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瓊
摘 要:情景教學模式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一種創新性教學模式,它是改變我國小學英語教育現狀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調節課堂氣氛,將學生帶入到情景當中,身臨其境般地進行教學,改變目前“填鴨式”和“啞巴式”教學模式。通過對情景教學模式的介紹,提出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開展情景教學模式。
關鍵詞:情景教學模式;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應用
小學生英語教學面臨著一系列的困難,例如小學生心智發展不成熟、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因此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滿足不了教學需求。貫徹新課標的要求,采用情景教學模式有助于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一、情景教學模式的概述
情景教學模式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堂內容虛擬情景,讓小學生融入在情景中,快樂學習課堂知識,這樣既能發揮小學生的想象力,又能提升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感知能力和領悟能力。情景教學模式明顯優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第一,情景教學模式注重學習的過程,聯系實際運用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習效率,而傳統教學模式一味強調死記硬背,這樣小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理解不深、記憶不牢;第二,情景教學強調學習興趣的培養,讓學生親身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而傳統教學往往只看分數,很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二、情景教學模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準則
1.互動性
課堂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講臺,通過情景教學可以讓學生達到自主預習的學習效果,以此提升學生的單詞量,鍛煉學生的英語發音。圍繞教師所建立的教學情景,以鮮明的人物形象將教學內容展示出來。將創建的情景聯系起來,把學生帶入情景,讓學生有置身其中的感覺,讓學生感覺到英語演說不是一件難事,就可以很自然地說出英語。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從而讓學生可以更自信地表達自己。
2.真實性
情景教學要貼近生活,要有真情實感。情景教學不是實物再現,是一種依托生活,卻又簡化生活的情景再現。有位學者曾說過:“知識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這就表明我們在情景創建的時候要貼近生活。對于小學生而言,英語其實是一門相對陌生的語言,這就要求在創建情景的時候要為學生創建熟悉而真實的環境,讓學生可以理解學習英語對生活的幫助,以及學習英語的意義。
三、情景教學模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英語教師采用情景教學模式,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
1.加強肢體語言的利用
小學生一般處在6至11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心智發展尚不成熟,自身注意力難集中,自主學習意識不強,但思維很活躍,好奇心強,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豐富的肢體語言創設教學情景。例如學習水果時,以apple為例,教師可以從形狀、味道、顏色用肢體語言進行描述,讓學生去猜測,進而加深學生對這個單詞的印象;學習動作單詞jump,hop,tiptoe等,可以示范動作給學生看,待他們明白之后,安排分小組活動,一組發出動作口令,一組做動作,親身體驗。肢體語言可以加深對課堂知識的記憶,而且能強化學生的英語思維和表達能力。
2.開展角色扮演,提高學生的興趣
小學生的模仿力處于快速發展時期,英語是一門語言,英語教學的目的是讓孩子們會使用英語交流。因此,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孩子們體會英語的學習和運用,例如學習故事時,讓學生分別擔任故事中的人物,完成故事情節涉及到的語言和動作,親身體驗能加強學生對英語基本句型的實際應用能力。一方面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可以老師和同學共同參與,與學生保持良好的關系,多溝通多交流,建立平等交流的和諧關系,全面調動全體學生參與,將課堂知識學習轉化成有趣的活動,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鍛煉學生的英語聽說技能。
3.多媒體設備教學,創設教學情景
隨著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引入,創新了教學的方式。不再是傳統的語言授課,現在可以通過幻燈片、圖片等方式來描述課堂學習的內容,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到教師的授課內容。教師以這種方式來授課可以給學生感官上的刺激,讓學生可以將知識點牢記于心,讓課堂散發活力。讓課堂也可以變得多姿多彩而不再是只拘泥于語言。比如,教師在講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時,可以事先把中西方富有特色的傳統文化色彩的圖片找出來,上課的時候通過圖片的對比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讓教學不再顯得那么死板,給課堂賦予生機和活力。
情景教學模式在現在的中小學英語課堂上的應用是大勢所趨的,并且在實踐中證明情景教學模式優于傳統的言語教學模式的,只需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不斷完善這種教學模式。這樣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與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特點相適應。讓小學生英語教學可以顯現出生機與活力,讓小學生學習英語不再顯得那么吃力,讓學生覺得學習英語就像學習漢語一樣輕松自然,讓小學生可以更有實效且高效地學習英語。
參考文獻:
[1]張新斌.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海外英語,2016(22):16-17.
[2]李巖楠.小學英語課堂情境教學法的有效應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6):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