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王祖星 王敏達
【摘要】隨著高校教育的不斷創新與完善,社會各界人士開始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高校要想全面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心理健康通識教育模式優化改革工作,強化對課堂教學內容和方式的科學調整,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結合在一起,實現心理健康通識教育的穩定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通識教育模式;優化改革
當前是一個教育創新時代,高校心理健康通識教育模式改革發展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高校教育從業者要正確認識到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能力的重要性,將心理健康通識教育納入到整個高校教育的管理體系中,引導專業教師樹立起現代化心理健康通識教育工作理念,注重對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工作,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提升心理健康通識課堂教學效果。
一、優化調整心理健康通識課堂教學內容
在心理健康通識教育課程內容設置工作中,高校必須以市場專業人才心理素質要求為導向,合理設計心理健康通識課堂教學內容,以確保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和專業能力。開展心理健康通識教學活動,在教育內容設置上教師之間必須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并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優化改善心理健康通識課堂教學內容,有效提高學生的人際溝通與協作能力、創新實踐能力。要將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要求體現在高度專注、責任心以及規則意識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心理健康通識課堂教學內容與專業知識融合在一起,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心理素養和專業能力。
二、創新完善心理健康通識教學模式
高校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通識教育活動時,要積極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敢于打破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充分發揮出新型教學法的作用,創新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模式,推動高校心理健康通識教育的穩定持續發展。高校教師在心理健康通識教學課堂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運用學生生活中的真實事件作為課堂教學案例,結合案例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并發表各自的觀點,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將所學心理健康知識實踐應用在問題的探討解決中,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除此之外,高校心理健康通識課程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實地實踐教學活動的方式,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戶外生態環境中進行體驗學習,從而引導學生根據實際場景表達自我內心的真實情感,并從中領悟到生命的真諦,這樣有利于促使學生形成身心健康成長的自我優化調節機制。
三、優化改善心理健康通識教學考核評價方式
心理健康通識課程教學活動開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自我正確認識與成長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個體心理潛能,促使學生身心能夠得到全面健康發展。因此,在心理健康通識課程教學考核評價方式優化改革工作上,教師要敢于嘗試創新、探索改革傳統以考試為主的考核評價方式,注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心理健康通識教學考核評價活動中,發散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對心理健康通識課堂教學評價的興趣和熱情。教師可以將考核評價內容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學生課堂學習表現、檢驗考試以及團隊合作訓練參與度等。在課堂學習表現評價環節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自評、互評的方式,根據自身或他人的學習表現,給予科學評價并指出不足之處;而教師則要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對不同個體的學生進行學習評價,幫助學生彌補學習過程中的不足之處,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通識課程學習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實現學生全面均衡的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心理健康通識教育模式的改革探索工作。高校要結合市場對專業人才心理素質的要求,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優化調整心理健康通識課堂教學內容,創新完善心理健康通識教學模式,改進心理健康通識教學考核評價方式,充分發揮出學生參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參考文獻:
[1]胡鄧,張曉京,文書鋒.大學生心理健康通識課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心理研究,2016(08):28-29.
[2]高茹,梁棟.高職通識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5(03):35-37.
【本文系2018—2019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基于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通識教育模式改革與探索”(2018GJJG58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