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杰
摘 要:很多學生對習作望而生畏,甚至談“作”色變,他們苦于作文沒素材可寫,對習作沒有一點興趣。要消除學生對習作的恐懼心理,使他們愿寫、樂習作,就必須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為此,在實踐中探究出以“微信公眾平臺”為載體的作文教學方式,讓學生從班級優秀作文中感悟素材來源,基于微信公眾號的“發表”平臺感受習作成就,從日常作文教學體會習作樂趣。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習作興趣;習作動力
提高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是日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習作更是語用目標的集中體現。而在日常教學中,作文卻讓學生望而生畏。每次布置作文,班里都會有一片齊刷刷的哀嘆聲。每次批改作文,一些流水的文字、斷層的片段都讓我真切體會到學生“無事可寫”的痛苦。對很多學生來說,習作變成了一項糾結、乏味的作業;對教師來說,習作教學變成了迫切需要提高而不得方法的難題。
一、素材展示:五彩的生活需要敏感的心
當我在班里宣布將優秀作文在微信公眾平臺“發表”,學生、家長、老師都可以閱讀時,學生頓時興奮起來,很多人躍躍欲試。
(一)素材展示:常寫的素材有哪些
盡管反響熱烈,初期的作文還是“姿色平平”,大多數學生還是處在“觀望”狀態,不會寫的同學依舊痛苦,會寫的同學依舊筆下生風。為了對癥下藥,前幾期我選了不同素材的作文,有從小事中感悟到的《成長的道理》,有寫景的《桂花》《雨》,有寫課間活動的《新游戲》《有趣的捉迷藏》,有寫課堂的《光榮的體育測試》,有寫游玩的《游分界洲島記》《茶草灣水庫邊的山》,有寫周末趣事的《打棗子》《爬樹》,有寫親情的《爺爺的大壽》《美好時光》,有寫自己的《長發及腰也煩惱》……
人不太會變,寫幾次就透了;游玩的經歷有限,不是每周都有素材。只有事情每天都在更新,才能成為習作文源源不斷的素材。一次,被留下來補作業的小劉愁眉苦臉,我借機說:“一放學大家都走了,你卻獨自留在這里奮筆疾書,如果時間可以倒流,你會怎么做?”小劉看著我,“別說,寫下來。”“這也可以寫?”第二周,一篇《作業啊作業》來投稿了。學生對題材的“嗅覺”很靈敏,模仿的能力很強,《我和作業的談話》《一次誤會》等身邊的題材開始慢慢出現。
(二)教師下水作文:作文還可以寫這些
習作文是內心表達、情感交流的需要。在學校一天,情感會有變化,想表達的也不一樣:課上得無聊、沒勁,想快點下課玩游戲;下課玩游戲,開心,希望鈴聲慢點響起;被老師表揚,得意,覺得自己像耀眼的星星;被老師留下來補作業,著急,約好和朋友一起玩兒都去不了了……學生在校每天發生不一樣的事情,每一件小事都可以寫成作文。我鼓勵學生每周積累習作素材,在周末寫周記時,挑一個素材寫。光說不管用,那就示范給學生看。
我以一次食堂就餐為例,在習作課上展示我記錄的素材:
食堂趣事
中午吃炸雞腿,這菜孩子們愛吃,今天肯定胃口大開了。教師的菜是宮保雞丁,這菜我也愛吃。心情真不錯——總算吃到點像樣的菜了。過去盛飯的時候已經有人在添雞腿了,我忽然想到肯德基以前的廣告詞——有了肯德基,生活好滋味。看來孩子們都有一顆勇于追求的心。
打了飯,我端著盤子找位子坐,遠遠就瞥見王英×、程啟×、肖堯×刷刷抬起了頭看我,像三只看到獵物的獅子。我心想不妙,他們不會已經在打我的宮保雞丁的算盤了吧?我警覺地放慢腳步,面無表情地走過去。靠近了,他們仨細著眼睛發出笑聲,“嘿嘿嘿”地往我這邊挪了挪屁股。我的手抖了一下。走到座位邊,小崽子們“嘿嘿嘿”地又挪了挪屁股,圍到了我的邊上。完了,我的宮保雞丁保不住了。我的心在哭泣!這千鈞一發之際,王英×發話了:“吳老師,我們就嚇嚇你。”幸好幸好,我長舒一口氣,我的菜還是我的菜。正當我扒了第一口飯,一只鐵勺出現在我的宮保雞丁上方,傳來了肖×的聲音:“吳老師,我想吃一點這個。”你家伙都抄出來了,我還能不給嘛?吃吧吃吧。
忽然一個聲音傳來:“吳老師,他們沒有雞腿。”沒雞腿?剛才這么多人在添,雞腿都添完了,居然還有人沒吃?一問才知道,他們被體育老師留下來了。我把盤子端過去,分了一個雞腿給沈添×。回到座位上程啟×說王英×想把剩下那個雞腿給我。我很納悶:“為什么要給我雞腿?我還有一個啊。”“因為你把自己的給了別人。”還有倆人沒雞腿,我正打算再起身去分時,馮咨×和孫×都表示要把自己的雞腿給出去。你們這不僅是在關懷同學,也是在關懷我呀,不讓我沒雞腿下飯,這才是集體,這才是團結友愛。
這頓午飯真有意思,讓我感動,也讓我更愛我們四班了。
簡單的下水文,不僅讓作文課充滿了歡聲笑語,也讓學生明白,學校里生活中的小事,更是值得記錄和回味的新鮮素材。
很快,隨后的作文報中出現了很多有趣的“小事”:《拔牙的痛苦》《身邊的快樂》《知心朋友的冷落》《吃瓜子比賽》《一次爭吵》《家主任》《我是護旗手》……
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對習作素材的幾期“專攻”,很多同學開始留心觀察生活。
二、習作動力:各路作文百家爭鳴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五彩生活作文》開展幾期后,學生習作的素材會找了,可是習作的興趣淡了。要保持興趣,就要給學生習作的動力。我針對班級作文報開展“等級評獎”。學生在《五彩生活作文》公眾號上發表一篇作文,可以得一張“刊用紀念卡”。卡片種類很關鍵,必須是學生熟悉的,也是學生感興趣的,而且不能重樣。我從網上買了《水滸傳》人物卡和《三國演義》英雄卡,每張卡片上都有人物圖像、簡介、能力分布等,當我在班里展示時,學生臉上充滿了期待。
學生收集卡片可以換取榮譽:三張卡,可以換一張獎狀,授予“習作新苗”的榮譽稱號;再集五張卡,可以換第二張獎狀,授予“習作小能手”榮譽稱號;在這基礎上再集七張卡,換取第三張獎狀,授予“班級小作家”榮譽稱號,班級小作家能出“小作家專欄”,整一期作文都是他的。
“習作新苗”“習作小能手”“班級小作家”有發獎儀式。班級小作家出“專欄”后,作文課上開“班級小作家作品分析會”,班級小作家將接受大家的采訪,小伙伴們談他眼里的“小作家”,老師會分析“小作家”的作文成長和特色。
“五彩生活作文”公眾平臺經營了一年,很多學生對習作一改常態,從畏懼變成喜歡,從搖頭變成了歡呼。習作漸漸從一項作業變成了一種樂趣。
三、作文講評:作文可以這樣寫
以微信公眾平臺為載體的作文講評課,使習作講更加評簡單高效。
(一)佳句欣賞
每堂作文講評課第一件事:夸。每次周記的內容,從新穎的取題到讓人眼前一亮的句子,再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凡是寫得好的內容,全部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并且請學生大聲地念出展示的內容和作者姓名。每一期發布的習作篇幅有限,作文課上的展示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感受習作的成就。
(二)習作訓練
微信公眾平臺不僅是學生習作動力的來源,也是學生學習習作的園地。
習作教學的內容在課堂上教一遍,難保證所有學生都認真聽懂、學會、能夠運用。我將習作目標細化,爭取一課一得,并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發布每一個習作知識點,讓學生可以時常翻閱。以教學“如何說話”為例:
1.表示說的字詞很多
表示說話的,不止一個“說”字。在不同的語境中,用的詞是不同的。
表示說的字有:道、喊、讀、罵、勸、夸、贊、曰、吼……
表示說的詞語有:斥責、叮囑、責罵、勸說、勸告、辯解、討論、議論、聲明、吹牛……
不同的語境用不同的字詞。
2.說話句的幾種形式
第一種:提示語在前。如:吳老師眉頭一緊:“昨天的回家作業呢?”
第二種:提示語在后。如:“怎么會這樣?”吳老師瞪著眼睛問道。
第三種:提示語在中間。如“今天的回家作業……”吳老師頓了頓,一臉神秘的微笑,“沒有!”
第四種:省略提示語。如:“吳老師,可以布置回家作業了。”課代表心急地通知道。
“今天回家作業……沒有。”吳老師頓了頓。
“什么?真的假的!吳老師你笑得一臉陰謀!”
“給你五秒鐘時間反悔。”
“啊不要不要。今天沒作業,耶!”
說話句的形式很好練習,作文課上指明用不同句式說話,學生容易做到。把表示說話的字詞用上,說話句就變得更貼切一些了。
接下來,翻閱前幾期微信公眾平臺上的五彩生活作文,找出作者文章里說話的句子,讀一讀,看作者用了哪些說話的字詞,出現了幾種說話的形式。借助微信公眾平臺,學生對基本的語言描寫加深認識。
3.讓人物開口說話
修改作文是學習習作的有效途徑。學生有習作素材之后面臨一個問題:字數不夠。我教給學生一個方法:讓人物開口說話。課上出示李沂×的作文,給人物加上對話:
吃火鍋
今天,爸爸媽媽早早地買好了菜準備回家做火鍋。
爸爸把鍋底做好,把水燒熱,就開始放東西了。剛開始放了些丸子、豆腐。可惡的是那個撒尿牛丸,汁都噴到我嘴里,燙死我了。后來又放了豆芽和菠菜,可好吃了。還放了豬血、土豆、鵪鶉蛋等等。可惜就是沒放我最愛吃的海鮮,不過我也知足了。
這真是一次愉快的午飯。
說到吃,底下炸開了鍋,每個小組都投入到人物對話的想象中去,很快每組都有一些有趣的對話出現。例如:
剛進家門,爸爸就利索地分起工來:“我來做鍋底、燒水。老婆你負責洗菜。李沂×,準備碗筷的任務就交給你了。”“好嘞。”我和媽媽二話不說,各自準備了起來。很快,火鍋材料就備齊了。
“餓壞了吧,”媽媽心疼道,“先吃點兒填填肚子。”“慢點兒吃。”媽媽遞了張紙巾過來,“丸子可能還沒熟呢,再煮一會吃。”爸爸又來了一個“馬后炮”。
“等等,媽媽我的海鮮呢?”“你吃飽了沒有?”我一摸肚皮,鼓了。
“那明天再燒,別浪費了。”
經過一年多習作微信公眾平臺的“經營”,學生的習作積極性明顯提高,對習作萌生了極大的興趣。學生不再為習作沒素材而苦惱,而是期待每周的作文課,期待每周的微信推送。微信公眾平臺只是教習作的一個載體,整個作文教學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學生有了興趣之后,教師如何系統地教學生習作,還有待在教學中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六講[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