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課程與園林設計、景觀生態學等課程內容上互相滲透,在風景園林專業課程體系中至關重要。本文分析了《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課程關聯性等對策,提高《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專業素養。
關鍵詞: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課程問題;改革對策
《城市園林綠地規劃》是對公園綠地、附屬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及其他綠地類型進行規劃設計或改造,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使環境更具美學欣賞價值和日常使用功能。《城市園林綠地規劃》是風景園林專業必修課程之一,是資源環境管理、城市規劃等專業的輔修課程。作為新世紀城市美化建設的主體設計人員,《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課程應結合社會實際,順應時代發展,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改進教學方法。
一、 理論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 專業課程量大,學時安排不合理
多科教學內容重復,造成學時擁擠,學生接受知識低效;如花卉學、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園林樹木學等課程存在相似內容。公共課占有大量的學時,使得專業課程學時減少,一些相關課程甚至取消,專業課之間缺乏連貫性。從而導致學生設計基礎知識學習不扎實,在各類綠地類型的規劃設計中缺乏中心主題,設計理念等,且設計實踐能力不足,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
(二) 課程設置不連貫,系統性差
園林專業是典型的交叉學科,既包括了園林文學、園林美學、園林設計和園林工程等課程,課程涉及范圍廣,因此不得不刪減或弱化一些課程,如園林美術、建筑初步等。由于學生前期缺乏相關理論知識的積累,到后期各類綠地規劃時缺少動手實踐能力。在本校《城市園林綠地規劃》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課時安排不合理,其中理論課時40學時,實踐課時20學時,使得學生對城市園林綠地規劃只是停留在景觀構成這個層面,對于各類綠地規劃的原則與方法掌握不充分,設計圖紙表達、理論應用能力差。
(三) 課程聯系不緊密,與實際脫節
各專業課程都是圍繞課程本身進行理論教學及實訓,課程之間相互脫節。園林設計及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設計課程中,均有對濱水景觀、校園景觀、廣場景觀等不同類型的綠地景觀設計,但是在課程設置中,針對兩門課程的特色沒有在教學中體現出來。
(四) 教材難以滿足教學需要
《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材涉及范圍廣。由于課程課時為60學時,教材全部內容不能完全講解,無法達到教材內容涉及的深度與廣度,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與實際操作具有一定的差距。
二、 實驗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 實踐課程學時不足
《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課程針對不同類型的綠地,具有不同的特點,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實踐課程必須在現場進行實際調查,對于湘西這些偏遠地區的園林專業學生,接觸實際項目的機會相對大城市學校,有很大局限性。
(二) 實踐課模式單一
實踐課程授課基本上都是老師講解加圖例展示,然后學生根據要求進行設計,對于設計場地的現狀,周邊環境,交通等,都是基于老師的描述,學生對一個場地,設計理念不能落到實處,往往造成設計方案不切合實際,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 實習安排不合理
實習的內容、實習的地點、實習的時間,通常在編寫人才培養方案時就已經確定,不能根據理論課的學習進度靈活安排實習時間,減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在實習過程中,時間安排緊張,實習內容較多,一天去兩個或是三個地點進行綜合實習,不僅要掌握實習地點的設計特點,還要了解各種植物的生活習性,因此學生并不能真正透徹地了解實習對象,更像是旅游,達不到預期實習成效。
三、 課程教學改革對策
(一) 教材革新,完善教學體系
園林專業必須對人文、歷史、自然、地理、民俗風情等領域綜合了解,而環藝強調的是美感原則,所以園林專業與環藝專業所涉及的《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課程內容并不完全相同。在城市園林綠地規劃教材編排上,將各類不同綠地類型的規劃設計方法與藝術設計原理緊密結合,以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為主,章節內容逐步深入,且切合實際,使學生在各科課程之間找到學習的關聯點,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對知識有較強的運用能力。
(二) 科學利用有限課時,提高教學效率
《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課程包括公園綠地、濱水綠地、居住區綠地及單位附屬綠地等不同綠地類型的規劃。在《園林設計》課程中,有公園景觀、濱水景觀、居住區景觀及單位景觀等規劃設計。兩者中含有很多交叉的內容,為了避免重復教學,任課老師之間需要加強溝通與協調,充分利用有限學時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課程教學中,合理分配理論課、實驗課、實習認知課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三) 開設基礎設計課程,重視園林植物的應用
《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課程不僅需要對各類不同綠地進行規劃設計,還需要對各類不同綠地合理選擇植物。兒童公園規劃中,應該選用無毒無刺、無飛絮、不引起人過敏的植物;濱水公園規劃中,應該選用耐水濕的植物;工廠綠地規劃中,應該選用抗性強的樹種。所以針對不同綠地類型,所選用的植物不同,應該要加強對園林植物生活習性的了解。我國很多農林高校招收的園林專業學生,基本上是沒有美術基礎的,所以很多同學把時間花在繪圖及軟件上,而忽略了其他專業課程的重要性。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很多同學對于南北地區植物生活習性掌握不夠,將熱帶植物設計在華北地區,并且在綠地規劃中對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的比例也沒有明確的概念。
(四) 改變教學思路、教學模式
在我國知識單向灌輸是最普遍、最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課程需要學生多借鑒參考國內外優秀的設計案例,讓學生學習到在同一地塊有更合理的功能分區,同一功能區有更多的景觀處理方法,發散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部分章節可以信息化教學,在分析國內外經典設計案例時,可以采用慕課或者雨課堂教學,學生可以更深刻、更直接地了解學習內容。在實踐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設計方法、設計理念,要達到的規劃效果,將理論知識科學地運用到實踐中,積累更多的設計經驗。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還要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不具備團隊合作精神的人,在社會分工明確、高效的環境下很難有所建樹。團隊協作是園林設計中很重要的環節,只要團隊力量足夠大,建設事業就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五) 靈活安排實驗課時,豐富實驗課教學模式
在本校20節實驗課時安排了5個實驗內容,包括公園綠地規劃、道路綠地規劃、單位附屬綠地規劃、校園綠地規劃、居住區綠地規劃,每個實驗內容4課時。根據學生人數合理分組,學生課余時間對設計場地進行前期調查,課后完成規劃方案,實踐課時在2個課時內完成規劃成果匯報,另外2個課時一起討論匯報的成果,評選出最優方案。在實踐中學生分組協作可以提高團隊合作意識,及時掌握理論知識的運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實驗課效率。
(六) 明確實習目的,科學實習
《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課程在本校是在大三第2學期開設,在第8周進行綜合認知實習,實習是對理論知識的加深。在實習前,組織學生查閱資料,了解基本的實習信息。實習過程中,前期老師講解、學生觀察,后期由學生分組進行深入觀察,對現場進行測量與繪制。實習后,提交實習日志,總結實習心得。
四、 總結
本文分析了目前《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課程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從教材內容、教學模式、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增強《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課程與其他規劃設計類課程的專業性和關聯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提高學習效率。理論教學中增加信息化教學內容,實踐教學中加強學生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學生專業素養,探索出更具特色的城市園林綠地規劃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廖咸康.園林植物類課程現狀與教改對策[J].現代園藝,2012(17):93+58.
[2]張敩方.對園林植物等課程教改的幾點建議[J].中國林業教育,1999(S1):109-110.
[3]和鳳美,朱永平,鄭麗,陳賢.《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教改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8):79.
[4]李雄.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本科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園林,2008(1):1-5.
作者簡介:
吳曼穎,湖南省張家界市,吉首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