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貴州高校發展特色優勢專業,不僅可以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同時也服務于地方經濟,伴隨地方經濟發展可以更好地吸納本地高校的畢業生就業。分析當前貴州高校特色優勢專業的現狀,并探討貴州高校普通專業在本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對貴州高校特色優勢專業提出建設性意見,有助于逐步打造高校特色優勢品牌專業,也有利于提升高校在全國的知名度和綜合排名。
關鍵詞:特色專業;優勢專業;普通專業;特色產業;地方經濟
一、 緒論
(一) 高校發展特色優勢專業目的和意義
貴州省十三五規劃中指出,在工作規劃中將繼續深入優先發展教育,在教育中要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作為工作重點,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在促進地方高等教育發展方面,《規劃》指出,要大力提升高等教育,鼓勵高校開放辦學,優化高等學校布局結構和學科專業結構。
建設貴州省高校特色優勢專業對優化貴州省高等學校布局和學科專業布局有著重要作用,建設特色優勢專業一方面是促進貴州省的高等教育布局,提升貴州省高校的辦學水平,同時也為新時代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出一大批符合貴州發展的特色人才,進一步推動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
因此,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特色,打造“特”+“優”的專業設置模式,對優化地方高等院校學科專業布局,深化教師科研,強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意、創新以及創業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同時對提升地方高等院校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有著深遠的作用,進而在生源、就業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績。
(二) 概念界定
因此,本文著眼于貴州省的高等教育的專業發展,探索貴州省普通高校特色優勢專業的發展狀況。
在本文中,特色專業指的是學校根據所具備的條件,經過長時間的辦學實踐,逐步積淀形成的,具有優于其他高校的、獨特的、穩定的、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并為社會所承認的專業風格。一般來說,特色專業是師資隊伍狀況好、教學基本設施先進齊全、經費投入有保障并取得一定建設性成果的、具有生命力的、發展穩定的、前景廣闊的“長線”專業。
所謂優勢專業指的是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需要或急需或有潛力的專業,可以在較長時間內為社會輸出需要的人才;它在一個學校發展中已有一定的規模和辦學水平,包括師資隊伍、辦學條件、社會聲譽和社會影響,也就是已經有一定的專業建設水平;與參與學校的總體辦學定位相協調,或者說發展方向相一致的專業。
二、 專業課程培訓注重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一) 貴州省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地方高等院校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天然的聯系,地方高等院校畢業生應成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因此,地方高等院校專業設置只有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才能形成自己的優勢與特色。
近年來,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特色經濟貢獻逐漸加大,接下來筆者分別從貴州省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兩方面來進行舉例分析;在貴州省的特色產業方面,筆者主要從貴州省的特色旅游產業出發,另一個是從貴州省極具特色的中小企業展開論述;在產品結構方面,主要從貴州省茶產品和酒產品兩方面進行論述。
從2017年年底的《貴州省統計年鑒》中得出,貴州省在旅游產業的發展數據中,接待游客量為1634萬人次,同比增長了36.1%;旅游業的綜合收入為185億元,同比增長36.8%;促使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了45.25億元,同比增長18%。說明貴州省特色旅游是推動第三產業發展的龍頭,旅游產業呈井噴式發展。
近年來,貴州省民營經濟發展同樣迅速,而中小微企業又是民營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貴州省統計年鑒得出中小微企業數占貴州省企業總量的97%,因此貴州省高校的人才培養也應考慮到貴州省中小微企業較多的現狀,在人才培養方面應輸送更多的技能型+創業型人才,為中小微性企業注入新的活力。
在產品結構方面,筆者簡要介紹貴州茶產業現狀與酒產業現狀,2017年貴州茶葉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一位,茶葉總產量,產值兩項均居全國第三位。同時,2017年貴州省茶園面積占茶葉、水果種植面積的一半以上,全省涉茶人數近400萬人,茶產業已經成為貴州省的一張名牌,對此,高校人才培養中也應輸送更多的茶產業相關高級技能型人才。
同樣貴州酒產業已經初具規模,2017年貴州省全年白酒產業增長12.9%,居全國第九位,白酒產業實現總額420.3億元,同比增長59.9%,由此也可以看出,貴州酒產業在發展中也需要更多的專業人才,高校人才培養就應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 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開設與教育
在茶產業方面,貴州省高校專業設置上已經進行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實效,目前,貴州省已經有兩所高等院校開設了茶學專業,其一是貴州大學,其二是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同時茶學專業在高職教育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如貴州農業職業學院。
貴州大學設立的茶學專業,主要涉及茶學有關的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為貴州省開設特色專業的探索提供了參考意見,為培養高級科學技術人才做出了貢獻。值得一提的是貴州大學茶學專業還與特色茶葉產地進行深度融合,其中貴州大學茶學院湄潭分校就是很好的實踐。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的茶學依托于都勻特色毛尖茶產業,堅持茶學專業人才“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對培養能在各類與茶業相關企業從事工作的人才有著借鑒意義。同時貴州農業職業學院2015年成立茶學系,在培養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茶藝與茶葉營銷方面的人才做出了探索。
在酒產業方面,貴州省高等院校也進行了探索,其中2012年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開辦的茅臺學院,就是酒產業與高校專業設置的具體體現,為貴州酒產業立足于特色專業發展并輻射全國提供了平臺,并以其特色專業吸引全國考生。同年,貴州大學成立釀酒與食品工程學院,為更好地服務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培養白酒和特色食品產業人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經歷近六年的發展,貴州大學釀酒專業逐漸形成了貴州省高等院校的特色優勢專業,為“特”+“優”專業開設提供了成功的參考經驗。
(三) 普通專業在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上也要注重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
地方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一定要符合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同時,開設的普通專業也要適當地根據本地的發展現狀設立符合自己實際的培養目標,建立符合實情的培養方式,依托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培養能適應本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輸送出更具有本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性人才,才能更好地促進本地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
普通專業在設置上未顯示出其特色性,從而使學生在貴州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很難具備社會適應力。例如工商管理專業在不同地方對學生要求不同,開設的目的就不一樣,而針對貴州省中小微企業規模較大的現狀,貴州大部分高校在進行學生培養的時候并未引入貴州省情教育,也沒有通過本省的小微企業案例教學使得學生對當前貴州省行業的發展情況有所了解。
同樣,物流管理也是一門常規課程,國內許多高校都開設這門課,但是相比內陸地區,貴州省物流管理就更強調陸路物流,而沿海地區就更注重水陸和航路物流,高校應在專業課程培訓上再探索一條適宜本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課程培養模式。
因此即使是全國高校普遍開設的專業,因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理地貌特征不同,人文環境存在較大差距,社會需求也會有很大區別,這也是形成不同高校特色優勢專業的重要基礎。
三、 特色優勢專業教學與科研的互動及其作用
普通高校科研發展的重點方向將科研成果與特色優勢相結合,才能創造出好的學校品牌專業,也才能對社會形成強大吸引力。特色是局部的,是專業建設中某一方面凸顯出來的優勢;品牌則是整體的,是專業建設的各方面綜合優勢的顯現。因此,品牌專業是在特色優勢專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通俗地說,品牌就是口碑、聲譽。品牌專業體現著一個專業的培養能力與質量、信譽和形象,是贏得市場的法寶,也是專業發展的潛力所在,是地方院校走向社會的名片和標簽。對受教育者來說,品牌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有機會在未來的就業市場具備競爭力。具備競爭力的就業者也將反哺學校,提高學校在社會上的知名度與認同度。
同時,也只有以特色優勢專業為基礎才能產出高水平高質量的科研成果,特色優勢專業的設置主要依托的是當地的特色優勢資源以及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基礎之上設置的。因此,在特色優勢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的探索和改革過程中,一方面教師工作在教學一線,對特色優勢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直接、深刻的認識,如果教師們能加強科研意識并形成成果,必將對特色優勢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師帶領學生開展實踐工作,將理論聯系實際,能夠在實踐過程中找到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當前企業的需求,如果能做到產學研結合,必然能轉化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從而提升特色優勢專業建設的核心競爭力。
四、 結論
前面的分析說明地方普通高校教學和科研發展,只能在實施差異化的戰略中,找到屹立于全國高校之林的方法與路徑,才能塑造出自身獨特的學校品牌,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一)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建優質的校企結合的教學團隊
地方院校“特”+“優”專業建設的關鍵,需要有一支理論水平較高的師資隊伍和應用實踐能力較強的教學團隊。一方面地方院??梢酝ㄟ^人才引進,聘請一些專業能力較強的教師授課,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通過與地方特色優勢企業合作的形式,定期地聘請一些社會經驗較為豐富的技術骨干人員授課,讓學生親臨其境,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二) 深化產教研融合,人才培養去同質化
產教研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助于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建設,有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企業給學生提供資源、平臺;學生用自己的理論知識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效益。產教研融合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有利于充分發揮他們的創新能力,通過深入本土企業,深入基層,進一步鞏固了他們的理論知識。針對學院特色優勢專業,既可在校內與企業共建實訓基地,也可考慮與知名企業合作成立股份制企業或股份制合作辦學機構,齊抓共管做好人才培養。
(三) 強化對外的溝通交流,吸收寶貴經驗
地方院校“特”+“優”專業的建設要注重對外的溝通交流,不能閉門造車。對外的溝通交流包括與兄弟院校的交流,和企事業單位的交流。院校間的交流,有利于在特色優勢專業建設過程中,出現相同的問題時可以相互借鑒,少走彎路。根據市場的變化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使人才與社會接軌,為培養出服務地方特色經濟社會發展相適用的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汪上,劉朝臣.論高校特色專業建設[J].高等農業教育,2008(11):52-55.
[2]周建松,孔德蘭,章安平.以優勢專業建設為抓手,推進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J].中國大學教育,2014(5):78-80.
[3]王永生,屈波,劉拓.特色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體系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08(15):15-17.
[4]邱均平,殷之明.我國綜合性大學本科優勢專業分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7(7):83-84.
[5]廖衛兵,劉君君.淺談地方性高等學校的特色專業建設[J].新余高專學報,2007(12):99-101.
作者簡介:袁晨,貴州省貴陽市,貴州大學明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