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度學習是一種高階的心智活動,是符合高度信息化社會特點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理念,具有理解式、情景式以及建構式的特征。深度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改革的必然要求,但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接受學習、機械學習以及淺層學習等問題。因此,深度學習需要教師注重培養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深度理解;創建真實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遷移運用;把握知識的內在結構,引導學生建構反思。
關鍵詞:深度學習;淺層學習;課堂教學;教學策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報告中提道:“學習是由環境決定的多方面的現實存在。獲取何種知識,以及為什么、在何時、在何地、如何使用這些知識,是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問題。”學習這個概念本身就包含著如何使用的問題,但我們只注重于知識的習得,未涉及知識運用的層面。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費倫斯·馬頓和羅杰·薩爾喬,對學生閱讀任務時的學習狀態進行調查,發現存在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一種是學生簡單關注字面意思;另一種是學生關注作者的寫作目的。對于這兩種方式,馬頓等人將其分別稱為淺層學習和深度學習??梢?,在這兩種方式中,理解性的學習更加重要,這也是學習需要達到的境界,即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鄙疃葘W習已然成為課堂改革的重要方面,教師應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 深度學習的基本特征
深度學習是針對課堂中學生機械地接受知識這樣淺層學習而提出的新的學習方式。深度學習是需要學習者的理解,批判性的思維,與原有的舊知識相結合,并遷移運用到具體問題中,它具有理解式、情景式以及建構式的特征。
(一) 深度學習是一種理解式學習
深度學習不再是單純的習得知識的過程,而是在知識層面的背后,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與分析等更深一步的探究?!吧疃葘W習是指向理解的學習活動,理解是深度學習的核心要義。”學生只有對知識充分理解與批判的思考,才能專注而深入地學習,形成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理解式的深度學習在于是否能在知識結構之間架起橋梁;是否能實現知識之間的網絡化;是否具有甄別知識的能力;是否能把知識運用自如;是否可以探究出解決問題的新途徑;以及能否用多元化的方式來表征知識。
(二) 深度學習是一種情境式學習
深度學習是學習者在一種情境下將所學的內容應用于新情境的過程。學生只有解決實際問題,才能真正做到深度學習。在情境中感知,在情境中體驗,這樣的感知和體驗才是最真實的,學生感受到的才是最真實的存在,學生才會更好的感同身受,體會得更加真切,對知識的理解才會更有深度,同時對知識的認知度中的現實感、真切感、立體感以及豐滿度都會提升。
(三) 深度學習是一種建構式學習
學生習得知識的過程,也是建構個人知識觀的過程。建構式的深度學習是一種遴選知識的過程,同時也使學生享有深度而兼顧自由。在深度學習理念的支撐下,學生應該充分發揮主體性的地位,是需要學生主動探究、主動整合、建構聯系的學習。深度學習強調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而非孤立存在,這就需要學生對大腦中已有的舊知識與新知識進行加工整理。
二、 促進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
在傳統教學觀的影響下,課堂教學以接受學習為主;而在“互聯網+”的時代,學生學到的大多是碎片化的知識,以淺層學習為主。學生更需要的是一種思維方式,深度學習就是一種高階思維方式,它需要教師深度教學,也要有教學深度。
(一) 教師應注重培養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深度理解
深度學習注重知識學習的批判理解,它強調學習者應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然后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在知識結構中實現多維連接。學生不僅理解了知識,而且掌握了知識的結構和關系,關注知識處理的廣度、深度和關聯度,彰顯學習的豐富性和層次感,增強課堂的畫面感,實現知識的意義生成和多樣性價值,挖掘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
(二) 教師應創建真實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遷移運用
深度學習強調學習內容的有機整合,不同知識之間要相互交融,不同學科的要實現交叉重組。深度學習提倡將新概念與已知概念整合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從而引起對新知識的理解以及遷移應用,最后使其存儲在長時記憶中。而淺層學習將知識看成是孤立的,不能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長期保持。教師應整合學習任務、創建真實情境,進行問題設計,進而構建廣泛的學習共同體。
(三) 教師應把握知識的內在結構,引導學生建構反思
知識是文化的象征,文化是整體的思想活動,而知識的結構也是有一定的邏輯體系的,學生往往不能把握知識的內在結構,教師應整合知識體系,提煉知識精華,幫助學生領略知識的基本原理。建構反思是學習者將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發生聯系,從而組合出新的知識,最終實現知識的遷移運用,然后調整原有的認知結構,這也是不斷地調整新的知識結構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譯.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9.
[2]何玲,黎加厚.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現代教學,2005(5):29-30.
[3]劉麗麗.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小學生深度學習評價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7:80.
作者簡介:
劉雪霏,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