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培培
摘 要:如今,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育教學的缺點也逐漸暴露,如“滿堂灌”的教育方式、效率低、脫離文本等。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下,語文教學更應注重學生為課堂主體這一原則,充分增強趣味性,體現綜合性與實踐性,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小組討論法”作為較為新穎的教學方式,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學生來帶動課堂氣氛,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小組討論法;小學語文教育;綜合能力;傳統教育模式
“小組討論法”于20世紀70年代產生于美國,顧名思義,即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進行合作性的學習和探究。由于新課改倡導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教育目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小組討論法”在我國教育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并得到了眾多學校的推崇。“小組討論法”作為一種較為新穎的教育方式,相比于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有著無可替代的優點,其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注重激發學生的言語表達、信息匯總等能力。
一、“小組討論法”實施步驟
1.分組標準與分工
學習小組可由前后左右的同學組成,每組4~6人,且每個組中都應有優等生、中等生以及后進生,以此來協調每組的實力,使每個組都能在相對平等的條件下進行交流。在進行分組時,可根據教師對學生的了解進行固定分組,也可由學生自行分組,教師再進行協調等。
在組內,光環不應只屬于優等生,組中分工應包括整理信息、記錄、發言、總結反饋等幾方面,且由不同的學生輪流承擔。通過這種方式,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都可以被很好地激發,也可以讓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得到提升,同時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更有益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相比于傳統教育模式,“小組討論法”可使班內成績“兩極分化現象”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并且,小學語文教育更加側重于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和學習興趣,低年齡段的學生更喜歡以團隊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團隊協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長處與短板,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教師的引導下,取長補短,帶動學生整體進步。
2.任務布置
“小組討論法”的關鍵在于任務的布置與思考的內容。這應包含課前小組的共同預習,課上的共同思考,課后的共同總結,難易程度應是由易到難。同時,教師作為課堂的領導者,應充分考慮到學生智力水平的差距,在課堂內容讓學生理解的前提下,進行適度的難度拔高。
簡單的課前任務,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并起到一個過渡的作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也會布置課前預習,但學生對預習的理解僅僅是泛讀課文,或查閱資料,缺乏思考的過程,這種教學方式帶來的結果就是學生在課前對課文的理解不到位,且沒有深度思考的過程,則更會依靠教師的上課講授。而面對教師課上類似“滿堂灌”的講解,單從理解來說,學生很少能全部理解,往往能理解到30%就已經很不錯了,久而久之,學生的思考能力就會產生一定的差異。當以小組的形式完成課前任務時,每個人都必須參與進來,都必然會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并依靠共同思考的結果集思廣益,來解決教師布置的問題,這無論是對于知識的傳授還是對于學生的思考能力來說,都是一大突破。
有了課前思考的過程,在課上布置的任務的難度應有一定的提升,針對低年齡段的學生,應注意培養他們的思考方式以及學習興趣,同時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應消除學生害怕出錯而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們的嘲笑等顧慮,應鼓勵他們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另外,教師要啟發和引導學生圍繞任務的中心內容積極發言,闡明自己的觀點。課上時間是主要的學習時間,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集中點,因此在布置任務和講解時,應依照課文中心來進行。需要注意的是,討論不僅僅是形式,其目的在于依靠一種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得到提升,因此還是應該考慮教育的根本,而不是讓其“自生自滅”。教師在學生討論遇到瓶頸時應給予一定的啟示,帶動討論的正常進行。
課后總結的重要性在傳統教育中往往被忽視。以前,教師大多依賴于課后的作業來完成,提不起學生對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單從效率來說,依據人的記憶曲線,學生需要重復完成很多次相同的作業,才可以對課上知識有一個很好的記憶。但依靠“小組討論法”,在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的前提下,再去進行課后總結,相當于一次對課堂的整體回顧,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課上知識以及規避上課時出現的錯誤點,促進其思想的進步、整體水平的提升。
3.同學互評與教師點評
傳統的教育模式中,通常以教師的評價為主,幾乎所有學生都是在獨立思考,且大多數情況下沒有交流的機會,以至于一個錯誤的出發點或者思考方式可能重復很多次才能被改正。在小組討論法中,每個小組發言完畢,都需要組織同學互評,以同齡人的角度來判斷想法或出發點是否正確,組織批評或者表揚,尋找閃光點和錯誤點。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小學生普遍都渴望得到認同,尤其這種認同感是來自同齡人。在不同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直白的話語了解他人思想中的閃光點,同時也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再加上教師的引導和總結,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學習他人的優點并自我改正,這樣就產生了一個促進學生不斷進步的良性循環。
學生交流后的結果不一定是正確的,這時就需要教師擇優而論,同時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思想升華。小學生的心智還未完全成熟,教師對其引導的方向、引導的方式都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小組討論法”的目的在于發散思維,讓學生以更高的積極性參與到課堂中來,但不是毫無道理的天馬行空式的發散,其主題需要教師確定,以此在講授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小組討論法”與傳統語文教育模式的對比
1.“小組討論法”的特點
(1)自主性與合作性
自主性即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包括學生的自我思考、言語總結、自我表達、自我認知。學生在小組中共同討論同一個問題,必然會有一個自我思考的過程,從而形成自己的理論和觀點,再去與他人進行交流。當觀點出現分歧時,學生需要思考對與錯,進而進行反駁或認同他人觀點,這看似簡單的過程中,實際蘊含著一個孩子各方面成長的必然規律,即認知—總結—表達—反駁或改正。
“小組討論法”的合作性表現在組內討論和組外交流。小組是一個小整體,班級是一個大整體,小整體與大整體的根本目的都在于知識的吸收和理解。當小組內的看法達成一致并進行小組間的交流時,每種思想觀念會迎來第二次碰撞,班級內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的共同進步。
(2)動態學習
“小組討論法”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是課堂主體的狀況。教學上的互動在“小組討論”的課堂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現: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小組與小組的交流、教師與學生的交流。這三種“交流”拋開了“滿堂灌”的教育方式,整個課堂時間,可以說學生幾乎都在思考和改正觀點。學生在這種互動中學習知識,同時作為課堂的主人,學生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進行探索和發現,教師的職責僅僅是引導,這種動態學習的方式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熱情,同時可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2.與傳統教育方式的對比
(1)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傳統教育模式中,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主要是課上教師的講授以及課下琳瑯滿目的網絡課程,尤其是語文教學,無論是在學校的課堂還是在網絡課程中,僅僅有一小部分學生在課上能跟隨老師的引導進行思考,多數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老師講什么我聽什么。且不說這種方式的好壞,僅從效率來講,很多學生都需要進行很多次的重復理解和溫習才能掌握知識。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個思考的過程。“印象深刻”從何而來?答案就在學習的過程,毋庸置疑的是,有了思考的過程才有提高學習效率的可能。
(2)更注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小組中的每個人都有固定的分工,且不同的分工由小組成員輪流擔任,從理論上來講,每個學生的鍛煉機會都是相同的。小組內和小組間的交流使學生的言語表達、內容總結、思考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同時,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也會明白團隊這兩個字的真正含義。在這種環境下的學生,在思考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時會有一個冷靜的頭腦。
教育的根本在于學生能力的培養,這里說的能力,應該是全面的,不應該單單指獲取知識的能力,當然,在這個信息時代,獲取知識的能力不能缺少。但是從社會的層面來講,合作才能共贏,自身能力的提升是為了在一個相對較好的平臺進行合作,這樣才能有力地推動社會向前發展,促進整體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孫雪飛.淺談小學語文教育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文存閱刊,2018(18).
[2]吳海霞.朗讀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華少年,2018(26).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