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芳
?
高職思政教育創新思考
李艷芳
(亳州職業技術學院安徽亳州236800)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對于大學生思想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引導意義,尤其對于即將畢業的學生而言,通過思政教育,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使學生在面臨社會時能夠快速的找準自身的定位,提高學生的就業優勢。文章對校企文化對接的高職思政教育方式進行研究,為我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創新改革提供學術參考。
校企文化;對接;高職;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一直是我國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我國政府多次出臺相關文件,強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隨著我國新課改的推行,我國要求各高職院校對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與方式進行創新與改革,使其滿足社會的發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質量,加強對于我國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建設,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教育目標就是為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在教育的過程中,使學生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價值觀具有正確的認識,愿為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貢獻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基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鄧小平理論之上產生的更加符合當前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目標[1]。高職院校學生作為我國的儲蓄力量,必須正確的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明確我國社會建設的目標,在工作實踐中踐行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為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做出貢獻。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是我國發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其具有較大難度,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進行學習,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對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措施,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將思政教育落實到學生的生活工作當中,不能使教育只停留在課堂上,所以思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社會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的對思政教育的方式進行創新與完善,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學效率。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提高學生對于社會的認知,提高學生的就業優勢。
高職院校的辦校理念各部相同,但是卻存在統一的共識,便是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高技能、高知識儲備的復合型人才,要滿足企業與社會的發展需求,將市場對于人才的要求設置為高職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學目標,通過科學的教學手段,為企業與社會提供具有良好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并且具有職業道德素質的綜合性人才。[2]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課程的開設對于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思政教育開展的過程中,高職院校要將自身的校企文化理念與素養滲透到教學當中,將專業特點、校園文化等基礎教育信息進行有機結合,為學生創建具有寬容、輕松、自由、創新的文化氛圍,將校企理念融合學生的思想建設當中。
政府以及相關高職院校對大學生的情況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大學生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各行業對于人才的要求不僅僅限于人才要擁有專業的知識基礎,還必須擁有較強的學習學習能力以及職業道德觀念,但是在大學生的思想中,沒有相關的思想建設。因此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高職院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也要對其進行就業思想觀念的教學,使學生對于就業有一定的了解以及應對能力。受高職院校的特殊性,高職院校的生源素質、培養目標、畢業去向等問題與本科院校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高職院校的教學活動中,要以面向基層生產、面向基層服務為教學指導因素,將就業指導作為教學的主要指導方向,將就業指導貫穿高職教學的全過程。
在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將校企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就業指導當中,通過校企文化的熏陶,培養學生敬業愛崗的職業道德理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加強對于學生職業思想道德的培養。此外,在高職院校以就業作為思政教育的指導思想時,為充分發揮校企文化對于學生的影響作用,高職院校要積極的為學生提供就業信息,幫助學生進行雙向就也選擇,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在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學當中,教師多采用的“填鴨式”教學,教師將理論知識進行陳述,要求學生對于考試的重點進行背誦,完全忽略的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并且這樣的教育方式只能夠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并沒有實際的幫助。因此,在新時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采取體系化教學的模式,改變傳統教學中僅將思政教學停留在課堂中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走出校園,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建立完善的體系化思政教育模式,對社會實踐活動設置相應的學分,督促學生進行社會實踐[3]。
在體系化模式的建立過程中,對于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習應當給予一定的支持與鼓勵,通過加強校園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開展校企共同教育模式,加強企業與高職院校之間的聯系,對思政教育工作的問題進行深化研究,不斷完善校企合作制思政教育體系管理模式。
主體化的教育模式即是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要施行以人為本,實事求是的教育理念。在以往的思政教育中,教師僅進行課堂教育,無法加深學生對于社會體系與社會競爭的體驗,學習環境理想化導致學生在面對實際生活時也多采用理想化的態度,造成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無法清晰的對自身的條件進行判斷,出現眼高手低的就業思想,不利于增加學生就業成功的幾率。因此在校企文化對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校企合作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從現實生活中學習知識,培養學生形成具有現實意義的思想理念。加深學生對社會真實就業情況的了解,便于學生對自身的就業思想進行及時的調整,實現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4]。
校企文化對接下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于我國青年大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具體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高職院校要不斷的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育形式,通過校企文化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全面提高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道德建立。通過企業與高職院校之間的合作尋求有效的教學方式,建立體系化與主體化的教育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就業為向導,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優勢。
[1]顏莉芝.基于校企文化對接的高職思政教育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8(16):95-96.
[2]陳思思.校企文化對接下的高職思政教育管理研究[J].長江叢刊,2018(05):264.
[3]何新喜,王金燕.校企文化對接的高職思政教育管理研究[J].知識文庫,2018(04):23.
[4]胡廷艷.基于校企文化對接的高職思政教育探析[J].長江叢刊,2018(24):250.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高職生創新教學教育研究》(2017- 2019);NO:BYK1750。
李艷芳(1986- ),女,回族,安徽人,研究生,專職輔導員,職稱:政工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1.51
D641
C
2095-1205(2019)01-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