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莉
摘 要:實施地方戲曲(越劇)校本課程是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徑,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操的重要方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兼顧了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地區特色,探索構建了以“越劇知識”“越劇欣賞”“越劇表演”三大領域為主要內容的校本課程。同時對該課程的現實背景與意義、理論基礎、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過程、評價這六大塊內容進行了闡釋。在實踐中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開發途徑。
關鍵詞:小學音樂;地方戲曲;校本開發
一、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與意義
1.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其中,戲曲藝術是傳統民族文化中璀璨的明珠。要振興戲曲,弘揚民族文化,必須從小抓起。
2.學校確定“地方戲曲(越劇)校本開發與研究”為校本拓展課程,一方面彰顯了學校的辦學特色,另一方面可以借此培養學生的地方戲曲的特長,使越劇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二、理論基礎
1.素質教育理念。
2.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理念。
三、研究目標
(一)學校方面
1.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2.完善學校配套硬件,探索我校戲曲教育的有效模式,體現辦學特色。
(二)學生方面
幫助學生了解到越劇的文化、藝術風格及特點,使學生在認知、表達、創造等方面都得到協調發展,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激發學生對祖國、家鄉的熱愛。
(三)教師方面
1.依托地方傳統文化,深入開展關于越劇的研究,探索越劇教育的目標、方法、形式、內容、評價,與其他課程緊密結合的教育實施體系,初步確立系統的校本課程。
2.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研究能力、教學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四)社會方面
建立內外結合的戲曲藝術基地,從分利用社區、劇院、家長等資源,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注,使浙江越劇得到傳承和發展。
四、研究內容
(一)地方戲曲課程的性質與理念
課程著眼于越劇文化,以具體豐富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感受、理解和體驗越劇的過程中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第一,應突出綜合性的理念,促進學生藝術素養的全面發展。第二,突出“活動性”的原則。第三,突出開放性的特征,構建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的學習環境。第四,采用多方面多種形式的評價體系,提高學生學習效度。
(二)地方戲曲課程開發
1.課程設計思路
課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越劇知識,越劇欣賞,越劇表演。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一、二年級組,三、四年級組,五、六年級組。每個專題都包含了相對應的知識和主題活動。
2.課程的開發程序
學校從校內條件和校外資源兩方面著手,一是努力完善硬件設施,二是對教師進行培訓。同時展開課程開發的先期工作。在此基礎上,全面發動音樂老師開展相關主題活動設計等。同時采取學生喜愛的教學方式,實施主題活動。最后對所開設的越劇課程進行評價,并反饋結果。
3.課程的設置
學校平均每周開設一節課,課時安排1課時。教師可自主選擇相關年級段的教學內容與主題活動。
五、研究過程
(一)課程開發前期準備階段
1.借鑒兄弟學校校本課程的成功經驗。
2.廣泛查詢相關資料,對課題進行深入研究。
3.成立課題組和課程開發審議小組。分配職責,進行資源配置,安排前期事務。
4.相關課程專家來校指導,確定可行性方案。
5.校本課程開發評估。
6.教師校本課程開發意向以及能力調查。
7.相關領域進行教師技能培訓。
(二)課程開發實施階段
1.撰寫“小學地方戲曲(越劇)開發與實踐研究”方案。
2.制定課程開發指南,編寫課程標準。
3.按照年段劃分三大領域的年段模塊,設計、開發各項具體的主題活動,全面開展校本課程開發。
4.組建學校越劇課程主題活動庫。
5.在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過程中,繼續進行教師培訓。
6.對教師校本課程開發活動進行跟蹤調查,及時反饋和交流。
(三)課題總結階段
通過調查研究的方式對此校本課程進行評價,撰寫研究報告。在此基礎上,對進一步深化課題研究提供思路。
六、校本課程的評價
(一)對老師的評價
1.學生聽課后的效果。
2.領導、課程專家,教研組聽課后的評價。
3.家長問卷調查。
(二)對學生的評價
1.學生的參與度、學習效果、態度表現、作業反饋。
2.學習成果考核、展示。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