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霞 蘇雪梅
?
關于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翻譯機制的探析
韓霞蘇雪梅
(山西大同大學山西大同037009)
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從而使得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人想要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然而,對于異國之間的交流與來往,最大的障礙并非語言障礙,而是夾雜在語言中的文化差異性。不同文化的差異會直接影響語言詞匯的翻譯特色,因此,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的翻譯工作亦存在諸多困哪。基于此,文章就對語言文化價值觀和漢語詞匯特色進行分析,并提出特色詞匯的翻譯對策,以期能為中國特色文化詞匯的翻譯工作有所幫助。
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翻譯
語言詞匯中包含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中國文化特色詞匯中孕育著中華民族的千年文化底蘊,若能通過正確的翻譯將文化特色詞匯推廣至全世界,并不失原味的讓廣大外國人所接受,勢必會使得國際上各個國家對中國產生新的認識。在中英文的語言詞匯文化對比中,中國文字詞匯表現出的含義和內容更加寬泛,很難用英文完整的翻譯中國特色詞匯。為此,當務之急是加強中英文的關聯性,強化文化特色詞匯的翻譯工作,從而為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接軌打下堅實的基礎。
語言文化是人類文明中的特有文化形式,語言本身作為文化的一種,其所具備的形式亦多種多樣,據德國出版的《語言學及語言交際工具問題手冊》顯示,當前世界上尚存的語言仍有5561 中,每一種語言都是一個民族文化的代表,是一個國家文化的代表。語言文化能夠對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風土人情進行闡述,同時,一個民族的文化亦必然體現在其語言的詞匯、語法、語義和詞語的運用上。
眾所周知,漢語與英語分屬于兩個不同的語系,不同的語系有著不同的文化特征,文化的差異性使得兩種語言不可能完全重合,必然使一些語言差異性和語言文化的異同點凸顯出來。由此可見,在語言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中,不同語言之間的文化特色詞匯很難完整的通過另一種語言文化詞匯進行翻譯和注解。例如,在一些英譯漢的文獻翻譯中,我們常常能看到一些具有中國特色文化的詞匯以音譯的形式進行翻譯,如“太極-TaiJi”。當然,很多英譯漢的過程中還可能借助英語的額外詞匯進行注解,以求達到大眾化理解的范疇、由此看來,在英譯漢的翻譯機制中,音譯是對中國文化特色詞語進行翻譯的常見手段[1]。
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的翻譯涉及多元化的理論是實際問題,尤其是文化特色詞匯翻譯的價值取向問題,也就是說中國文化特色詞匯在翻譯過程中一定要保證外語翻譯的內容要順承漢語詞匯的深層含義,不可單純的突出文化特色詞匯的表層意思,唯有如此,才能讓翻譯的價值和作用得以真正凸顯。在中文文化特色詞匯翻譯工作中,漢語詞匯不會保證每個詞匯在英文中有著對應的意義,因而必須在翻譯中考慮到文化的順應性。譯語重視對某一形象進行選擇,而不兼顧可接受性。在漢語詞匯翻譯中,不同的翻譯方法勢必會對意義的凸顯起到不同的作用。對于漢語而言,其語言文化價值的凸顯需要在譯文中做好充分的文化對接工作,讓英漢語言之間廣開思路,使得二者在文化交流中不斷尋求彼此語言的對應點,從而在彼此競爭、對話和解讀中建立起語言詞匯翻譯的堅實基礎。
由于民族文化特色具有差異性,因而在語言概念的區別上亦會存在不同的界定,在漢語詞匯的獨特性意義彰顯中,其與英文相比更具詳細化特征。例如,在不同親屬的稱為中便深有體現,在中國文化理念中,不同的親屬人物稱為需要詳盡化,這是受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特征所決定。如英語uncles是指母親和母親雙方的親兄弟,需要注意的是,這里uncles對母親的兄弟和父親的兄弟沒有進行嚴格的限定,只要是父親或母親其中任何一方的兄弟都可用uncle進行表示。相比之下,中國的稱為略顯繁瑣與細化,可分為伯父、叔父、舅父、姑夫、姨夫等。因此,在與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進行交流時,可對介紹中的伯父說成“olderbrotherofmyfather”,這樣的介紹和解釋能夠更清楚的將中國詞匯文化翻譯出來,并準確的表達出稱謂的對象[2]。
漢語詞匯的翻譯工作中,往往對實體詞匯的翻譯較為簡單,并在英文詞匯中能夠找到與之相對應的單詞。如“桌子-table”、“汽車-car”、“電腦-computer”、“兔子-computer”等。而在中國文化中,有很多詞匯較為抽象,不僅沒有實體化的表現形式形式,即便用漢語言進行闡述和解釋亦難以讓人理解。如“氣功”,氣功是中國傳統武術養生文化中的一種,氣功不僅分為陰陽,還可以分成元氣和真氣等多門類,因此,在這類具有中文文化特色的詞匯翻譯中便難以準確的彰顯其本意,在過去的英譯漢翻譯中,常常把氣功的氣翻譯成“vital”,功則翻譯成“breathing”和“exercise”,然而,這樣的翻譯根本無法讓外國人真正的領略到“氣功”的真正內涵,亦無法領悟到氣功的精髓。直到今天,很多外國學者提議將氣功中的氣用拼音“qi”代替,這樣能夠有效的保留其詞匯的原意,同時又能借助英語對其進行綜合解釋。由此可見,在抽象類、非實體化的事物的詞匯表述中,中文詞匯與外國詞匯的差異性便會極為明顯[3]。
詞匯的概念含義是對詞匯本身最直接的解釋,其是對詞匯本身最全面的闡述。然而,由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特色存在差異性,同樣會讓概念類的詞匯意義發生偏移,并以此導致兩種語言在對同一事物進行概括時出現差異。例如,“工作單位/workunits”,工作單位在中國意味著承載一個人物質資料消費基礎的社會組織形式,有了工作單位的人就意味著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在醫療、保險和養老等方面都不會有所煩惱。然而,這種情況在西方國家并不是一回事。此外,街道辦事處/subdistrictoffice,這是中國本土文化固有的社會組織,不僅在西方國家不存在這種組織機構,其概念含義在西方英文單詞翻譯中亦無法體現出中國街道辦事處中戶籍管理工作的含義[4]。
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差異性明顯,從而導致不同語言交流與信息傳遞中存在差異。中國人的語言文化習慣和國外語言文化習慣不同,如不同顏色在語言中所彰顯的內涵不同,在漢語言文化中,紅色往往意味著肯干、上進、勤儉和成功。然而,在英語中卻截然相反,在英文中紅色代表充滿了負面的情緒與意思。因此,在中國婚禮上主要以紅色為主,而西方婚禮上則以黑白色調為主,這便是文化差異性造成不同詞匯文化元素的差異。正因中英語言在詞匯的使用上存在著不同的習慣,才導致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在英文表述中亦不盡相同。例如,“紅利-bonus”、“紅杉-Chineselarch”和“紅茶-blacktea”.
中外民族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其直接影響到了語言詞匯之間的應用和變化,為了保證中英語言詞匯互譯的準確性,在翻譯中便要正視這種差異,并靈活處理其中的不同文化寓意。
“直譯法”是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翻譯機制中的常見法之一,其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夠直觀的將事物的屬性表達出來,并讓外國人直接且直觀的了解。“直譯法”以字面為翻譯基礎,從漢語字面進行直接拆分翻譯。例如,“春卷”直接翻譯成“springroll”,這種“直譯法”雖然容易讓外國人一時間無法理解,但又在不斷接觸中國文化中領會到中國文化的特色。語言是不斷創新與發展的,隨著歷史的不斷推進,很多新興的詞匯便在時代的發展下應運而生。新詞匯往往來源于人們的想象,歷史上較為著名的“紙老虎”一詞便被直接翻譯成了“papertiger”[5]。
“意譯法”是所有翻譯法中最為詳盡的方法之一,其輔助“直譯法”供人了解,“意譯法”能夠將原本的特色文化詞匯通過敘述的方式解釋,讓人能夠直接了解詞匯的內涵或作用。“意譯法”重在利用另一種文字將所要翻譯的詞匯表達出來,例如自考(教育)highereducationexaminationprogramforsel-taught。“意譯法”的應用一定要秉承著對他國文化的尊重,對他國文化的了解和實際含義進行剖析,從而翻譯出具有特色又不失本色的內容。例如,在對社會主義制度進行翻譯中,一定要先對中國的國情進行了解,再從中國人的認知層面對這個詞語進行破解,從而用“意譯法”進行翻譯,這便能挖掘其詞匯最真實的特色意思。
“歸化法”實際是指利用與原詞匯相近的表達進行翻譯,這種翻譯方法能夠從脫離詞匯原意的基礎上運用另一種表現方式傳達詞匯意思。由此可見,“歸化法”與其他翻譯方法相比較為隨意,只要對原詞匯產生正確的理解,并用與之相似的詞匯代替即可。然而,在民族特色感較強的詞匯中,這種替代詞匯要盡可能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否則其翻譯內容將會給人一種不倫不類之感。例如,“不辭而別-takeaFrenchleave”、“說曹操,曹操到-Speakofthedevil,herehecomes”等。
“音譯法”是語言詞匯翻譯中常見的用法之一,“音譯法”能夠將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詞匯運用拼音進行直接翻譯,這樣的翻譯方法將文化特色的詞匯全面保留,不僅豐富的英語詞匯,更保留了傳統中國文化詞匯的音律之美。因此,音譯法又叫語音翻譯(transliteration)。例如,“饅頭-mantou”和“旗袍-qipao”。在中英文詞匯音譯范例中,人名是最典型的音譯法。除此之外,在現實翻譯機制中,為了能夠讓外國人更清晰的了解中國詞匯內涵,往往會在詞典中進行英語注釋,如片牌坊-paifang(Chinesegateway).值得注意的是,“音譯法”要必須兼顧漢語文化特色的語義和語音,有些詞匯的發音和語義較為相近,還能體現出原文的特點,但表達的功能性特征不同[6]。例如,中國某沒法產品叫拉絲油,翻譯英文則為rose(玫瑰花),雖然有所出入,但其向往美好,因此即便不是原文詞義仍可引用。
英漢兩種語言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形成,其不同的歷史文化差異導致二者之間存在著諸多的語法差異性。從某種意義上將,這種語法差異性會直接影響二者之間的詞匯意義的傳達,因為,每一種文化都有著其特定的文化傳達方式,不同的傳達方式會讓人產生不同的領悟。
在音譯翻譯的過程中,其音譯是否能夠得到人們更充分的理解還有賴于文化心理,文化心理直接決定一個人對某種文化的可接受度,在中國文化特色詞匯翻譯中,語言文化心理若能接受其詞匯的意義便有助于社交的應用。反之,不僅不利于語言的交流與傳播,更會影響接洽語言的表達。因此,無論是英譯漢還是漢譯英,音譯法在翻譯中應重視文化心理的接受度,在對他國文化進行接納的過程中時刻保持創新和文化擔當的態度,從而不斷促進彼此文化的交融與進步。
在世界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加強的背景下,為了能夠讓國際上的諸多發達國家認識到中國的成長與壯大,有必要打破傳統的“英譯漢”時代,逐漸將中國語言文化宣揚并傳播至全世界,讓全世界各個國家對中國產生全新的認識。中國文化歷史悠久,特色詞匯數不勝數,唯有保證外國人充分的了解中國文化特色詞匯才能更清楚的認識中國。因此,在文化特色詞匯翻譯機制的構建中,要盡可能注意民族文化色彩的宣揚,靈活變通、掌握本意,如以一來,方能譯好每一個特色詞語。
[1]郝瑞松.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翻譯機制的探討[J].現代交際,2016(11):77-78.
[2]梁雨楦.釋意理論視角下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的口譯技巧[D].華中師范大學,2016.
[3]劉婷婷.中國文化特色詞語在《京華煙云》中翻譯的順應性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6.
[4]郝瑞松,李濤.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的英譯探討[J].長春大學學報,2015,25(01):46-49.
[5]李濤.中國文化特色詞語翻譯研究[J].戲劇之家,2014(17):334.
[6]郝瑞松,張國范.跨文化因素對中國文化特色詞語英譯的影響[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4,31(10):15-17.
2017年山西大同大學教學改革創新項目,題目: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研究,NO:JG2017228;2017年度山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題目: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及對策研究。
韓霞(1985- ),女,漢族,山西省朔州市懷仁縣人,山西大同大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文化交流,大學英語教學;蘇雪梅(1968- ),女,漢族,山西省右玉人,山西大同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大學英語教學。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1.63
H315
C
2095-1205(2019)01-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