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梅
一、緣起
開學初,在區品德集體備課中聆聽了一位老師上的“交通連四方”后,讓我收獲頗多,也讓我通過徐老師的課堂設計陷入了深思。徐老師設計了劉爺爺這個人物,通過劉爺爺的回憶錄音讓學生初步了解今夕交通的變化;又設計了劉爺爺的三大顧慮,學生通過討論在解決劉爺爺的顧慮中感受交通的便利。整堂課借助劉爺爺這個人物設置情境,拉直了課堂線索,課堂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又得到了充分發揮。由此不禁思索,假如我們的每堂品德課都有一個主心骨、都有一條主線那該多好。
課堂學習線索是指品德課堂圍繞一個中心展開教學,課堂設計具有整體性、連貫性。品德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品德課堂的學習線索的主體也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特點,設置各種相互有聯系的活動,激活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展現品德課堂的魅力。
隨著品德新課程的深入實施,品德課的課堂模式也在慢慢改變,已逐漸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的角度發展。但是在實際課堂當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一堂課中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板塊之間經常會有聯系不夠緊密,給人一種走過場的感覺,整堂課缺乏一條主線。課堂雖然變得很美麗,也變得很熱鬧,但是缺乏整體性,學生思維隨著教師的指揮棒在各個環節之間跳躍,茫然地、被動地參與學習。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從虛無走向真實,從感性走向理性!面對課堂環節的現狀,面對學生發展的需求,我們不禁要更深入地思索學生學習的方式。將課堂作為一個連貫的整體,設計學生學習的環節,構思學生課堂學習的線索。本著以生為本的態度,我們提出了《小學品德教學中構建課堂學習線索的初步探索》這一課題,旨在通過對學生課堂學習線索的探索,以尋求一條有利于學生發展、展現品德課堂活力的途徑。
二、操作策略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指出: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在課堂教學中設計整體性的關鍵活動,構建學生課堂學習線索有利于課程的改革推進,有利于課堂的整體優化。因而,我們嘗試著從目標—文本—情境三個角度探尋學生課堂學習線索的足跡。
預置策略一:圍繞目標,構思課堂學習線索
盧布姆曾說:“有效的教學,始于準確地知道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什么?”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第一要素”,對教學有“指揮棒”作用,指導和支配整個教學活動,教學活動追求什么目的,要達到什么結果,都會受到教學目標的指導和制約,教學過程也是為了教學目標而展開。
1.緊扣目標——把握線索的方向
教學目標正確、合理,就會導出有效的教學。因此構思課堂學習線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從目標出發設計有效的活動。
課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教師再創造、再設計的自主權,加之提倡回歸生活、關注兒童,我們的教師反而把握不住教學目標。因此,我們通過強化教學目標意識,在了解課標、建立課標理念的基礎上,把握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在備課時,可以根據課標和單元目標以及學生生活經驗,預設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并將這些問題作為教學目標,圍繞這些目標構思課堂學習線索。
2.目標引領——思考線索的內容
在實施“品德與社會”課程時,教師應當從目標出發,結合本地區情況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積極思考學生課堂學習線索的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動地優化整合有關內容。
設計的學生課堂學習線索的內容以活動的形式展現。活動需要符合目標,活動本身不是目的,我們要通過活動這個中介和載體,幫助學生領悟行為遷移和品質內化。要確認是否一定需要這一個活動設計,要看內容是否有利于開展教學,對不適宜的內容不強求采用這一形式。在活動中,不要偏于活動的形式和手段,學生不僅是愉快的,也是思考的。“國際組織”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知道一些國際組織的名稱,認識這些組織的標志,初步了解這些國際組織在解決全球性問題中所起的作用。加沙戰爭這條線索就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由這場戰爭引出聯合國安理會、國際紅十字會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凸顯這些國際組織在解決這場戰爭出現的問題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說學習線索讓教學目標的實現事半功倍。
預置策略二:使用文本,打造課堂學習線索
1.走入文本——挖掘線索的載體
現行的品德與社會文本教材給人的感覺很精致,耐人尋味,教材中的每一幅圖、每一句話都體現著編者的獨具匠心:有的是為了調動兒童已有的經驗和體驗;有的是使學生感到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有的激起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愿望和需要。這些文本內容也將是我們打造課堂學習線索的依據。
“國際組織”這一課設置了加沙戰爭,引出了聯合國安理會,如何通過這場戰爭,顯現聯合國安理會在維護國際和平中的作用?文本中“安理會會議中心”這張圖給了我啟發:如果安理會討論的正是調解加沙戰爭、維護國際和平的內容,那么展開教學就順利得多了。有了這個想法就去網上查找安理會開會視頻,果然找到了安理會關于調解加沙戰爭的視頻,開會的地點就在安理會會議中心。文本中的這張圖是課堂線索貫穿于教學環節的載體,為我們教學順利展開提供了幫助。
認真研究文本教材,把握編者的設計意圖,一句話、一個問題、一幅圖、一張表格……都可以成為課堂學習線索的載體。教師設計整合,讓這些文本內容發揮其特有的魅力,為打造有效的課堂學習線索提供助力。
2.開拓文本——增加線索的外延
品德與社會給我們呈現的只是范例和話題,教材中的圖和文字只起示范和開闊思路的作用。因此,我們不能光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要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用教材教”的境界,教師必須跳出文本既定思路和慣性思維,對教材的使用功能做出創造性的開發,需要教師善于擷取廣泛的社會資源為我們所用,幫助學生將視野投射到社會生活的廣闊范圍。
“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課堂上則巧妙地以文本教材為依托,向生活拓展,營造生動活潑的品德課堂。教師以學生的生活和經驗為起點,篩選出符合學生需要的文本以外的素材,為打造課堂學習線索提供材料。這樣的拓展猶如錦上添花,不僅喚醒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活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而且讓教材化繁為簡,讓課程精彩紛呈,同時也讓課堂學習線索的構建更有底氣。
預置策略三:運用情境,設置課堂學習線索
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說過:“情境教學的好處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課堂教活了,把孩子教活了,把教學過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體現出來。”情境設置作為課堂學習線索的內容,是誘發學生學習興趣最有效的手段,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學生的探究活動就有了保證。以情境設置為線索,連接品德課相關的教學內容,在真實的情境中促進學生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
“國際組織”這課所需要教學的內容離學生平時的生活有較遠的距離,學生沒有或者很少有這樣的生活體驗。為了讓教學內容容易被學生接受,也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依托情境的方式來設置課堂線索。課堂上用加沙戰爭貫穿于國際組織之間,讓這些較為理性的教學內容增添一些感性的成分。例如,在關于國際紅十字會的教學中,我讓學生思考國際紅十字會進入戰后的加沙會干些什么,學生提到了救死扶傷、贈衣施藥、提供食物等等。我又補充了紅十字會成員工作的視頻,學生從這些人道主義的行為中受到了感染,表示今后也想成為國際紅十字會的一員。一種善良、純潔的思想在孩子腦海中萌芽,將知識教育和情感教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更顯濃濃的品德味。
1.依托生活情境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品德與社會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良好品德、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其內容涵蓋了品德教育、勞動教育、社會教育和科學教育。內容極為廣泛,涉及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反映了兒童的現實生活。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設計情境也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并服務于學生生活,實現對生活的指導。
依托生活情境,設置課堂學習線索方案
2.選用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及認知特點,有目的地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積極思維、主動探索、實踐體驗等方式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以達到掌握和應用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從根本上發展學生智力為目的一種教學模式。問題是點燃求知欲和創造欲的火把,選用問題設置情境,并且串聯整堂課,搭建學生課堂學習的線索,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選用問題情境,設置課堂學習線索方案
3.借助故事情境
小學生正處于感性思維活躍階段,對故事十分感興趣。在課堂上巧妙地借助學生喜愛的故事來創設情境,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思維。
課堂在故事的層層深入中,引領著學生的課堂學習線索,安排著學生的學習活動。一個好的情境,本身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能使學生主動地融入學習活動中,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中,也能夠解決教學中的一些重難點。用這樣的方式讓我們的課堂多一些靈動,多一份精彩。
品德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品德課堂學習線索的主體也應該是學生,巧妙地設計學生課堂學習線索有利于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有利于學生的發展需要和進步方向。不同的學生其生活經歷、生活經驗、生活方式等都不盡相同,因此在設置學生課堂學習線索時,應結合兒童的生活實際需要,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共性,還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做到因時制宜,因材施教。
綜上所述,在今后的品德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特點努力創新學生課堂學習線索。只要我們不懈努力,相信我們的品德課就會充滿活力和魅力。
參考文獻:
趙曉恬.《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法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8(9).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