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治療屬于藝術療法的一種,其鼓舞、引導目標對象經由繪畫、雕塑等美術活動以表述無法言喻的情感,且密切縈繞創作過程、作品和治療師有效互動,從而實現協調、整合目標對象身心的治療目的。現階段,該治療方式位于歐美等國已被大面積適用到特殊兒童的心理教育當中,對我國特殊兒童的心理教育具備極強的參考意義。此次研究先對美術治療進行了闡述,而后對其實施過程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特殊兒童心理教育中美術治療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特殊兒童 心理教育 美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G7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211-02
前言
具體而言,美術治療這一藝術療法主要是精神分析學者南伯格在20世紀中期所創設,其將繪畫、手工創作等當作樞紐,對目標對象釋放壓抑的情緒、表述無法言喻的情感憂愁予以幫助,且經由對目標對象動手、交際能力的培育,以實現整合其身心的目的。位于特殊教育課程里面應用美術治療功能,不但能夠對特殊兒童的審美、創作能力予以提升,也能對其眼、手、腦等彼此協調的能力加以鍛煉,為其具備較強自信心提供幫助,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但因該治療方式位于我國屬于新型藝術療法,故依舊具有較多不足需要改進。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對特殊兒童心理教育中美術治療的應用進行了探索、討論,以促進此治療手段位于我國特殊兒童心理教育中獲取更好效果。
一、美術治療概述
美術治療在20世紀中期出現,通過精神分析學者南伯格提出,其具體借助繪畫、雕塑等美術方式對目標對象釋放壓力、控制行為等予以幫助,從而讓其身心整合。該治療手段可視為專業性服務,與談話法心理治療及美術教育具備較大差異,具體如下:
首先,美術治療和談話法的心理治療不能混為一談。就談話法的心理治療而言,目標對象具體經由口語表述情感,經由和治療師、伙伴的互動促使個人得以成長。而美術治療中,目標對象具體經由美術并非口語方式表述情感,且密切縈繞創作過程、作品等和治療師互動交流,且能夠通過長久留存、可解除的美術作品對治療過程予以記錄。
其次,美術治療并不等于美術教育。盡管美術治療、美術教育兩者均與美術媒介、創造活動等關聯,且前者囊括相應教育因素,后者囊括相應治療因素,但實際上美術教育主要將學習當作評價標準與最終目標,通過教學原理架構其教學,而美術治療具體以心理健康為治療憑據、目的,經由心理治療實施治療活動。另外,美術治療里面的創作將治療關系的構建為基礎,較之美術教育來看,其所關注的重點即創作過程,并非最后形成的作品與相應美學價值。
二、美術治療實施過程
就美術治療的實施而言,通常具備診斷、治療與結束三大成分。
診斷具體表示治療師經由結構性或者非結構性診斷方式,與兒童家長或者老師對兒童的描述有效銜接,明確兒童心理發展特性與潛存的不足,以對兒童可否應用美術治療與詳細的治療方案、計劃目標等加以分析。該環節屬于實施美術治療的先行條件與必備基礎。
治療環節屬于美術治療的關鍵部分,此實施過程具體縈繞美術創造過程和作品予以治療。最初治療時通常經由熱身方式抹消兒童具有的防御心理,引發其繪畫興趣,在其防御心理弱化期間,選擇多元化治療手段為兒童表述內心情感予以幫助。作品完成后,治療師和兒童針對作品有效交流,治療師能進一步知曉兒童內心情感,且以此為基礎進行相應心理支持和治療。
治療結束階段表示美術治療對兒童心理、行為構成較大影響,問題被改進之后,經由1至2次的總結、歸納,進一步強化治療效果。具體能選擇回顧各環節作品的形式與繪畫等表述內心情感。
就特殊兒童心理教育實施美術治療的過程當中,由于兒童個體特征具備較大差異,缺陷情況不一,故而需依照兒童具體狀況予以設計,且通過反饋結果有效調整。
三、特殊兒童心理教育中美術治療的應用策略
(一)創設安全的環境,給予適宜的材料
美術治療室需享有實用、舒適、安全等特性,不但要整潔明亮,也需促使特殊兒童具備獨立空間予以創作,具備充裕的空間放置各項材料與美術作品,且配備桌椅等為小組合作、討論提供空間。并且,某些時候美術治療會位于學校教室、醫院病房等場所實施,這一期間給兒童給予適宜的材料、構建安全環境極為重要。
就材料而言,其屬于實施美術治療的物質載體。在特殊兒童心理教育中應用美術治療所需材料極為多元,不但囊括積木、沙袋等游戲材料,還囊括紙、筆、畫架等美術用具。切實選擇材料期間,需依照兒童生理、心理特性,如目標對象是腦損傷嚴重或者治理不高的兒童,為其準備的材料需是簡單、易掌握的鉛筆等干性材料,不應選擇難以掌握的非水彩等流質性材料;如果目標對象為自我分裂邊緣型兒童,那么便可選擇黏土材料,其不但能為此類兒童安全退化提供幫助,且此類材料具有的可觸碰性和黏性具有的質感可促使兒童自我整合。另外,畫紙尺寸、顏色均會對兒童創作構成干擾,如尺寸太大的畫紙會加大兒童創作量,不能適用于狂躁癥等類型的兒童;黑紙可適用于學習障礙類兒童,能大幅提升其表述圖形與細節的能力。
(二)無條件支持、接納,構建產生彼此信任的治療關系
治療關系對美術治療在特殊兒童心理教育的應用效果具備重要影響。因被自身經驗與文化干擾,兒童通常將治療師視為權威人物,未將其視為自身表述且分享情感的伙伴,故會具有害怕與緊張感。故而,治療師需具備較強的個人、專業素養,從而和兒童友好互動,于互動中促使兒童具有安全感。譬如,和兒童首次見面時,治療師可帶領兒童參觀治療室,對其間的游戲、美術材料予以探究,了解其對治療室的感受,明確其治療需求,經由促使兒童自行表述相應需求,讓其獲得被他人尊重的感覺。
后續治療階段,需構建自由、舒適的創作環境,促使兒童充裕的時間創作、并無條件認可兒童選取的美術材料,對兒童創作所得的作品妥當保存,認可作品具有的內容與情感,從而促使兒童具備較強的安全感與信任感。同時,伴同兒童逐步明確治療師的無條件支持與接納之后,其對治療與成人具有的防御心理便會開始弱化,直到經由美術創作表述自身無法言喻的情感。
(三)經由游戲引導美術創作活動
通常,較多進入治療室的兒童會被游戲、藝術材料吸引,但也有部分受困擾、障礙程度嚴重的兒童則對其沒有興致。如智障兒童因其退縮性,會導致他們害怕此類材料,孤獨癥兒童因其固著于某一固定對象,故面臨其他事物期間漠不關心。故而,對此類兒童實施美術治療時可選擇以下方式:先鼓舞此類特殊兒童體驗自身感興趣的材料,而后對其繪畫、雕塑予以引導,譬如鼓舞兒童先對自來水進行觀察、游戲,而后讓其對有顏色的水進行觀察、繪畫。在這一過程中,治療師適時應用“看看你在紙上留下的記號”等引導語,讓兒童明確自身運動形成的效果,不管其能否有效理解此類引導語,治療師均應借助語調面對兒童表述自身對其探究活動的重視,從而促使兒童具有被人尊重的心理。
結束語
概括而言,美術治療具備較強趣味、藝術性,可促使特殊兒童內心情緒得以釋放,經由治療師的幫助,對其心理、行為予以糾正。此次研究對特殊兒童心理教育中美術治療的應用進行了研討,望以此為特殊兒童的心理教育提供相應借鑒。
參考文獻:
[1]邵雪原.美術治療在特殊兒童教育中的優勢與價值體現[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8(02):17-19+31.
[2]王海鳳,鄭剛.陳鶴琴的特殊兒童教育思想論述[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2016(01):112-117.
作者簡介:
李珊(1989年4月-),女,漢族,河南濟源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