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玉楓
【摘要】實作課是高職院校各類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想要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往往需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創新的教學模式。本文在對現有實作教學過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主要針對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兩大模塊進行探討。嘗試尋求一系列有效可行并且適合我校工科類專業辦學特色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實作教學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TM1;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007-01
高職教育中的實作課通常是指實驗或實訓環節教學,而實驗與實訓是工科類專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必備的教學途徑。為了貫徹以實踐為主導的職業教育理念,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標。做為專業教師有必要對實作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探討。探索學生自主學習的規律,創造生動、新穎的“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主導”的實作課教學模式。
1.“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模式的提出
(1)目前實驗教學環節中存在的弊端及探討
雖然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快速完成實驗內容,但存在的教學弊端就是有部分學生只是忙于測量或記錄數據,為了實驗數據而實驗,甚至做完實驗都不清楚實驗原理,更不用說對理論知識深入理解掌握。他們的能動性、自主學習能力受到了較大限制。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身份“隱退”,當然讓教師從傳統的主導身份中“隱退”需要一個過程,而且要做到恰到好處的“隱退”更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實驗課程的“全開放”除了設備等硬件外最大的問題是學生本身理論素養不足,動手能力較差,缺乏安全意識。作為過渡,教師需做到“隱身不隱責”,在理論課上有針對地提出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做實驗,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分組自行擬定實驗方案由教師予以指導。讓教師由“單唱獨角戲”的主導角色轉變為實驗過程的指導者。當然,教師需在實驗過程中把控學生安全,留心觀察學生所使用儀器儀表的情況是否異常,測量出的數據是否合理,且盡量采用個別解決的方式;若是存在普通性問題時就應集中反饋適時評講,這種模式同樣能實現理實一體化的教學。
(2)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及探討
在傳統教學中通常讓學生按照教師即定的步驟,完成實訓任務。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往往只是擔任“施工者”的角色。也無法發揮其能動性。如果在實訓教學中,對于實訓任務的實現,采取學生分組自行設計并擬定方案,而且由教師考察其方案的正確性,這樣的教學模式,勢必有益于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會得到多種能力的訓練。例如:在電工電子實訓中,學生以掌握基本原理為核心,分組設計、安裝、調試線路,采取截然不同的方法來完成任務。每組或每個學生(若有條件)根據所提出的實訓項目任務,設計出自認為“最美觀、合理”的走線方式;在電子實訓中學生根據原理圖設計出“最佳的”元件排列圖。采取“求同存異”法,即基本原理和布線合理的要求上,是相同的,而各組在采用的方式上“存異”。教師審視學生的實訓過程,傾聽他們想法,盡量讓學生按照自己所理解的內容動手操作;而不是盡量讓學生按照老師講的去實作,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教學模式。
2.采用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模式的效果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引入這種模式后可以看到學生的實踐興趣大增,一個個精妙的設計思路油然而生。給予每個學生有發言權,每個人都可以暢所欲言,都可以發表自己做實習(或實驗)的想法,圍繞著同一個實習(或實驗)目的,展開討論,整個氣氛充滿生機。這樣的教學過程能夠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起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而不是枯燥乏味的“依葫蘆畫瓢”。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改變了學生實訓中的情感、態度,同時也改變了課堂氣氛。課上充滿了欣喜與團結,不再是那種只有老師沒有學生的傳統教學模式。
3.實作課考核模式探討
教學模式改變后考核方式也變得親切了。以往只注重理論的考核,而現在不光注重卷面分,還注重實作態度、課堂積極參與的程度。這使得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擴大了,在總結自己經驗的同時汲取別人的精華,也是做人做事的重要方法??己说姆绞降母淖冏寣W生的實作課從“要我做”轉換為“我要做”,而老師只要在實作中注意方法引導,思路上點拔,即起到“導演”、“幫忙”作用的效果。從而真正實現了“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教學模式的改變。
在實作課教學中要強調師生應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即老師的用語隨著角色轉變,要由“肯定”和“敘述”式轉變為“討論”和“多問”式。主動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氛圍、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教師要積極當好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4.結束語
任何新生事物的誕生、發展、成熟都要經過一次次的痛苦和歷練,在實施新的教學模式過程中,都有可能產生各種新問題當然無可厚非,因為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波折和考驗,只要我們勇于嘗試新的教學模式,以積極負責的態度在不斷摸索中去解決教與學的矛盾,堅持不懈,對學生與教師都將受益匪淺!
參考文獻:
[1]戴君化.電工電子實訓教學模式探討[J].《工業B》 2015年第3月 21卷
[2]陳飛.中職電工電子專業實訓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1年第8期 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