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李鳳桃 羅丹華

【摘要】 目的 分析早期營養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的營養狀況及預后效果的影響。方法 200例腦卒中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 10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腸外營養支持, 觀察組患者給予早期營養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血漿白蛋白、血漿前白蛋白、血紅蛋白、總蛋白水平;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Barthel指數(BI評分);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血漿白蛋白、血漿前白蛋白、血紅蛋白、總蛋白水平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BI評分、NIHSS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發生電解質紊亂4例, 肺部炎癥2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6.0%;對照組中發生電解質紊亂9例, 肺部炎癥6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15.0%;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營養護理干預, 可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 預后佳, 值得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早期營養支持;腦卒中;營養狀況;預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4.088
腦卒中的致殘率、致死率相對較高, 伴有吞咽障礙的腦卒中患者會難以正常進食, 導致機體營養供給不足, 機體抵抗力下降, 大大增加了腦卒中患者的死亡率[1]。本研究對早期營養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進行評價,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200例腦卒中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100例。對照組男56例, 女44例;年齡44~78歲, 平均年齡(59.63±6.23)歲;腦梗死60例, 腦出血40例。觀察組男55例, 女45例;年齡45~77歲, 平均年齡(59.45±5.95)歲;腦梗死59例, 腦出血4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入選標準[2]:①根據《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2010版)診斷標準確診為腦卒中(腦梗死或腦出血);②神志清醒;③知情同意:愿意接受調查的患者。排除標準[3]:①意識障礙或存在認知障礙患者;②惡性腫瘤、惡病質、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肝腎功能衰竭等患者。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腸外營養支持:給予患者氨基酸、葡萄糖、維生素脂肪乳劑靜脈注射, 維持電解質紊亂,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用藥劑量。
觀察組患者給予早期營養護理干預。臨床營養護理干預流程:篩查→評估→干預→效果評價。①篩查與評估:對新入院或轉入患者8 h內進行營養風險篩查評分表(NRS2002)及吞咽功能篩查, 快速有效的識別存在營養不良風險患者及吞咽障礙患者。②干預:營養風險篩查評分≥3分患者處于營養不良風險需營養干預或請營養科會診, 并制定個性化飲食餐單;吞咽障礙干預:飲水測試不通過患者予留置胃管, 指導吞咽功能訓練, 并轉接治療師行吞咽功能障礙訓練;飲水測試通過、吞糊測試不通過患者, 指導患者及家屬糊餐制作及安全進食技巧, 并轉接治療師行吞咽功能障礙訓練。
③實施:營養健康教育及吞咽功能評估、班班跟進、準確記錄、重新評估患者營養不良風險及吞咽功能、確認患者對營養方案的依從性、討論改善口服營養攝入的方法。④效果評價:比較分析兩組給予營養護理干預后營養不良發生率。⑤延續護理:通過電話隨訪、家庭訪視等延續護理服務及社區護理服務等多種形式來跟進社區老年中風患者的營養狀況。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各項營養指標、BI評分、NIHSS評分及并發癥發生情況。①營養指標包括血漿白蛋白、血漿前白蛋白、血紅蛋白、總蛋白。②并發癥包括電解質紊亂、肺部炎癥。BI評分[4]:總分為100分, 分數越高, 表示功能障礙改善情況越好, 自理能力越好。采用NIHSS評分判定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總分為40分, 分數越高, 表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5]。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各項營養指標比較 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血漿白蛋白、血漿前白蛋白、血紅蛋白、總蛋白水平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干預后BI評分、NIHSS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BI評分、NIHSS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中發生電解質紊亂4例, 肺部炎癥2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6.0%;對照組中發生電解質紊亂9例, 肺部炎癥6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15.0%;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可以促進蛋白質的合成, 避免患者出現營養不良, 對身體的恢復更有利。同時, 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護理干預, 有利于提高早期營養支持治療的規范性, 可輔助提高治療效果, 同時可提高治療的安全性, 總體效果頗為理想。
本研究比較了腸外營養支持與早期營養護理干預在腦卒中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經研究發現, 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的血漿白蛋白、血漿前白蛋白、血紅蛋白、總蛋白水平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BI評分、NIHSS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發生電解質紊亂4例, 肺部炎癥2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6.0%;對照組中發生電解質紊亂9例, 肺部炎癥6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15.0%;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采用早期營養支持+護理干預在腦卒中患者的干預治療中安全性更高, 患者預后佳。本結果與以往報道中的部分研究結果相符[6-10], 在給予早期營養支持的同時充分利用護理資源, 更有利于患者保持良好心態, 完成自我監督, 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綜上所述, 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營養護理干預, 可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 且并發癥發生率低, 預后佳, 故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煥紅, 余少玲, 黎嘉雯. 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短期預后的影響.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6, 13(16):152-154.
[2] 田友春, 毛丹, 王玲, 等. 兒童重型顱腦外傷行早期營養支持護理對ICU 治療時間及預后的影響. 河北醫藥, 2016, 7(2):298-300.
[3] 吳耀輝, 丁兆義, 周羽, 等. 營養支持對重癥腦卒中病人預后影響的探究.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6, 37(26):3304-3305.
[4] 馮秀娟. 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對重癥胰腺炎患者預后及營養狀況的影響. 中國醫藥導刊, 2016, 18(5):519-520.
[5] 楊鑫. 腦卒中早期腸內營養對于患者營養健康和預后的影響.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7, 11(4):57-59.
[6] 陳靜, 李煒. 早期營養支持對腦卒中患者的營養狀況及預后的影響及護理措施分析.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6, 20(14):7-10.
[7] 湯躍連. 完全胃腸外營養及早期腸內營養對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療效比較. 中國醫藥導刊, 2011, 13(5):773-774.
[8] 趙京陽. 早期腸內營養在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應用分析. 中國醫藥導刊, 2011, 13(6):945-946.
[9] 曾軼暉, 蓋娟娟. 中藥聯合腸內營養支持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療效觀察. 中國醫藥導刊, 2010, 12(5):824.
[10] 曾小紅, 鐘靜. 護理干預對重癥腦卒中患者營養狀況及預后的影響.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1, 8(1):34-35.
[收稿日期:2018-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