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彬 趙猛

【摘要】目的:探討梗阻性結直腸癌的治療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2001年-2012年收治的38例結直腸癌致急性腸梗阻患者的病例資料。結果:Duke B期5例、C期24例、D期9例,I期切除吻合30例,其中根治性切除22例、姑息切除8例,近端腸造瘺術3例、腸短路術2例、金屬支架3例,5年生存率為32.1%。結論:結直腸癌致急性腸梗阻患者的治療方案及術中決策需在療效、預后、生存質量三者間取得平衡。
【關鍵詞】結直腸癌;腸梗阻
【中圖分類號】R7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4-027-01
惡性腸梗阻(malignant bowel obstruction,MBO)常見于腸道晚期腫瘤,回顧性研究表明約10%-28%的結直腸癌患者將會在其病程中并發惡性腸梗阻[1]。MBO作為臨床常見病之一,目前缺乏大規模的前瞻和隨機對照研究比較姑息性治療、外科手術治療、內置支架治療之間的優劣。我院2001年至2012年收治結直腸癌伴急性腸梗阻患者38例,現回顧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結直腸癌致急性腸梗阻患者38例,男性24例、女性14例;年齡43-79歲,平均年齡59歲;Duke B期5例、C期24例、D期9例;其中直腸癌7例、右半結腸癌10例、左半結腸癌17例、乙狀結腸癌4例。排除術后30天死亡及拒絕手術治療的患者。
1.2治療方法
全組均采取手術或介入治療:急診手術10例,限期手術25例,介入治療3例。Duke B期5例、C期24例均行I=1\*ROMAN期切除,其中根治性切除22例、姑息切除7例,D期9例其中行姑息切除1例、近端腸造瘺術3例、腸短路術2例、金屬支架術3例。
2結果
全組隨訪1-5年,5年生存率為32.1%,患者術后生存期及隨訪結果見表1。
3討論
MBO患者的治療方案取決于以下因素:梗阻程度、原發疾病、腫瘤臨床分期、總體預后、后期抗腫瘤治療的潛在可能性及患者的健康狀況。而結直腸癌引起的MBO通常發病急且重,高齡者居多,術前難以做好充分準備,如何在術前、術中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需在療效、預后、生存質量三者間取得平衡。
是否手術取決于患者的多方面,包括年齡、營養狀況、體力狀況、伴隨疾病、后期抗腫瘤治療、心理保健及社會支持[2]。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綜合分析來幫助術前、術中決策:(1)、依據一般情況判斷患者是否能耐受手術,APACHEII 評分系統是建立在12項醫學實驗及慢性并發癥和年齡基礎上,在入院后24h內可進行嚴重程度評價。雖然APACHEII評分系統臨床應用比較復雜,但它對患者一般狀態提供了客觀評價,對是否手術、手術方法的選擇提供了重要依據。我們認為APACHEII 評分>8,手術存在巨大風險;(2)腫瘤的臨床分期對術式選擇有決定性。本組能行腫瘤I期切除的多為Duke B、C期,而D期患者絕大多數只能行短路或造瘺手術。對于右半結腸癌腸梗阻行I 期切除吻合術,目前國內外觀點已趨一致[3]。隨著吻合器、腸外營養的廣泛應用,我們認為只要患者條件允許,盡量爭取行I 期切除吻合術。(3)惡性結直腸梗阻患者放置金屬支架有助于術前腸道清潔、提高腫瘤I 期切除率,尤其為高危患者提供了一個安全、滿意的緩解癥狀方法。惡性結直腸梗阻患者放置金屬支架的成功率為80%-100%[4],許多患者放置支架后獲得了持久的癥狀緩解。放置支架后臨床梗阻癥狀緩解率約為88%[5]。
對于結直腸癌并發MBO的治療有效性評估應著重于癥狀的緩解及生活質量,而不是生存率。對于危重患者放置金屬支架,這樣即能緩解癥狀又可提高腫瘤I 期切除率。
參考文獻
[1]Ripamonti C,Brucra E.Palliative management of malignant bowel obstruction[J]. Int J Gynecol Cancer,2002,12(2):135-143.
[2]劉劍.老年人結腸癌并梗阻38例診治體會[J].國際外科學雜志,2007,34(11):734-736.
[3]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10.
[4]Nash CL,Markowitz AJ,Schattner M,etal Colorectal sten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mailgnant large bowel obstruction[J].Surg Endosc,2007,21(7):1101-1103.
[5]Sebastian S,Johnston S,Geoghegan T,et al.Pooled 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elf-expanding metal stenting in malignant colorectal obstruction[J].Am J Gastro,2004,99(10):2051-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