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鑫龍 羅 凱
淺議具有張大千水墨暈染裝飾效果的陶瓷茶壺與文化
朱鑫龍羅凱
(內江師范學院四川內江641112)
陶瓷裝飾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的陶瓷文化在歷史長河的前進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陶瓷文化風格,其傳承和發展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同時,具有張大千水墨暈染效果的陶瓷裝飾在中國陶瓷裝飾文化中也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文章旨在論述張大千水墨暈染裝飾效果的陶瓷茶壺在陶瓷裝飾發展史上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陶瓷裝飾與文化的關系;張大千水墨暈染裝飾效果的陶瓷裝飾在文化中所表達的人文精神等內容。
張大千水墨暈染;陶瓷茶壺裝飾;文化
據專家考證,“文化”是中國語言系統中古已有之的詞匯?!拔摹钡谋玖x,指各色交錯的紋理?!兑住は缔o下》載: “物相雜,故曰文?!薄抖Y記·樂記》稱:“五色成文而不亂。”《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叉”均指此義。在此基礎上,“文”又有若干引申義。其一,為包括語言文字內的各種象征符號,進而具體化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而所謂的陶瓷藝術裝飾就是以其精美的圖案、豐富的顏色、工藝的獨特性等方式,形成了具有自己風格的陶瓷文化。文化含義包含在陶瓷中,陶瓷文化包含在文化中,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將陶瓷裝飾文化和陶瓷文化這兩個看似雷同的概念混淆甚至等同。如果這樣的話,陶瓷文化這個大的范疇便失去了其特有的意義。
古人講究飲茶之道的一個重要表現,是非常注重陶瓷茶具的本身的藝術,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絕的名茶,可謂相得益彰。隨著飲茶之風的興盛以及各個時代飲茶風俗的演變,茶具的品種越來越多,質地越來越精美。
張大千先生的《春日品茗圖》畫的就是一位高士閑坐松間等待朋友來喝茶的場景。這幅畫上出現了茶道的場景,像一個隱喻,借茶具之清潔道出張大千的卓爾不群、高潔雅妙之心。再后來對大千文化的研究中慢慢的就形成的“品茗”文化,而“品茗”文化占據了大千文化的多數,同時這也就包含了茶壺文化。
陶瓷藝術也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陶瓷的制作過程中,對于傳統的紋樣的體現和工藝技術的研究都體現的陶瓷的個性化。對于張大千文化中水墨暈染技法效果體現在陶瓷茶壺中所體現的文化獨特性。
在陶瓷上進行藝術加工的各種方式、技法,能提高產品的藝術性和檔次。裝飾可在施釉前對坯體進行,也能在釉上、釉下和對釉本身進行。常用的具體方法有單色釉、雜色釉(窯變釉、花釉)、結晶釉、裂紋釉、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金銀彩、斗彩、貼花、噴花、印花、刷花、刻花、劃花、剔花、塑雕等。以上各種裝飾方法,可以單項運用,也可綜合運用。
從構思到泥稿的完成實際上已經完成一般藝術的創作過程,泥的顏色從深變淺,造型的尺寸從大變小,并且“這”一獨特的媒介間離了人與物的直接關系,在溫度和氣氛的作用下產生諸多人力所不能控制的效果,即所謂天造效果的認同和追求,具有獨一性的特點。現代陶藝家熱衷于對泥、釉、火的審美釋放,因此,各種外力作用包括裝飾的作用所成形成的陶瓷肌理感是作品的核心價值。
透過具有大千水墨暈染裝飾效果的陶瓷茶壺作品,能體現到了簡單,樸實與厚重的風格特點。這種藝術作品的形式美所表達的這種優美的姿態是和作品本身的審美觀照分不開的。水墨元素裝飾在陶瓷茶壺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要保持著虛靜空明的心境(這就是老子的“滌除”莊子的“象罔”),對客觀對象進行直接的瞬間的審美捕捉(手中之竹),把觀照客體的形式美通過主觀加以提煉,概括和總結,形成一個體現主觀意念的形象美(胸中之竹),從而達到一個體現完整的,充滿意蘊,充滿情緒的感性世界的藝術作品。我舉一個例子進行說明。比如,2018年創作的陶瓷茶壺作品《“火”的痕跡》,塑造的是一個具有“火”元素的裝飾風格姿態,用高溫顏色釉冰裂紋作為作品的裝飾手法,主體表情怒視前方,由于顏色釉具有窯變的工藝效果,使得在裝飾效果上體現出了暈染的效果。制作過程中觀察客觀對象時,抓住了大千彩墨這一傳統的元素,使得“物”對“心”的一種自然地觸發油然而生(王夫之所謂的“現在”“現成”),得到“感興”。主觀意象又對物象的形式加以概括,使此藝術作品的形式美極為簡單,單純和厚重,然而作品本身又不缺乏內容美,把大千彩墨元素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吹竭@件作品時,我已經忘了作品的形式美,而進入到了品味此作品的形象美內容美當中,對于表現大千彩墨元素的裝飾風格的形象美使我為之震撼。古代美學家王弼說過“盡意莫若象,象者所以存意”,一件具有“審美意象”的藝術作品,能使觀賞者在欣賞時能忘掉形式而融入到形象當中,被整個藝術的形象的美所吸引。當然藝術作品的形象美與內容美是要靠形式美來體現的,并不是說要完全的否定藝術的形式美,當藝術的感性形式美等諸因素把藝術的內容完整的,恰當的,充分的表現出來的時候,這才是真正的藝術形式美。所以藝術的形式美要不斷的否定自己,否定得越充分,實現得就越徹底,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充滿意蘊的感性世界。不像當今的大部分藝術作品,進入到了只求工藝不求形式,只求形式不求內容的誤區。不只是這件作品,所有陶瓷裝飾藝術作品風格都是在結構簡單,概括和完整的形式結構中,體現主體的生活情調和情感風韻。這種表現手法,非常符合“傳神寫照”的魏晉玄學的情調。
具有張大千水墨暈染效果的陶瓷茶壺裝飾屬于寫意繪畫裝飾中。這種藝術形式是有它獨特的本體審美語言體系,水墨效果是在陶瓷茶壺裝飾中起著藝術形式審美和表現的獨特價值。與陶瓷藝術語言相關的技術、材料、工具、制作工藝等是審美語言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陶瓷藝術創作的前提和基礎。大千彩墨這種審美語言都與陶瓷技術制作的藝術形式相連,兩種審美語言間可以交流、借鑒,但無法交換,各自仍具有獨立的系統。制作陶瓷茶壺的工具、泥、火、釉是陶瓷整個創作活動的物質基點,它即制約著陶瓷審美語言的特征,又是表達大千彩墨裝飾效果審美語言的重要實現手段。隨著陶瓷裝飾藝術從古典形態向現代陶藝形態的轉化,以及加上大千彩墨元素本身的個性化語言的體現,所表現出的泥、火、釉本身的自律地位和表達功能也越來越突出,他們的審美語言呈現出由被動到自覺,由幕后到臺前,由依存到獨立的重大轉變。同時,表現出對物質材料品格、工具語言、技術表達等物理現象表現出很高的悟性和認同感。
具有大千彩墨元素的陶瓷裝飾反映了中國傳統元素在不同材料上的成功體現,形成了陶瓷裝飾領域獨特的藝術風格。而且在這一裝飾風格中,總是執著地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具有大千彩墨元素的陶瓷裝飾是陶瓷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元素在陶瓷茶壺上體現的獨特工藝。陶瓷茶壺的表現形式在造型上能體現水墨效果元素,從彩墨元素表現在陶瓷茶壺的造型和裝飾來看,是兩種藝術形式結合的見證。陶瓷裝飾文化傳承傳統文化和創作發展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怎樣在傳統文化元素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怎樣在傳統和創新中尋找平衡和有序的結合。正是我們陶瓷藝術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標,陶瓷文化的更廣泛地傳播·與發展是我們陶瓷藝術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1]鄒幸.中國當代陶藝的構成主義形式研究[D].湖南工業大學.2012.
[2]娜仁花.試論仰韶文化彩陶中的魚紋裝飾與造型[J].內蒙古藝術,2007(2):67-68.
[3]賈磊.平面構成要素在陶瓷裝飾中的運用[J].陶瓷研究,2011(2):54-56.
[4]張偉英,沙海鵬,黃卓民.磁州窯裝飾藝術探源[J].中國陶瓷,2009(5):74-76.
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張大千研究中心)一般課題“張大千水墨暈染繪畫技法效果研究及在當代陶瓷茶壺產品中的運用價值體現”(ZDQ2017- 12)的階段性成果;四川省社科聯十三五規劃項目 “四川彩墨繪畫藝術創新性傳承研究”項目資助,NO:SC18B039;四川省科技廳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四川彩陶特色村鎮“三位一體”建設模式研究”項目資助,NO:19RKX0055;四川省教育廳科研創新團隊 “張大千彩墨藝術與川南文化創意研究”項目資助,NO:17TD0018。
朱鑫龍(1989- ),男,山東淄博人,主要研究方向為陶瓷藝術;羅凱(1977- ),男,內江師范學院張大千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架上繪畫。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1.87
J212
C
2095-1205(2019)01-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