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曄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
紅色文化專指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革命文化。它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深厚的歷史底蘊以及中國特有的先進性。在新的歷史時代,紅色文化成為一種資源,在精神上塑造著人們的核心價值體系,在行為上指導著人們的行動,逐漸成為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傳承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戰略任務。河北省的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多彩,與歷史文化一脈相承,共同擔負著增強地域文化軟實力、推動地域意識形態工作的重任。
河北的紅色文化資源不僅豐富而且大多成片相連,有著天然的教育優勢。在革命文化教育中,河北省有涉縣的129 師、冉莊的地道戰、狼牙山五壯士、淶源的孟良崮戰役、白洋淀的小兵張嘎;在愛國主義文化教育中,有“新中國從這里走來”的西柏坡、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塞罕壩、有當代“活愚公”遵化砂石峪人、“群眾所信任的領袖人物”耿長鎖。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如果轉化成為影視作品,會增強教育的生動性,激活當代年輕人的榜樣意識,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的根植在人們的意識形態中。
紅色影視文化是當前社會的主流文化,轉化為影視形式,準入門檻低、傳播范圍廣、影響力度大。無論基于文化目的還是經濟目的,通過電影、電視在傳遞紅色資源的同時,展現河北的山川河流、城市鄉村、風俗習慣,都是在無形中塑造著地域形象,與文化宣傳和經濟發展形成了相互助力的良好態勢。像是《飛越山海關》、《西柏坡》、《雪落牤牛河》都是地域形象塑造的代表作。
縱覽河北省1978年-2018年的紅色文化資源影視創作,明顯有兩個特征,第一,主題明確,敘事線索單一的敘事故事。如《飛越山海關》、《祖山魂》等,第二,場面恢弘,氣勢磅礴的戰爭故事。如《辛亥革命》、《英雄黃驊》。這些故事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著眼點完全落在“紅色”上,就讓故事的呈現較為扁平化,雖然能夠激發受眾者的情感,但是情感共振難以持久。近年來,河北的紅色影視文化創作,也嘗試著從人物入手,像是《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李保國》等,但是在描繪人物時,過分關注其紅色精神的挖掘,反而弱化了“人性”,使人崇敬有余、共鳴不足。
21世紀是媒介融合的年代,傳統媒體和數字化媒體交相發生作用,廣泛的吸納各個層面的受眾。在國家對主流文化高度重視的今天,紅色影視的創作其實是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大規模、大成本、大投資的影視作品不斷涌現。可是在投放階段,仍然主要選擇的是電影院和電影頻道。停留在傳統介質的使用上,受眾必然是有限的。無法得到廣泛的認知與肯定,市場也會面臨萎縮的危機。雖然國家也設立了“金星獎”、“五個一工程”、“飛天獎”等多個獎項促進紅色影視的創作,但是缺乏有效的傳播通道,好的影視作品依然無人問津,其精神價值也就無從談起了。
民眾對于地方紅色文化的了解有限,與影視作品的數量有限,是有著直接的關系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紅色文化資源的影視轉化也要注重創新。在確定了基本的道德意識形態的基礎上,在于社會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的前提下,挖掘多樣化的題材,注重故事的新穎性,展現人物平凡和細膩的一面,以情動人,以情化人,不僅可以讓紅色文化資源化整為零、星狀散布,為影視創作提供源源不竭的素材,還可以讓人們通過影視作品深入的了解地方文化,熱愛地方文化。
河北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文化影響力是成反比的。在受眾的審美要求不斷提高的今天,我們一方面要提升制作技術,優化傳播內容。另一方面,制作單位要積極主動地和各個媒體進行接觸合作,不僅投放院線和電視臺,還要投放到視頻網站。也可以針對視頻網站做一些紅色文化科普小視頻。通過擴大播放范圍,吸引年輕的群體,讓他們了解歷史,走向紅色文化。其次,還可以把影視作品和紅色旅游資源相結合,與大中小學合作開展研學,將紅色影視傳遞到年輕受眾的手中,只要紅色文化在年輕人的心中扎下根,它們就能獲得傳承不息的動力。
紅色文化是永恒的主流文化。在紅色影視創作再度興起的今天,紅色文化作為軸心,不僅是創作的素材,更是社會核心價值傳播的基礎。燕趙大地并不缺乏紅色文化資源,缺乏的是有效的影視轉化手段,因此在充分認識到文化向影視轉化的價值后,針對當下存在的題材和途徑的問題,進行改善和優化,才能為燕趙紅賦予獨特的含義,使其展現出燕趙兒女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