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歷史學科的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通過良好的學習習慣達到對于歷史學習細節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對于歷史事件的背景、發展過程、影響與結果等進行貫通。教師在教學中能夠進行的引導內容是有限的,需要學生與教師進行配合,在教學的過程中,按照正確的學習習慣對于課程的內容進行學習。在歷史內容學習之始,學生需要做預習的準備;聽講中需要全神貫注,并且總結簡要的筆記;在學習課后需要復習課本內容,并根據自己所學結果整理筆記。基于此,本文從課前準備、課堂進行以及課后總結,以及特殊歷史學習方法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學習習慣;高中歷史;高效學習
一、 引言
在歷史學科的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對于基礎的史實內容有所掌握。由于高中階段所涉及的歷史史實內容范圍較廣,從人類文明的初期一直持續到現當代,涉及各個國家地區的歷史,因此學生的記憶難度較高。在歷史史實的記憶過程中,產生偏差,將在影響分析等題目的練習時出現問題。此外,歷史的學習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史實的內容,也需要在此之上培養相應的歷史思維與歷史的分析能力。
二、 高中歷史學習的課前準備
事實上,許多高中歷史中涉及的內容,在初中歷史的學習中也出現過。然而,在高中的階段,無論是史實的內容,還是學生的歷史思維與分析能力,都需要進行提高。因此,在高中歷史課前,學生需要進行課前準備學習,掌握更多的史實內容,在課堂的學習中能夠迅速地把握教師所講的重點內容。在課前的準備階段,學生首先需要由教師在學期初期引導,對于目錄的內容進行學習以及了解。歷史課本的目錄,通常是貫穿一個主題來進行的。例如,在岳麓版教材中,歷史上的重大改革事件被編排入同一本書,學生能夠通過對于目錄的了解,有效安排課前準備階段。在張居正改革一課中,學生可以參考著名的歷史讀物《萬歷十五年》,加強對于明代這一時期的歷史背景狀況的了解。與此同時,在目前的網絡課程與網絡資料中,有許多的內容可以供學生進行預習。例如,在網易公開課、嗶哩嗶哩彈幕網、慕課網等網站中,都能夠找到一些關于這些部分講解的詳細課程講座以及紀錄片,這些內容的觀看能夠有效地構建學生的立體歷史認識以及學習的興趣。
需要學生注意的是,課程中的重點內容與自我的興趣點,很可能存在著不統一的現象。學生需要根據課程大綱的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將重點的內容進行掌握,對于課本的重點進行挖掘。趣味性以及自我感興趣的歷史內容,可以在課余的閱讀以及娛樂中再進行思考,或者在今后選擇專業的學習。
三、 高中歷史的課堂學習階段
這一階段是學生學習中最為重要的階段,學生需要全神貫注地跟隨著教師的教學步伐,進行學習、記憶以及理解。在課堂的講授過程中,教師具備著歷史學科的專業素養,能夠將歷史知識進行串聯并且將歷史學科的思維貫穿其中。學生在聽課時,需要注意教師的思維滲透,在聽講的同時,努力地理解教師講授中的歷史思維,進行一定程度的掌握。其中,最為基礎的即是對于歷史事件的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圍繞著一個重點的歷史要素進行,例如事件的結果,那么在事件導火索以及過程等問題中,就不需要進行過度的關注。在進行歷史事件的分析過程中,教師需要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立場出發,對于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具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教師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將文學性的內容與歷史加以區分,雖然彼此所具備的要素相似,文學是在追求藝術美,難免失真,歷史在追求真實,出發點與目的都不同。此外,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將歷史的史實內容進行橫向以及縱向的比較,強化學生的認知與記憶,同時避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混淆的狀況。
由于課堂中,課程的內容較多,教師的講課速度較快,學生通常沒有充分的時間記錄筆記,可就課堂所講的內容進行簡要的筆記記錄。
四、 課后的歸納與整理
復習不僅是鞏固知識積累的需要,而且也是進一步領會新知識、運用新知識和發展新知識的基礎。在不斷重復的復習中,學生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掌握了復習的方法和技巧,一舉兩得。中學生記憶好,學得快,記得快,但忘得也快。學生要不斷和遺忘做斗爭,牢固掌握所學知識;特別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把所學知識串聯起來。但是教師講得一定要注意條理清晰、有序、邏輯性強,簡明扼要,易被學生接受。
五、 特殊的歷史學習方法
首先,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課本都配備有地圖冊,學生需要對于地圖冊進行充分的應用,利用地圖的信息,在頭腦中建立對于歷史事件的立體認知。對于一些較為難以掌握的部分,例如戰爭的經過等,可以利用畫地圖的方式進行強化。
其次,歷史的內容編纂,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以時間作為線索的。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學會時間軸的分析法,能夠清楚地掌握大的歷史時期,以及歷史事件的發展與變化。
再次,學生在學習歷史事件時,為了能夠準確地記憶事件,需要對于不同事件的前因后果進行聯系,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時間明確的事件關系分析中,還可以將思維導圖與時間軸進行復合化的應用。
最后,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養成積累歷史知識的習慣。例如,在學校周圍有歷史的遺址或是博物館,學生可以進行多次反復的參觀,加強對于某一時期歷史細節的認知。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事實上歷史的認知內容一般都不可能過于完整,畢竟學習的程度有限。對于某一時期建立一種強化的認知,能夠幫助整體的歷史學習。這是由于歷史的學習內容通常是縱橫貫穿的,通過一個時代或者事件,就可以進行聯系縱向的時間的分析,或者是作為橫向時代的橫截面。掌握這一點,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升。
六、 結束語
好的學習習慣,是成功的一半。在高中歷史課教學中,學生有一個好的習慣非常重要。好的習慣能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自主、高效地學習,提高歷史成績。為了打造高效歷史課堂,教師要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養成記筆記、課后整理筆記的習慣;養成積極思考、積極感悟等習慣。
參考文獻:
[1]宋寶蓮,王瑞卿.論良好的學習習慣讓歷史課堂更加高效[J].中國校外教育,2017(33):29.
[2]董玉杰.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J].學周刊,2016(9):43.
[3]鐘濤.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自主學習課堂的構建初探[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
陳龍平,廣東省湛江市,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徐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