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睿 云建華
摘 要:近些年來,隨著時代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網絡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推動了我國傳媒行業的蓬勃發展,對于基于網絡傳媒時代下如何做好高校大學生思政的創新教育始終是傳媒行業以及高校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本文研究分析網絡傳媒時代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模式的同時,首先分析了網絡傳媒時代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模式實施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網絡傳媒時代下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問題存在的成因,最后探討總結了網絡傳媒時代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模式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網絡傳媒;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模式;途徑
21世紀的今天,網絡傳媒時代下大學生的思想行為逐漸呈現出一種新的特點,對于高校而言,更加重視網絡傳媒時代下大學生思政創新教育,并結合網絡時代下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實際情況,借助于積極主動的形式,合理的運用網絡技術,實現開放性的思政創新教育,進而推動我國思政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因此本文對網絡傳媒時代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模式進行研究分析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和現實意義。
1 網絡傳媒時代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模式實施的必要性
網絡傳媒時代的發展主要是在傳統媒體技術基礎上借助于數字技術和一些網絡移動技術,并在互聯網以及手機的大量普及中,逐漸的將新的媒體形態加以形成。給予網絡傳媒時代下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不僅僅保證了學生有著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倫理意識,同時也是對一種新的傳媒時代,對于大學生的基本思想觀念有著一定的沖擊性。在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模式的探索和實施有著一定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幾點具體體現:
1)大學生思政教育模式創新是應對網絡傳媒時代挑戰和機遇的必然選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創新往往和社會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關聯,對于新媒體而言,主要是一種傳播媒介,在當前社會的發展中,更要結合大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態,對價值多元化的環境進行引導。在傳統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更加注重新媒體的時代經濟發展,并將傳統道德教育的局限性打破,基于政治高度的角度,更加注重德育的個性化,并做好學生成長環境的一種積極引導,因此,大學生思政教育模式創新是應對網絡傳媒時代挑戰和機遇的必然選擇。
2)大學生思政教育模式創新是網絡傳媒時代德育意識形態功能實現的需要,當前網絡傳媒時代德育意識形態發展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將傳統大學生思政教育模式打破,并將新媒體空間的交融實現,借助于創新媒體環境下的一種思政教育,對道德教育的主導性加以堅持,并借助于一些德育網站,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指導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種宣傳和灌輸,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度全面提高。
3)大學生思政教育模式創新是網絡傳媒時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大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的過程中,更加注重人的勞動活動的一種全面綜合性的發展,并在人的個性和諧發展中,將社會豐富的關系加以體現,是對大學生個性自由發展的一種重要標志。
2 網絡傳媒時代下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網絡傳媒時代的飛速發展,大學生思政教育逐漸融合于當前的新媒體思政教育華景中,并為當前大學生思政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對于網絡傳媒時代下大學生思政教育而言,同樣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具體體現如下:
1)現實思政教育和虛擬空間思政教育相脫離,新媒體網絡傳媒時代中,雖然大學生思政教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就其實質性而言,當前大學生思政教育同樣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現實思政教育和虛擬網絡思政教育之間缺乏有效的統一性,難以從根本上實現兩者之間的一種融合和互補。缺乏相對穩定性的思政教育模式,以至于思政教育的效果和目的難以從根本上實現。
2)現實思政教育和虛擬空間思政教育有著單一的形式,網絡傳媒時代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對于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選擇的過程中,缺乏有效性的特點,工作宣傳力度不夠,并將教育內容的趣味性和豐富性忽視,以至于大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的接受度較低。
3)對網絡傳媒中的思政教育運用有著相對較差的自覺性,由于當前高校有著相對較少的專題思政教育相關的網站,以至于在實際的思政教育過程中,有著較低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對于新媒體的一些德育工作,也難以從根本上充分的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4)難以充分發揮出網絡傳媒時代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優勢。高校專題的德育網站中,對于學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同時由于新媒體作為一種自由性的空間,學生對于新媒體的虛擬空間思政教育中,有著較低的參與度和較差的認可度,在對新媒體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有著不理想的教育效果。
3 關于網絡傳媒時代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模式的幾點思考
網絡傳媒時代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模式發展的過程中,就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結合思政教育的特點,做好網絡傳媒時代下大學生的思政創新教育發展。
1)加強政府和社會的監督力度。網絡傳媒時代下大學生思政教育模式創新的過程中,就要將政府和社會的監督力度全面加強,對行業的相關制度標準進行建立,對市場秩序進行合理性的規范,將各種傳媒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打擊,并對完善的信息反饋機制進行建立。保證有著良好文化生態性的環境,對社會傳媒和學校家庭相互結合的教育模式進行建立,不斷的加大對形勢的宣傳力度,將正面效應充分的發揮出來。
2)強化現代網絡傳媒的責任意識。強化現代網絡傳媒責任意識的同時,就要保證大學生思政教育和傳媒媒介有著直接性的關聯,將新聞傳媒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并將思政教育的功能充分實現,對社會責任意識進行強化,對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領導權加以捍衛,并做好規范化的管理,將新聞傳媒從業人員的政治素質能力全面提高。
3)加強學校的思政創新教育。加強學校思政創新教育的過程中,就要對觀念不斷的進行更新,打破傳統媒體的局限性,合理的運用現代化新聞媒體的力量,對教育的手段和教育的載體進行創新,在當前的網絡傳媒時代中,將人文關懷注入,進而對思政教育的規律充分掌握。
4)對大學生群體行為進行約束。網絡傳媒時代下大學生思政教育模式創新的過程中,就要將大學生的政治理論學習全面加強,對大學生健全的人格節能型培養,并將對網絡知識美丑的甄別能力全面提高,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借助于現代化新聞傳媒的資源,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4 結語
網絡傳媒時代下大學生思政教育模式創新的過程中,就要保證現代傳媒和社會的生活相融合,將大學生思政教育進行創新,借助于現代化信息技術,積極的探索,將傳媒網絡的優勢充分發揮,并將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推向當前的網絡傳媒時代發展中,把握健康的主流文化,實現思政教育的功能,強化新聞傳媒從業人員的責任意識,實現我國思政教育向科學發展軌道的邁進,進而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和諧化發展,實現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繁榮昌盛。
參考文獻
[1]陳遠臨.“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和對策[J].南方論刊,2013,11:68-70.
[2]劉珍珍.微博時代下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探索[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02:63+68.
[3]夏天.現代新聞傳媒視閾下大學生思政教育探析[J].新聞戰線,2014,07:155-156.
[4]范琪.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4,08:6+14.
作者簡介
劉睿(1976-),男,漢族,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大學本科畢業,畢業于北京交通大學,現為呼和浩特職業學院計算機教師,中級職稱,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