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世杰
摘 要:“學而不思則罔?!眱和膶W習過程應該是兒童思維發展的過程,思維的真正發生才是學生真正有效的學習。
關鍵詞:探究問題;創新情境;轉向思維;建構模型
在《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中,教者本著“基于兒童的課堂”這一理念,把學生作為主體,把思維的發生和真正的學習作為教學首要目標,以學生的自主生成為契機,讓學生在充裕的時空中完成詩意的旅行。
一、探究問題,自由地生成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課堂教學中教者要給足時空讓學生經歷觀察、計算、推理等一系列的活動。開放時空,讓學生大膽而充分地思考。課堂上,以動畫演示的方式呈現出用小棒擺三角形的過程。在擺出一到四個三角形的過程中尋求所用小棒的根數時,學生思路清晰,答案形成也非常迅速。在用乘法算式表示小棒的根數時進一步明確了數量關系。此時教者讓學生繼續自問自答:擺( )個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數是( )。接著提問:能說得完嗎?那我們能想出一個辦法來表示三角形變化的個數嗎?小組成員先獨立探究,然后進行討論交流。
在這個關節點上,學生開始從具體的數出發,通過積極思維進行抽象,有相當的難度。其實,在這里從具體到一般,答案是多方面的,但不容易想到。討論過程中,教者沒有急于讓學生靠近預設的答案,而是給足時間,放手讓學生充分討論,天馬行空,讓學生盡情想象。
教師在智慧地等待,有時甚至加入到學生的辯論當中。事實證明,收獲是喜人的。學生對怎樣表示三角形變化的個數有各種各樣的方法,有用圖形表示的,有用符號表示的,有用大寫字母表示的,還有用小寫字母表示的等。教者順勢而為,讓學生自己通過對比,自然回歸到本課的主題——用字母表示數。學生的思維由朦朧到清晰,自主地探究,智慧地生成。
二、創新情境,積極地體驗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者應想方設法讓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課堂教學遵循以趣吸引人,趣味優先的原則。教材中的例題2是一個常見的行程問題,難度不大,但枯燥無味。教者以教材為依據,與教材同構,創新方法,精心設計了一個魔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一個數進入神秘的魔盒后,出來時變成了另外一個數。在變魔術的過程中,學生興趣盎然,探尋魔盒秘密的勁頭十足,進出的兩個數之間的數量關系躍然紙上。假定進去的數用“d”表示,那出來的數學生就自然用“d+15”來表示。
《人人關心:數學教育的未來》報告中提出,從現實狀況來說,幾乎沒人能夠教好數學,一個優秀的教師,他并不是在教數學,而是以各種方法讓學生保持良好的狀態學習數學。學生在魔術中玩數學,在積極的狀態中親近數學、體驗數學,讓思維在詩意的環境中悄然發生。
三、轉向思維,靈活地提升
在學生尋求到魔盒的秘密之后,繼續剛才的魔術研討。課堂教學中峰回路轉,教者突然提問:如果從魔盒中出來的數是“e”,那么進去的數又如何表示?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停滯,逆向思維再次讓學生感受到新的挑戰。一分鐘左右,大部分學生恍然大悟,抓住已經掌握的數量關系進行逆向思維,“e-15”這一個含有字母的式子則自然生成。教者從教材出發,不斷研究教材,認真揣度編者意圖,同構而不同形,精心設計教學。通過剛才的訓練,順向思維中的定勢被順利排除,學生的思維方式變得更靈活和敏捷,從而提升和優化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四、建構模型,自然地拓展
數學的學習過程一般就是從感性到理性,建構與之相對應的數學模型,然后通過這一模型回歸到生活實際,在現實環境下解決實際問題,然后對數學模型進行完善的過程?!霸诮虒W中應注重學生的數學模型的建構,使學生在建模過程中得以豐富學習經驗,從而提升其數學素養?!?/p>
課堂教學中,教者在學習相同字母相乘之后順勢進行了兩個教學活動:一是比一比:a2和2a,兩個式子都含有2,它們表示的意義相同嗎?a2表示兩個a相乘的積,而2a則表示兩個a相加的和。二是猜一猜:3a可以怎么表示,a3是什么意思呢?由對2a和a2的意義的認識建構推理出3a和a3所表示的意義,這一知識的建構和推理既加深了學生對本課教學內容中2a和a2的意義的認識和理解,又在此基礎上進行突破,讓學生猜一猜a3所表示的意義,兒童的思維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和拓展。
在課堂檢測環節,教者用兒歌《數蛤蟆》進行填空,再次讓學生對本課所學知識加以應用。先用“1只蛤蟆1張嘴,2只眼睛4條腿;2只蛤蟆2張嘴,4只眼睛8條腿”具體的只數作鋪墊,然后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出兒歌所要表示的所有可能性。粗看起來沒什么難度,而由學生現場作答時卻出現了多種答案。學生知道用一個字母表示蛤蟆的只數,但對蛤蟆的嘴、眼睛、腿的數量的表示,不少學生就直接用另外的字母表示。其實在這個練習中一些孩子忽略了蛤蟆的只數和嘴、眼睛、腿的數量的對應關系,它是由課堂學習中原有一一對應到現在的多重對應。教者在課堂上沒有否認孩子們所給的答案,也沒有直接指出問題所在,而是讓孩子們小組討論,組間辯論,自行抓住對應的數量關系找出答案,撥云見天。
雖說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是如果我們的詩慧課堂能讓學生的思維真正發生,讓學生的學習開啟詩意的旅程,也是一種收獲。
參考文獻:
[1]岳偉.教育過程的不確定性與教育計劃、教育預測的限度[J].教育發展研究,2006(9A).
[2]杜俊麗.注重數模建構提升數學素養[J].黑河教育,2011(10):2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