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潔玉

【摘要】目的:探究“課證融合”教學模式在三年制高專口腔醫學專業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6級三年制高專口腔醫學專業1班80名學生以及2班8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1班學生予以傳統教學法授課,設為對照組,2班采用“課證融合”教學模式,設為觀察組,比較兩組的教學質量。結果:觀察組學生對教學方法能夠提高提高學習興趣及積極性、自學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臨床思維能力、操作技能等的認可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學生的在學校組織的模擬口腔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中成績也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將“課證融合”教學模式融入到三年制高專口腔醫學專業教學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同時還可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值得推廣。
【關鍵詞】高專口腔醫學專業;課證融合;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R197.3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4-032-02
三年制高專口腔醫學專業的教學主要是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為農村、社區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培養實用型口腔醫學專業人才為目標,故如何有效地使學生將課題所學的理論知識與未來從事的職業能力要求相結合為目前高職教學改革中的重要課題之一[1]。教高(2006)16號文件中提出把“雙證書”(即文憑+從業資格證)的獲取比率和獲取質量納入到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水平評估的考核指標,這就推進了“課證融合”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改革。我校嘗試將“課證融合”教學模式應用到三年制高專口腔醫學專業教學中,并將其與常規教學模式作對比,觀察其效果,具體闡述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6級三年制高專口腔醫學專業1班80名學生以及2班8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1班學生予以傳統教學法授課,設為對照組,有46名男生,34名女生,年齡20~23歲,均齡(20.94±0.89)歲,入學成績平均(78.29±6.30)分;2班采用“課證融合”教學模式,設為觀察組,有42名男生,38名女生,年齡19~23歲,均齡(20.47±1.05)歲,入學成績平均(79.07±5.68)分,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性的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傳統的教學法,以教師為主體,依據教學大綱要求,逐一講解相關口腔專業知識點,教導學生對各個知識點進行系統、完整的學習。而觀察組采用“課證融合”教學模式,具體內容:(1)明確教學培養的目標以及職業定位:在制定教學計劃前,講師應對當地基層衛生服務醫療機構的人才需求進行調研,并以此為基礎修訂符合市場需求的口腔醫學人才培養目標和職業方向,制定教學方案。(2)教學內容:講師格局上述修訂的教學目標規劃教學內容,且要求在教學中加入口腔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相關內容,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專業技能培養,且要求課程教學的內容、進度均與口腔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內容、要求、時間等相一致,以使課程結構能夠涵蓋全部口腔執業助理醫師從業資格的標準。(3)編制課堂配套的考點精講與練習:每一年口腔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內容均會有一定的變化,因此講師應在每年的考試大綱發布后認真、仔細地對其進行研究,根據考試大綱的要求明確考點,盡量細化每一個老店,并制作相應的課堂配套考點精講與練習,以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4)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庫、精品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等教學資源,并深入情景模擬法、PBL法等教學方法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并有助于鞏固教學內容。(5)考核方式:學校除了注重理論知識講解與考核時,還需加強對學生的臨床實踐技能考核,并明確不同課程中有關口腔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的考核內容、成績占比等內容,讓學生對口腔執業助理醫師考試有充分的了解。
1.3觀察指標
(1)設計學生的教學方法評價表,兩組學生以不記名形式填寫,共包括是否提高學習興趣及積極性、提高自學能力、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提高臨床思維能力、提高操作技能等6項內容。(2)學期末學校組織口腔執業助理醫師資格模擬考試,包括理論考試與實踐技能考試兩部分,比較兩組學生的成績。
1.4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20.0軟件,計量資料經t檢驗,(x±s)表示,計數資料經χ2檢驗,以百分比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2結果
2.1兩組學生對教學方法的認可度比較
觀察組學生對教學方法能夠提高提高學習興趣及積極性、自學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臨床思維能力、操作技能等的認可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模擬口腔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成績比較
在口腔執業助理醫師資格模擬考試中,觀察組理論知識成績(90.18±6.09)、實踐技能成績(92.33±4.74),而對照組分別為(83.69±5.28)、(82.14±8.63),組間對比,t值分別為8.634、10.007,p<0.05,差異明顯。
3討論
三年制專科口腔醫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主要在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從事口腔衛生服務工作,且其在畢業一年后要參與口腔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這是其進一步獲得口腔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實現行業準入的基本條件。口腔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包括理論考試和實踐考試兩個部分,涵蓋十余門課程,考試范圍廣、難度大、通過率較低。另外,基層醫療服務機構接診的多是初診病人,病情診斷多不明確,且其在規模、配置和分科等方面都遠不如口腔專科醫院和綜合性醫院的口腔科,這就決定了口腔專業醫學生畢業時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口腔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能力。然而,傳統教學主要以教師為主,學生被動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較低,也直接影響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再加上目前高職院校的口腔醫學專業普遍存在班級大、學生多,學制短等情況,造成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不牢固,實踐操作能力較弱的現狀,上述這些因素都將直接影響口腔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的通過率,甚至會出現不少學生屢考不過的現象,嚴重的制約了學生的職業發展。因此,探索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以更好地引導學生靈活地將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相互結合,并提高口腔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的通過率至關重要。
“課證融合”教學模式主要是指將課程教學與執業醫師考試內容相結合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2]。目前已有研究證實[3],實施“課證融合”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的知識技能、心智技能轉變為策略技能,更好地滿足職業需求。我校將“課證融合”教學模式融合到口腔醫學專業教學中,改進了人才培養計劃,結果發現,觀察組學生對教學方法能夠提高提高學習興趣及積極性、自學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臨床思維能力、操作技能等的認可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學生的在學校組織的模擬口腔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中成績也優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將“課證融合”教學模式融入到三年制高專口腔醫學專業教學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同時還可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利于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職業技能。
參考文獻
[1]石璐.三年制應用型口腔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與改革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7,9(38):139-140.
[2]曹文濤,王學明.“課證融合”在高職課程教學中的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3(10):248-249.
[3]傅永強,金祝年.高職教育課證融合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9(11):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