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莎 黃健男
摘 要:小兒抽動癥的發生與發展近些年有上升趨勢,常發生于幼兒和學齡期并直接影響兒童的心理與生理健康,嚴重干擾了小孩初級文化教育進程。基于本癥病因不明,誘發因素繁多,給學校、教師、家長帶來莫大困惑,因此強調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面關注,早期干預至關重要。小兒抽動癥并非不治之癥,關鍵要具備科學、合理的方式方法,消除誘因,有針對性地合理采用心理行為療法,醫生、教師、家長相互配合,寬松、和諧的家庭和教學環境,優勢互補,患兒早日康復會成為可能。教育工作者應對一個特定人群用一種特殊的愛去溫暖患兒的心,解除壓力,樹立自信,方能使其學業進步,用賞識的眼光和心態看待學生的點滴進步,讓他們能夠在關愛、諒解、包容中健康成長,快樂地學習。
關鍵詞:抽動癥;教育;醫療;心理行為
一、概況及臨床表現
抽動癥,又稱抽動—穢語綜合征(Tourettes Syndrome,TS),通常在3~15歲間發病,男、女性比為3-4 ∶ 1,Snider LA等報道(2002)[1]TS發病率0.05%~3.00%;目前病因尚不明確,醫學統計近年發病率有上升趨勢,研究表明[2]:約15%的兒童在發育的不同階段會出現TS癥狀。TS通常是指一種以精神因素所致的多發性不自主的抽動,語言或行為障礙為主要特征的綜合征,臨床上以短暫、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隨意運動,首發為頻繁的眨眼、擠眉、皺鼻、噘嘴、張口、伸舌、點頭等頭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可伴有感覺、認知、交流行為等障礙,較多患兒同時伴有多動、沖動、注意力缺陷、強迫,嚴重者可有攻擊性行為,是一種典型的生理—心理—社會疾病,患兒的行為障礙常遭人誤解或嫌棄,對人敵意,性格孤僻,學習困難而導致社會功能及個性障礙,最后不得不退學或閉門自守。治療的大方向是調整精神因素紊亂,樹立自信,多數患兒一般無需服藥,通過科學、合理的心理行為療法,消除誘因,解除壓力有望數月后緩解,但易反復;少數嚴重者需用醫學干預。
二、討論
1.明確診斷及臨床意義
TS是少年兒童并非罕見的疾病,在門診就診率較高,首診多在眼耳鼻咽喉科,從預防、治療和文化教育角度來縱觀,也是醫學與教育界要共同關注的邊緣科學,遺憾的是目前醫學界臨床報道較少,教育學界就更是罕見,沒有達到高度協調的狀態;這與老師和家長缺乏相關醫學指導,對TS認知度及關注度層次上的差異以及TS發作方式不同,時間長短和程度各異具有相關性,易被忽視。TS患兒通常沒有明顯智力缺陷,智商也不低于正常兒童,TS的癥狀會隨著年齡增長,體格發育而得以顯著改善。在通常的治療情況下一般無需服藥,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將其忽略,畢竟TS會對一位正在生理、心理快速發展,學知識、長見識的孩子帶來極大的影響。由于多數TS患兒首發癥狀是始于眨眼、皺鼻、抬眉等位置暴露的頭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礙,雖然是位于顯而易見之處但又不具特指性;臨床上,上呼吸道感染、鼻炎、鼻腔異物、鼻咽腺樣體肥大、眼結膜炎、倒睫、眼內異物、屈光不正等都可出現類似表現,究屬何因所致?這對指導下一步治療方向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或家長在發現孩子有類似癥狀時應高度重視,及時求助醫學專家進一步檢查得以確認。
2.誘發因素及對策
TS的發病誘因繁多,常見的因素為焦慮、緊張,心理壓力大,環境改變(如新入園、新入學等),上呼吸道感染等。老師及家長勿懷僥幸心理,要善于觀察和捕捉孩子可能患病的蛛絲馬跡,對于年幼兒童,抽動時間不長者尋找出誘因并不困難,對于誘發因素應做出有針對性方案;作者主張:對新入園、入校的小孩要耐心做心理疏導,消除其離開爸爸媽媽的恐懼心理,盡量讓他們多和小朋友們溝通,讓小孩子感受到這里的老師就像媽媽一樣和藹可親,小朋友們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親密無間,教師的心理疏導既是責無旁貸又是至關重要的。緊張與焦慮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某些可提高心理應激性和情緒波動的暴力,恐懼的電視節目,電游、動漫,耳聞目睹的恐怖事物所致,要盡量避免接觸,尋找誘因并將之消除是患兒心理行為治療的重要環節。老師應積極配合家長做出詳細心理因素分析,學習壓力太大,家庭沖突,對小孩的過度要求和強制措施帶來的心理壓力都應合理解決。作者認為:無論在家里或在學校對孩子的偏執行為首先應判斷其屬性是病理狀態所為或是正常狀態下故意,不同屬性的行為處理方式應有不同,一味地責罰、打罵通常是得不償失的,只會加重病情,愈演愈烈。
在醫師的指導下,教師和父母應對TS有充分的了解,清楚認識其對少年兒童心理、生理、學業的嚴重影響,熟知TS發生、發展及轉歸,主要的發病誘因、臨床表現及應對辦法,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心理干預,縮短療程,可望將療效提升到最大化。當患兒出現TS癥狀時,相關懲罰性詞句和行為應避免(如罰站,令其打掃衛生等),更不能責罵和嘲笑,應保持“漠視療法”;[3]視而不見,不要提醒,就當一切都沒發生,這樣小孩的心理壓力可會小一些,久而久之可起到減輕或緩解癥狀之功;在某種意義上,“漠視療法”也是一種妥協,利弊關系明顯,所以要把這種妥協置于行為可控,當有可能發生攻擊性行為、安全事故等大的原則問題時是不能姑息遷就的。在處理患兒問題或其他事件時,作者建議:老師們或家長們之間有不同主張可能發生爭執時,應回避患兒或先由主教者處理,事后再共同協調,有助于放松患兒緊張心理;當患兒出現TS癥狀時應立即轉移患兒大腦的興奮點,換個話題,換個環境等來轉移患兒的關注點,這些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
走過漫長的獨生子女年代,迎來了國家開放二胎新政,二胎家庭越來越多,已成為大趨勢。二胎家庭內部成員的心理調控也需要再平衡,對于在年齡相差不大(2~3歲)的大寶與二寶之間尤為重要,的確,在多數二胎家庭中父母似乎總是更偏向二寶,語言與行為的偏向和始于受寵終于失落的誤解可導致大寶的極度心理失衡,類似問題幾乎每個二孩家長都可遇見,為什么有的大寶在幼兒園或在學校老師反映很順從,聰明又乖巧,成績也不錯,而回到家里就出現了抵觸行為,甚至撒野或有意無意打二寶?也許在自問:為什么二寶可以在家里開心玩耍我卻要去幼兒園或學校接受教育和約束?是不是爸媽只愛二寶不愛我了?等,不要以為孩子不懂事,有時候因故遲于去學校或幼兒園接小孩時,他們都會疑慮重重,莫名其妙的想法早已超出家長的預知,心里失衡可導致小孩產生巨大心理壓力,這些失衡狀態可加重TS的癥狀而不利于早日康復,這需要教師與家長的密切溝通,為什么在校與在家里小孩的行為有顯著性差異,問題出在哪里?了解這些,有利于教師與家長從各自的職能角色上給孩子心理疏導、泄壓。在二胎家庭中,父母的愛就是大寶與二寶之間的天平,切勿顧此失彼,愛的平衡與患兒的心理解壓呈正相關,而保持平衡的要點就是適當“偏心”大寶,這種“偏心”并不意味著凡事都依從大寶,而是讓孩子能感受到關愛沒有因二寶而減少或轉移,這樣做可緩解大寶的心理失衡,考慮到患兒的心理治療需求,適當“偏心”于大寶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3.對主教人員的期望
教育心理學和教育管理學是一門深奧的科學,在實際應用時應和醫學科學相輔佐,不可或缺,某些理論性的條條框框不一定適合特定的人群,甚至和實踐脫節,宜采取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靈活巧用的多元化心理導向方案。教育機構主管部門應主動與當地權威醫院機構溝通,由政府支持,學校主導,醫師、教師、家長配合的工作模式值得推崇,可不定期請醫學專家來校講授TS發生、發展、轉歸與預后等相關知識,提高學生家長、學校老師對TS的認知度,了解TS有可能給小孩、家庭、社會及文化教育帶來的危害性,提請大家對TS的高度關注,也可請資深的醫生、老師和患兒家長一起針對個案共同討論,交流教育心理,教育管理經驗和體會,也可利用現代化的先進手段(電腦、手機、微信等)交流,這是與傳統健康教育具有顯著區別之處。進一步完善社會支持系統為一體的綜合健康教育平臺,將醫學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機地融為一體,可望探索出適合TS患兒的科學、嚴謹、具體的干預方法[5]。
受益于醫生的指導下確診TS并不困難,難在怎樣科學合理地調理與疏導,摸索患兒發作是否有規律可循,嚴密觀察多方聯合治理的進展。由于多數TS患兒無需藥物治療,所以教師及家長使命特殊,任重道遠,需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去冷靜面對和保持對這個特定人群付出特殊的愛心呵護。時代在進步,科學在發展,對孩子們的期望值越來越高,也給教育家們、醫學家們和父母們提出更高要求,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6],教師、家長首先要和患兒搭建一座愛的橋梁,潤物細無聲,猶如隨風而來的一夜春雨滋潤著患兒的心,疏導他們解除壓力,樹立自信,戰勝病魔。用賞識的眼光和心態看待學生的點滴進步,讓他們在關愛、諒解、包容中健康成長,快樂地學習。
參考文獻:
[1]Snider LA,Seligman LD,Ketchen BR.Tics and problem behaviors in schoolchildren;prevalence,characterization,and associ-ations[J].Pediatrics,2002:331-336.
[2]陳妙盈,梁雪冰,邱旋英.兒童抽動癥的健康教育和護理[J].國際衛生導報,2008,14(20):84-86.
[3]魏晶晶.兒童多發性抽動癥早期參與式健康教育干預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27):3618-3619.
[4]孫凌蓉.針灸治療兒童抽動癥與30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5,31(11):104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