、瞞報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情況,缺少相應的監管制度與追溯平臺,質量追溯難以有效實施。未建立起初級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發生質量問題無法追蹤查源。
2 發展綠色高效農業的實踐經驗
由于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歷史較短,目前全國土壤大部分的環境質量仍較好,90%以上農地適合耕種。但是局部地區種植、養殖污染嚴重,而且近年來土壤污染速度在加快[1]。面對“耕地在減少,需求在增加;土地在減產,糧食要增產;農業在發展,食品要安全”的現實問題,全國各地都在發展綠色高效農業上做文章,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
2.1 保護耕地,提高農田生態功能 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制定并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行動,實施耕地休耕,推廣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機械深松深耕、高效節水灌溉等技術,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適耕地質量和生態功能。
2.2 農藥減量,有機肥替代化肥 通過技術培訓宣傳、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示范、觀摩,向農民傳授平衡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施有機肥、生物有機肥,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學農藥、除草劑的使用用量;實行高毒農藥退出機制,限用農藥定點經營;推行農業植保“統防統治”、無人機規模化防治等社會化服務,提高防治效果。加大力度回收農田廢舊農膜,凈化農田,減少白色污染。
2.3 實施標準化生產,建設綠色生產基地 制定、推廣一批種植、養殖標準化技術規程,形成較為完善的技術體系,建設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推廣綠色防控、健康養殖、規范化防疫,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流通、銷售,確保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2.4 種植養殖結合,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通過建設生態農業示范園,開展養殖場糞污、秸稈綜合利用,推廣畜禽糞污堆肥腐熟、沼氣池厭氧發酵等技術,發展綠色種植,促進秸稈還田、青貯飼料、微生物腐化等循環生產,進而達到農產品質量綠色安全。
3 加快培育發展綠色高效農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對策建議
當前,農業發展要破解人口增長、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既要大范圍、大規模、高強度開發耕地等自然資源,滿足快速增長的工業化、城鎮化的需求,又要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確保人類食品豐富、質量安全。因此,要樹立綠色文明觀念,以綠色理念為引領,以綠色保護為基礎,以綠色科技為支撐,以綠色供給為目標,以綠色政策為保障,共同推進現代綠色高效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1 牢固樹立綠色高效農業發展理念 將傳統農業耕作休養生息方式,與現代綠色高效生態發展相融合,制定規劃、政策、法律和管理制度,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農業資源利用與保護、生態開發與修復、科技研發與成果推廣、生產經營、加工流通、市場消費等全過程,推進綠色高效現代農業穩步發展。
3.2 落實綠色高效農業發展保護制度 按照國家水土保持規劃,守住保護基本農田底線和淡水資源紅線,筑牢現代綠色高效農業發展的根基。落實資源集約利用和生態修復制度,有效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推廣科學技術和先進成果,依靠科技創新和農民科技素質的提升,提高勞動生產率、自然生態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
3.3 推動綠色高效農業科技創新 加強綠色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研發,重點推廣綠色、集約、高效農業新技術,推進傳統農業耕作方式與現代生物、物理、物聯網智能科技相結合,提升綠色高效農業發展的創新能力。加快改良土壤、節水灌溉、農產品加工、倉儲流通等實用技術推廣,推進“互聯網+”在綠色高效農業發展中的應用,實現科技振興綠色農業。
3.4 開展綠色農產品品牌創建工作 圍繞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開拓農業綠色產品營銷渠道,滿足食品安全的消費需求。以綠色生態、營養健康為目標,建設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快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和產品的認證,通過多種媒體宣傳,使廣大消費者認知綠色、安全、特色農產品,進而認籌、認養、定制綠色、優質、品牌農產品,提升綠色農產品的附加值。
3.5 建立綠色高效農業發展的激勵機制 制定全國性、地域性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實推進現代農業綠色高效發展的專項措施,協調財政、金融、保險等多行業共同支持綠色高效農業的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吸納工商資本、社會閑散資金投入,示范帶動綠色高效農業發展,帶領農民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杜芳,拯救“過勞”的田地[N].經濟日報,2017-07-1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