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紅 楊長德 曹遠遠
【摘要】新疆高等教育發展相對滯后,疆內僅有新疆大學以水文地質為主的勘查技術與工程本科專業,目前相關專業的專門技術人才存在缺口;地質工程專業應制定以力學、地質學為基礎課程,教學模式亟需向實踐結合理論的產學研發展模式轉變;參照國內相對發展成熟的高校,疆內地質工程專業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比重,可將巖土工程勘察、地質災害防治及防護工程、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煤層氣及頁巖氣開采技術作為教學和科研主攻方向。
【關鍵詞】地質工程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實踐教學 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P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238-02
引言
在地質工程專業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前人已有大量探討,且本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能力應符合社會發展及人類工程活動的要求,在研究已有地球科學問題的同時也能正確解決目前遇到的各類工程地質問題,并能準確預測和預報人類工程活動及環境發展變化所帶來的新的工程地質問題。
一、疆內地質工程專業發展現狀
地質工程專業學生畢業后就業主要涉及到的單位有勘察設計院、地礦局、地震局、地質環境監測院、水文地質隊、建設局、高職高專院校等,目前新疆勘察設計院工程地質勘察相關專業技術人才缺乏,中堅力量以大專和本科為主高級職稱較少而影響單位資質及效益。筆者在對新疆高速鐵路工程建設的調查中發現,新疆高速鐵路、烏魯木齊高架橋工程施工建設中少有本地工程地質勘察、設計、施工單位全線整體勘測和設計,外圍單位較多,本地相關單位大多只是某個標段的勘測工作。
二、疆內地質工程專業人才需求
雖然每年自治區也有很多高級人才引進計劃,但是新疆偏遠落后,大部分畢業生不愿選擇到新疆工作,也就導致新疆相關專業的專門工程地質人才相對緊缺,疆內勘察設計院中從事基礎工程地質勘察工作的畢業生以大專生為主、部分本科生和少量研究生,而現在很多勘察設計單位的相關工作綜合性、動態性、學術性較強,相關問題常需進一步研究;還有區內地質工程專業目前沒有博士點,也導致一部分碩士生到內地科研院所深造過程中人才流失。因此,結合目前新疆的發展實情,新疆工程地質勘察中所需的專門工程地質人才有缺口,培育本土人才勢在必行。
三、新疆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1.新疆工程學院地質工程專業現狀
新疆工程學院在繼承學校最早的煤炭行業需要和特色的基礎上,地質工程專業應結合礦山地質和新疆資源勘探、新疆基礎設施建設、公路、鐵路選線選址勘察,都是地質工程專業的就業和發展方向。發揮人才服務社會的功能和效果,維持人與自然的和諧、促進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及社會經濟發展。結合區內外其他高校實踐教學內容,新疆工程學院地質工程專業學生理論基礎相對較差,學院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和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在實踐課設置上必須與新大、農大、石河子大學已有相近專業有所不同,偏重于礦山地質、工程地質勘察、環境地質災害防治等,具體課程應加大實踐教學環節。
2.疆內地質工程專業存在的問題
解決當前疆內專門工程地質人才緊缺的關鍵是將學生的實踐教學與企業、生產單位目前的工作緊密結合,甚至部分工作直接由單位負責人與校內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完成,使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受到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學會用現行新理論、新技術進行工程地質勘察,具備解決與各類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工程問題的基本能力,并具有團隊合作、環境保護、科學創新意識。
3.新疆地質工程專業教學、科研發展方向建議
地質工程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極強的專業,在大型工程建設前工程地質勘察是查明工程地質條件、分析工程地質問題、論證工程建設材料和工程選址的必要環節。新疆新型工業化建設過程中將會涉及到更多工程地質問題,疆內地質工程本科專業應結合區內實情,探索符合社會發展和解決新疆本土工程地質問題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新疆地質條件復雜、工程建設種類多,新疆工程學院結合前期的研究積累和目前的熱點工程地質問題,可以礦山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巖土工程勘察、土遺址保護為前期教學研究的重點。煤層氣、頁巖氣開采和工程巖體力學、礦物巖石微觀結構與其力學性質間的關系,可以作為今后教學內容的補充和科研的積累。新疆地質工程專業有望今后在重大工程選址選線、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涉及的工程地質問題及鐵路、超長隧道、高山峽谷復雜地質體改造方向有所突破。
結語
疆內地質工程專業發展相對滯后,專門工程技術人才存在缺口;區內各高校地質工程專業應有所側重,新疆工程學院地質工程本科專業應加大實踐教學及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模式以緩解區內專門工程地質勘察人才暫時性短缺;新疆工程學院地質工程專業應在礦山地質環境監測預警與評價、巖土體分析、巖土質量檢測與評價、工程地質勘察、設計及施工、超前預報、地質體改造、地質災害防治及防護工程、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煤層氣及頁巖氣開采技術等方面為教學和科研的主攻方向。
參考文獻:
[1]陳南祥,殷淑華.巖土工程系地質工程專業發展與展望[J]華北水利水電學報(社科版),2001(4):16-18.
[2]李群,邵擁軍,戴塔根.校企聯合構建地質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的實踐[J].中國地質教育,2012(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