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虹
摘 要:學校生本課程的建設要注意三個特征。一是教育的國家意志。意在通過課程改革,促使每一個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的優質發展,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二是教育的前瞻視野。生本課程要以生命發展為要義,尊重個體、著手本土、放眼世界與未來。三是教育的校本體現。課程設置要堅持“基于學情”“為了學生”“在學校中”的原則。生本課程即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習為基礎,開展的學習課程。
關鍵詞:發展教育;課程建構;教學形態
“生命發展教育”是我校的辦學理念。它有兩層含義:一是用生命發展的教育,是指教師的職責;二是實現生命發展的教育,是指師生雙主體得到進步與發展。因此,學校辦學十八年來,堅持生本課程的變革,課程設置體現地域性、主題性、特色性、綜合性,給予學生更多的時空去思考、去實踐、去創造……
學校的課程體系最能夠體現一個學校特有的文化價值取向,反映一個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
一、生本課程體系建設的背景和整體思考
作為全國課改基地校,我校主動擁抱課程改革,認真研究和建立新的課程體系和教學管理結構。
第一,基于“生命發展教育”理念。“為了生命之樹常青!”作為課改的主體課程更是要圍繞這一理念,研究和開發能促進學生生命健康全面發展,提高生命質量的課程,構建更科學生態的課程體系。
第二,基于“核心素養”的研究。“核心素養”是國際視域中不容忽視的對未來人才的素質探討。
學校據此,確定了生命生本課程的構成要素。
(1)必須要能滲透學校培育“中國人格”的德育目標。“中國人格”其實質上是培養具有民族精神血脈的學生。遴選開發適用于中國人格培養的課程,對于推動學校的課程改革至關重要。
(2)必須堅持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學校課程改革的核心。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通過協同、融合、重構,展開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
第三,基于中西教育理論中對課程體系的認識,加大綜合課程的研究力度。
第四,運用拓寬的時空,解決小學與初中的銜接。
第五,立足本土,課程構建不可或缺楚文化的傳承。
第六,基于學校辦學的歷程。曲折的辦學歷程本身也是我校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資源。
基于以上背景和思考,學校通過頂層設計、總體規劃,提出并實施了“四三四”課程發展規劃,即以構建“四維”課程體系為基本框架,形成“三化”課程發展鏈,通過“四合”實施路徑予以落實的總體課程改革方案。
①“四維”課程體系,即學校根據制定的育人目標,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等課程形式加以解構與重組。
②“三化”課程發展鏈,即“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自主化、社團活動課程化”。
③“四合”課程實施路徑,即學科整合,學段融合,學時組合,學生分合。
二、生本課程目標和課程結構的確立
1.生本課程目標
我校將課程目標設定為五方面內容,即:“身心健康”“智慧生活”“楚漢氣度”“中國人格”“國際視野”。這五項課程目標存在內在的邏輯關聯,是實現全面培養學生的重要指導依據。
2.生本課程結構
我校根據五大課程目標,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等課程形式加以解構與重組,將新生態生命課程體系建構為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世界四個維度,在每個維度下分別開設兩類課程,輔助課程體系的建構。
人與自我——開設了身心發展類和思維創造類課程。
人與社會——開設了生活實踐類和地域文化類課程。
人與世界——開設了傳統文化類和異域文化類課程。
人與自然——開設了生物探索類和科學創客類課程。
三、生本課程的實施路徑
生本課程需要建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建設以生為本和“互聯網+”的生本智慧課堂,以高效科學的管理路徑為保障。我們做了“四合”的實踐探索。
學科整合:我校探索實施“學科打通,重心下移”的策略,根據九年一貫制的教育教學資源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整合相近學科及同科異段的教材資源,重新構建知識體系。
學段融合:利用九年一貫制的學制優勢,取消小學升初中的選優、淘汰制度,對小學和初中進行統籌安排。
學時組合:探索長短課時和班界學時的時空重組,提高學習效率。學科連堂設置,打破班界,合班學習。統籌增補微課、長課。如:晨讀午寫夕練。周三下午“無作業日”。
學生分合:周三下午校本超市以走班制的學習方式呈現了一種開放、自主、動態的學習形式,讓孩子可以更多地、更大范圍接觸到不同的,但有共同學習興趣、愛好或成長方向的學習伙伴。
每周學校積極開展周三綜合活動課程超市提供特長培養,讓全年級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選,進到不同的特長班級學習。我們開設了音樂劇、京劇表演、藝術操、版畫等藝術類課程;羽毛球、籃球、乒乓球、足球“四球”和國際象棋、圍棋“兩棋”等球棋類課程;擊劍、航模、海模、無線電、機器人、汽車文化等科技類實踐課程等。
生命發展的課程實施必須構建與之相適合的現代化的生本課堂!
參考文獻:
[1]李夢甜.小學階段的生本課程教學分析[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8(8):39-40.
[2]唐春花.生本課程讓生命精彩綻放[J].教書育人,2016(35):43-4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