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義
【摘要】農村中小學良好文明禮儀習慣的培育與養成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不僅體現學校德育教育的成功與否,也是民族素質的體現。對孩子的終身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培育學生良好文明禮儀習慣是學校、家長和社會需要共同努力的行動。所以,開展農村中學良好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教育刻不容緩。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 良好文明禮儀習慣 養成方式
【課題】六盤水基礎教育教學課題成果《農村中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探索》16305。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200-01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文明禮儀習慣。”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良好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的重要程度不亞于學習成績的上升。而中學生良好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不是隨口說說就可以形成的,也不是一時一刻就能夠達成的,他需要學校結合學生特色,與家長密切的聯系以及社會的大力支持才能夠實行。為本文在研究了我校學生特點及現實的情況,提出了以下幾方面建議來培育農村中學生良好文明禮儀習慣。
一、加強學生對規章制度的遵守
學生的各種良好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必須要在各項規定都要遵守的情況下才能完成。學校要按照學生情況制定學生守則,學校領導和班主任老師要將學生守則的要求嚴格掌握,學生要牢記學生守則內容,并在實際的活動中踐行并在老師的指導和督促下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具體需要做到:1.維護國家榮譽,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升降國旗、奏唱國歌時要肅立、脫帽、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行隊禮。2.穿戴整潔、樸素大方,不燙發,不染發,不化妝,不佩戴首飾,男生不留長發,女生不穿高跟鞋。3.講究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廢棄物。4.平等待人,與人為善。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風俗習慣。謙恭禮讓,尊老愛幼,幫助殘疾人。5.同學之間互相尊重、團結互助、理解寬容、真誠相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學,不戲弄他人,發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評。6.按時到校,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不缺課。7.上課專心聽講,勤于思考,積極參加討論,勇于發表見解。[1]學生不僅要踐行這些學生手冊標準,更是要將他們牢記心中,讓其滲透在生活與學習的每一處,讓我們不斷地糾正自己不良的行為習慣,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
二、老師以身作則,做好榜樣工作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強調身教勝于言教,老師的良好文明禮儀習慣是學生學習的標準。中學生對老師總是有種崇拜的心理,認為老師做的事情都是正確的,中學生會將老師的行為當作是自己行為的標榜,所以,老師必須有良好的良好文明禮儀習慣、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學生的學習標準,要對學生起到示范性的作用,起到一個榜樣的作用。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直接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老師想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想要培養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才,老師自己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再者,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場地,自然也是德育的主要教學場地,老師要將課程教學與良好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結合起來,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培養良好的行為模式。發揮好每一節課的作用,在教學的同時也要發展德育。[2]
三、完善校園文化氛圍
中學生多數的時光都是在校園度過,校園的學習氛圍以及整個文化氛圍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學校走廊教師的名人警語激勵著學生不斷學習與進步,校園操場上的標識牌督促著學生愛護花草樹木,食堂桌面上貼著的提示語提醒著學生不要浪費糧食,廁所墻面上的指示語提醒著學生注意個人衛生。這些醒目的指示詞讓學生時時刻刻關注著自己的言行舉止,在犯錯誤后能及時的糾正自己,學生的言行進步了,學校的氛圍也更好了,這樣一個良性的循環會不斷地培育著學生養成更好的文明禮儀習慣。[3]
總而言之,農村孩子自身的成長環境決定了農村中學生在良好文明禮儀習慣發展上先天不足。但是我們知道,任何目標的達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這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共同努力。學校起到帶領作用,家長配合著老師的教育,社會給予支持。我們相信,對學生用一顆理解的心,寬容的心,對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關注與了解,并且幫助他們改變糾正自己的問題,都能讓他們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
參考文獻:
[1]王國慶,李君平.如何培養農村中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J].新課程(下旬),2014,(1):70.
[2]韓秀銀.重視農村體育教學中中學生行為習慣教育[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20):151.
[3]舒洪沫.淺談農村家庭教育對中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方法[J].中外交流,2016,(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