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是師生對話和交流的主要陣地。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是教學智慧的集中體現,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關系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在教學中,恰到好處的提問能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升師生對話和交流的效果,從而有效解決語文教學“差、費、少、慢”的痼疾。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進行課堂提問就成了一個重要而緊迫的研究話題。
關鍵詞:語文課堂;課堂提問;教學
一、 課堂提問的現狀與反思
縱觀當前課堂提問,亂象層出,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 無效化提問
老師由“滿堂灌”走向“滿堂問”的極端,不分問題大小一問到底,學生來不及思考甚至疲于思考,到最后懶得思考,課堂提問變成了老師的自言自語。
(二) 表面化提問
老師不顧學情,不管教材內容特點,設計的問題要么過難,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挫傷了思考的積極性,要么過于簡單,學生失去了思考的熱情。
(三) 習慣性提問
有的老師在教學中往往是“無疑而問”,問題設計過于隨意,每講一兩句便發出“是不是”“對不對”這種口頭禪式的提問,讓學生無所適從。
(四) 懲罰性提問
有的老師在講課過程中發現學生做小動作或注意力不集中便突然發問,借機整治,殺雞駭猴,讓學生難堪不已,對課堂提問產生了畏難心理,更不能集中注意力聽講,造成了惡性循環。
二、 對課堂提問藝術的幾點建議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動態過程。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詩人歌德曾說過:“要得到聰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聰明的問題。”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提問的藝術性呢?下面就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思考和體會,發表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 有的放矢,以“精”促“深”
后現代主義認為,課程是在師生對話中生成的,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提問的藝術,運用機智的教學語言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搭建起師生互動的橋梁,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每個問題,以深問促深思。俗話說“打蛇打七寸”,老師的提問也應該問在點子上。要做到這一點,老師在提問時需注意以下幾點:1. 問題要適量,就是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學生學情,抓住教學中的重難點精心設計問題,切忌“滿堂問”。 2. 難度要適中,老師的提問是推助器,要能夠推動學生思維發展,問題太簡單,學生就會失去思考的興趣,形成“偽問題”。問題太難,學生百思不得其解,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變成“死問題”。3. 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老師在提問時不能只盯著幾個成績好的學生而冷落了大部分學生,給學生“偏心眼”的感覺。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課堂提問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
(二) 隨機應變,因勢利導
課堂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在課堂上往往會出現一些老師始料未及的偶發事件,這就需要老師充分用運教學智慧,迅速判斷,靈活應對,加以引導。這需要老師具備以下三種能力:對突發情況作出快速反應的能力、對突發情況作出果斷決策的能力、處理突發情況的應急能力。我在一次公開教學中,講授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提了一個“陶淵明為什么要辭官歸隱”的問題,被問的學生突然問:“老師,做官有什么不好?只要做個好官不就行了?你為什么說陶淵明辭官不做就高尚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頓時議論紛紛:“是啊,當官有什么不好?要是所有的人都自命清高,不去當官,那官場上的事誰干?”“因為不善周旋,怕見上司就辭官歸隱,這是一種心理脆弱、逃避現實的表現,這樣的人根本不配做領導。”“士大夫的最高境界應該是修齊治平,為民請命,而不是躲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飲酒采菊”……看著學生激動的樣子,我趁機將學生的思維引向了“陶淵明到底該不該辭官”,“現代社會中,如何才能做一個好官”等縱深問題的討論中。總之,教師在課堂提問發生偶發事件時,要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巧妙地將其融入自己的教學之中,使之成為自己的教學契機,并能夠借題發揮,學會“做文章”。
(三) 反向發問,以“疑”促“思”
古人云:“人貴有疑,小疑而小進,大疑而大進。”愛因斯坦也曾說過:“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可見“疑”是打開智慧之門的金鑰匙。在課堂上,面對老師千篇一律的發問,學生難免會膩。老師可以反彈琵琶,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后就自己不懂的問題自主提問,這樣一來,問題就不再是老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思考中獲得的,是學生感興趣的,是真問題,學生的思維才能被激活,學習的激情才能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我在以往執教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時,學生對詩中的字詞和虛幻的神仙聚會的場面經常理解不到位。針對這種情況,在本次教學中我讓學生先結合注釋通讀全詩,讀完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隨便向老師發難。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大家爭先恐后地提問,學生的問題很獨到,有些細節性問題連我在備課時都沒注意到。當學生的激情被完全點燃后,甚至都不需要我來解答,馬上就有學生站起來替我解答……下課時,從學生閃閃發光的眼睛和興奮的表情中,我知道這節課孩子們真的學會了。
(四) 多元評價,重在鼓勵
有很多老師在提問時很頭疼“問而不答”的尷尬局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都有表現自己的欲望,學生之所以在課堂上三緘其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老師評價不到位。面對學生的回答,老師的評價要么過于單一、籠統,從頭到尾都用“很好”“不錯”“還行”來評價;要么太過注重答案的標準性和唯一性,只要學生回答得有一點不當之處便大加諷刺甚至全盤否定,嚴重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導致了整節課堂的沉默。卡羅·湯姆林森說過:“評價應該是永遠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這比把學生的錯誤進行歸類更重要。”如果把評價比作一面“鏡子”的話,那么它應該是一面“多棱鏡”,這面鏡子一定是能夠起到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不同范圍映射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結果、學習作用的鏡子。學生的答案或許不對,但是學生在回答時的思維活動、語言表達、眾目睽睽之下站起來的勇氣等何嘗不是一種學習呢?因而,在課堂提問中老師應注意評價的多元性,從不同方面給予學生正面評價,讓學生得到鼓勵與尊重。
三、 結束語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老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提問藝術,推動學生的思維,開啟學生的智力,讓其成為課堂教學的一根指揮棒,指引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探幽訪暗,引導學生走出迷霧,回歸光明!
參考文獻:
[1]鄒尚智.研究性學習指南[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184.
作者簡介:
裴學慶,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