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社團活動是一種趣味濃厚的課外學習活動,它最大的特點是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特長得到充分的發揮和發展。此外,小學社團活動還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創造精神,使學生的知識面更為豐富,從不同的層面提高學生的溝通交往水平,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關鍵詞:鄉土文化;社團活動;全面發展
隨著教育事業的深入改革,無論是基礎學段還是高中學段,都對學生的主動參與能力、分析思考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予以高度的重視。筆者所在的農村地區,也展開了一系列對社團活動的開發和實踐研究。如何將課堂內外相聯系,讓學習生活化,如何就地取材,讓文化有價值,成為農村教育的新課題。
一、 借改革之機,理鄉土資源
農村是中國大部分文化事業的發源地。隨著近幾年教育事業的深入改革,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短缺的現象日漸明顯,這讓農村現有的文化資源也被人們無意中忽視。它直接帶來的后果是,農村社團的實踐活動或是無法實施,或是照搬城市的社團活動,弄得“不土不洋”。在這個現實情況下,農村學校應該全面地梳理本村、本鄉、本鎮存有哪些文化資源。這些文化資源哪些可以直接使用、哪些必須“引入外援”、哪些屬于本地優勢、哪些尚待深入挖掘,都要進行認真的歸類,在此基礎上,開展學校的社團活動才能保證明確的目標、充實的內容、穩定的成員和良好的效果,讓農村社團活動從雜亂無章走向秩序井然。從微觀層面來看,鄉土文化進社團,彌補了農村教育資源不足的現狀;從宏觀層面來看,鄉土文化進社團,可以讓學生從小樹立熱愛并傳播文化的責任感。
二、 組外出活動,養自主能力
陶行知先生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因此,農村學校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走到學校外面,在大自然、文化機構、公益場所等場所的學習過程中觀察和感悟本鄉本土的歷史與文化,從中獲得愉悅的精神體驗。例如,我國有很大一部分農村地區至今仍保留著縣志、鄉志,它們被保存在縣圖書館、會館等處,乏人問津。學生只有通過社團實踐活動才有機會接觸到這些珍貴的資料,了解并掌握關于本地民風民俗、民史民貌的第一手資料,激發出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和積極性。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資料進行整合、研究與分析,讓學生集結成完整的學習成果,如小報、匯報書等等,在社團內進行交流。把做得比較好的學習成果在學校展示,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參與研究、自主獨立的學習能力。考慮到農村學校社團活動成本有限的現實情況,農村學校可以就近劃成片區,組織學生外出活動,在增加社團活動的頻率的同時,不降低社團活動的質量。
三、 廣拓展渠道,善吸收資源
從整個社會大環境來看,對鄉土文化的重視程度日趨提高。這對于農村學校引入資源建設社團是有幫助的。目前鄉土文化主要分為歷史文化類、民俗文化類、自然風光類等幾種。要想把這些資源引入到社團活動中,僅憑學校一己之力,顯然是無法達到的。因此,學校要主動和當地的行政機構聯系,從定期開展聯誼活動開始,針對彼此的優勢和物質基礎,信息交流,互通有無。例如有些農村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學校會邀請非遺傳承人到校開辦系列講座,或是帶領學生參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流程,親手實踐;有的農村擁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可以和這些教育基地長期合作,讓學生在教育基地擔任“義務講解員”,在為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見證祖國的強大,立下建設嘉興的志向。如果條件允許的話,農村學校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建立博客、微博,發布本校社團實踐成果,引發社會更廣泛層面的關注,一方面吸引來豐富的教育資源支持,建設學校,回饋學生,一方面還能帶動當地經濟和文化的共同發展。甚至是一些瀕臨滅絕的文化資源,可以獲得更多社會力量的救助,可謂一舉多得。
四、 編演社團戲,培育全技能
當下的農村學校活動都比較多。除了一些傳統節日會有相應的活動,每年還會有藝術節、展演等大型文藝活動。社團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活動后,學生們或多或少地積累了一些知識和技能,可以在這些大型的活動中進行展示。比較好的方式是表演舞臺劇。這是一種綜合的表現形式,可以把音樂社團、舞蹈社團、文學社團、歷史社團等大部分社團的日常所學融于一體。對學生的合作意識、表達能力、想象能力、創新能力都是一種促進,而且社團戲能夠最大限度地吸納學生加入進來,學生們也會報以很大的熱情投入社團戲的排練中。社團戲的內容可以取材于本鄉本土的文化內容,如歷史故事、當地傳說、革命故事等等,通過師生共同編寫劇本,二次建構,反復排練,充分調動學生動腦、動手、主動參與的能力,可以在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的同時,給予學生一個客觀全面認識鄉土文化的渠道。
另外,隨著社團活動日趨成熟,學校可以考慮建立健全社團活動制度,讓社團課程化,行程月月小展示、學期中展示、學年大展演的機制,保證學生更大空間和時間內吸納自己家鄉的文化資源,讓社團活動真正成為學生素養養成的支柱,成為農村學校的特色。
五、 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的教育資源從整體上來說,和城市還有一段差距,但是其鄉土文化的豐富性與獨特性也是不可取代的。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兼顧學生的創新能力,達成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必然離不開社團這種教育模式。借助改革的契機,通過豐富的形式,吸納廣泛的資源,形成綜合的成果,對于農村學生的全面發展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也會切實地提升農村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賈振華.有效開展農村小學社團活動,促進學生特長發展[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7(11)11.
[2]王曉霞.小學社團活動的現狀及對策研究——音、體、美課對小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J].成功:中下,2017(11).
[3]喬玉峰.發揮學校社團活動對教育教學的促進作用——門源縣泉口鎮寄宿制小學社團活動特色[J].青海教育,2017(9).
[4]李哉平.具有農村特色的小學社團活動[J].上海教育科研,2011(3).
作者簡介:
楊旺紅,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丁家溝鎮慢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