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它所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徹底沖擊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其不僅有助于實現學科課程的價值,而且在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激發創新意識方面顯示出了更強勁的勢頭。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教學;流程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研究性學習在教學中的實施不夠成熟,很多一線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操作模式不甚明了,本文結合多年來教學實踐中的體會和感悟,對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做如下探討:
一、 前期——創設情境,精心準備
教學中學生參與課堂的廣度與深度決定著教學效果的達成,老師創設的良好的、符合特定內容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美國心理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新學教材的興趣”。只有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和疑問,其思維才會處于活躍、開放的狀態,才會產生探究的欲望,從而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對所學內容做出較為深刻甚至獨到的見解。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之初,老師要積極營造氣氛,創設情境,或巧設懸念,或相機誘導,引導學生在對文本的反復閱讀中尋求問題,發現問題。這個過程要形式新穎,盡可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在學習史鐵生的《合歡樹》一文時,為了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對母愛的感知能力,我先給學生播放了滿文軍的MV《懂你》,讓學生在濃濃的母愛中走進文本。在學習曹操的作品時,筆者在課前預習時給學生朗誦了一首詩:“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讓學生判斷“三父子”指的是誰,大部分學生都說是“三蘇”,接著筆者又給了學生一副對聯:“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請學生說出這里的“三詞客”又是誰,這下學生糊涂了,趕緊找來課本和資料尋找答案,在不知不覺中學生走進了老師預設的情境中,開始主動探討“三父子”和“三詞客”的問題,經過探討學生發現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
由此可見,在課前醞釀階段,學生需要做好以下兩點:一是包括語法、修辭、文章結構和表現手法等語文知識方面的儲備;另一方面是與課文相關的寫作背景、作者經歷、文化積淀和生活體驗等背景性知識;問題提出后,要根據教師所給的比較寬泛的范圍自主探究,具體探究方式因人而異:有的學生情感細膩,允許對文章的抒情重點準備;有的學生思辯能力很強,允許學生對文章的某些觀點進行點評;有的學生擅長描繪,可以鼓勵他對文章的人物和環境進行渲染。只有允許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才能在課堂生真正形成研究性學習的氛圍,學生才能逐漸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如對《紅樓夢》的解讀,不同年齡段不同經歷的學生對其認識差異非常之大。雖然在必修課上學生學習過《林黛玉進賈府》,但那只是滄海一粟,對于這部鴻篇巨制深邃的思想內容和高超的藝術手法的了解畢竟十分有限,這時老師應該相機引導,可以鼓勵學生多方面、多渠道挖掘、收集信息,讓班上已經讀過《紅樓夢》的同學把有關《紅樓夢》和曹雪芹的信息做一個梳理整編,在班上做一次報告;也可以給學生播放影視劇中的經典片段和經典曲子;還可以播放周汝昌、劉心武等大家在《百家講壇》中對《紅樓夢》的解讀……這樣一來,學生會從心理上拉近與《紅樓夢》的距離,喚起學生濃厚的閱讀欲望。在這種特定情境的誘導下,《紅樓夢》這種經典名著的解讀就不再是讓人望而生畏的“大部頭”,而是變得水到渠成了。
二、 中期——確定問題,制定方案
研究性學習最難的不是如何解決問題,而是怎樣確定問題。這個階段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在眾多問題中甄別、比較,篩選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學會篩選問題的標準與方法:一是被選中的問題具有代表性,要遵循多數學生不明白的原則。也有些問題雖然沒有被大多數學生選中,但很可能是重要的研究點,這類問題也應該被選入;二是被選中的問題要具有研究性,既不能太簡單,一點就會,比如“李白詩歌特點”“《史記》的體例”,也不能提出一些大而無當的超出學生研究能力的甚至有爭議的問題,比如“民俗文化研究”,“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作者考證”;三是選出的問題要兼顧語文課和研究性學習兩方面的特點,避免脫離語文課的研究范圍,導致在語文教學中的不可操作性。
問題一旦確定下來,就要制定具體的研究方案,確保研究性學習朝著有序、有效的方向推進。研究方案應包括以下內容:①小組分工、分組查找資料;②對查找到的資料進行篩選、分析;③開展活動的課題安排,具體到每一節課需要解決什么問題、解決到什么程度;④總結材料、得出結論。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探討的研究性學習只是針對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的一種學習方法,不一定要像專家那樣解決實際問題。因為高中學生的“方案”與專家的“方案”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高中階段的研究重在從學生的自身條件、知識水平出發去設計方案。
三、 后期——展示成果,拓展延伸
成果展示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對合作探究成效的有效檢測方式。展示過程由教師根據合作探究的不同內容安排展示順序,各小組成員根據組內分工進行展示,展示時由小組長主持,展示要求:口頭展示姿態端莊,富有激情,聲音洪亮,語言流暢,邏輯性強;書面展示要求書寫規范,語言簡潔,觀點明確;小組展示時,要求其他同學要認真傾聽,跟著展示者的思路思考,要給展示的同學正確的補充和質疑、評價,或者隨時接受其他同學的挑戰和提問;另外,還可以通過美術、繪畫、舞蹈、戲劇表演、多媒體演示等方式增強展示效果。
學無止境,同樣研究性學習也沒有止境。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激發新的興趣點,構成新的研究點。在成果展示階段,學生通過小組提問、辯論、交流獲得的新體驗、新感悟,會讓學生產生新的探究欲。比如對李商隱的《錦瑟》的主題解讀,在學習中學生得出的主題普遍是“悼亡說”或“愛情說”。但通過進一步的探討研究,還可以挖掘出“自傷身世說”“懷才不遇說”“詠物說”等不同的主題;有時候學生會對其他同學的研究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補充研究。隨著問題探究的不斷深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更深刻、更全面,思維也更加深廣,更加多元,獲得的知識也更全面,更豐富。
參考文獻:
[1]張華.研究性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李蓓林.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初探[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8.
[3]鐘啟泉.研究性學習:“課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2003(5).
作者簡介:
馬若燕,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