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健健 晉中廣播電視臺
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信息傳播的載體、內容以及受眾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變,傳統媒體所面臨競爭壓力也逐漸增大,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讓越來越多的受眾開始轉變信息獲取方式,開始從過去的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平臺轉變為微博、微信、互聯網等平臺。即便新媒體的發展對傳統媒體會產生一定影響,但并不能夠完全取代傳統媒體,在這樣的形勢下,傳統媒體必須要促進和新媒體之間的融合,推動自身創新發展。
傳統媒體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已經具備了相對完善的體系,這是新媒體所不具備的一點,另外傳統媒體目前積累了豐富的受眾,大部分受眾習慣于傳統媒體的信息獲取方式。與此同時,傳統媒體還擁有比新媒體更為強大的內容生產力,近年來新媒體的普及發展雖然對傳統媒體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和挑戰,其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信息處理與傳輸方式,然而根據尼爾森評級數據的研究報告顯示,對數百萬博客與社會媒體深入分析,其中傳統媒體公司連接占據了80%以上,站點內容的原創度僅有14%,超過60%的新聞內容都源于傳統媒體,從這一數據就能夠直接看出傳統媒體強大的內容生產力,另外站在信息整理的層面而言,大多數新聞信息都是對傳統媒體的信息進行整理篩選后得到的。由此可見新媒體的發展必須要借助于傳統媒體的支撐[1]。
我們應當清楚的認識到,和新媒體比起來,傳統媒體即便是在信息發布時效性層面來說還有一定的差距,然而傳統媒體在進行信息評論時表現出更高的深度與廣度,這也是新媒體所不具備的。受眾在對新媒體內容信息進行瀏覽時,更多的會表現出一種“快餐式”閱讀消費,從而能夠看出,新媒體在進行信息傳輸的過程中依舊還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如此一來傳統媒體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充分發揮出自身優勢,積極借鑒與利用新媒體的先進理念和技術,主動與新媒體融合,以實現自身的持續健康發展。
在新時期下,面對新媒體發展所帶來的挑戰,傳統媒體應當主動轉變思想理念,不斷拓展自身的發展形式和范圍,促進與新媒體的融合,真正把傳統媒體自身的專業性充分發揮出來。媒體形式僅僅是媒體內容的載體,傳統媒體并非單一化的媒體機構,而應當是優秀的內容創作者,傳統媒體必須要堅守自身專業性,積極借鑒新媒體的傳播模式,讓內容創作具備更加廣闊的空間,更好的滿足新時期受眾的需求。在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并非不存在生存空間,其依舊占據了一定市場,屬于政務新聞和政策動向信息的重要來源,因此傳統媒體需要不斷促進信息傳輸時效性和便捷性的提升,把內容創作放到網絡媒體上,讓紙質媒體朝著電子媒體轉變,進一步拓展受眾閱讀半徑。傳統媒體要意識到媒介融合屬于必然趨勢,主動發揮出自身價值,從內容創作著手做好不同媒體的融合應用。
首先應當主動融合,為廣大受眾提供個性化的服務,真正認識到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自具備的優勢和劣勢,從而更好的利用優勢,推動媒介融合。同時傳統媒體還應當堅持與時俱進,對新媒體傳播語境下的信息傳播特征予以深入分析和研究,助力自身的創新與轉型;其次要強調個性化內容的推送,信息時代的來臨也讓信息過剩現象更加普遍,傳統媒體要真正吸引廣大受眾的眼球,必須要借助于大數據技術和信息技術來對受眾閱讀需求進行科學分析,從而從內容入手推送符合受眾閱讀需求的信息,以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助力傳統媒體的發展;最后應當積極搭建平臺,隨著受眾信息獲取渠道的多元化發展,信息平臺的搭建能夠更好的展示和突出傳統媒體的優勢,進一步促進受眾粘性的提升,擴大傳統媒體在新時代下的影響力,以推進新舊媒體的融合發展[2]。
新聞內容的采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信息內容的優質與否,傳統媒體要促進和新媒體之間的融合發展,必須要堅持推進新聞采編方式的改革與創新,從而不斷增強自身競爭力。例如說某傳統媒體選擇了創新的新聞采編方式,對新聞板塊的采編程序實施優化,促進了新聞分發效率的提升,同時依靠自身建立的官方網站,借助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真正實現了新聞信息內容的實時傳輸。在互聯網平臺中進行先行簡報,官方網站依靠信息整合的手段把受眾的反饋進行梳理分析,為之后更加詳細的新聞報道帶來了更多的信息參考。傳統媒體的新聞采編部門和一線工作人員通過聯合行動的模式,促進了資源共享率的提升,讓新聞信息能夠更快的傳播,真正實現了新舊媒體的融合發展。這樣的模式也轉變了傳統媒體過去的新聞采編方式,有助于實現新舊媒體的優勢互補,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
在新時期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定期組織進行多元化的活動,依靠組織參與度較強的活動,能夠有效促進傳統媒體社會影響力和公眾認知度的提升,從而在未來的競爭中獲得生存與發展的一席之地。例如說不僅可以定期組織策劃團隊學習培訓,還能夠面向社會進行有償征集,獲得更豐富的意見和建議,充分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科學制定未來的發展規劃。另外傳統媒體需要不斷增強自身的宣傳力度,促進活動社會影響力的持續提高,增強新媒體時代下的媒體認知度,比如說某廣播電視臺結合自身欄目設置的實際情況,深入研究設計出了重點欄目精板活動,根據受眾需求和市場形勢,開創了新的欄目,為迎合地區受眾需要對原有欄目進行了合理調整,有效拓展了受眾群體,提升了受眾接受能力。
引導和反映社會輿論是傳統媒體的重要職責,因此,為了加強傳統媒體的輿論引導,其一,要綜合考慮到不同的聲音,其二則是要預防媒體通道被過多的負面信息所占用,進而減少社會大眾被負面思想信息的影響。要努力確保媒體信息能夠良好引導受眾,以營造出一種良好的社會健康風氣。傳統媒體在輿論引導方面,應多加注意思維上的獨特創新和新媒體形式的學習,以將自媒體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切不可有所偏倚,以起到互補優勢的作用。要竭力確保創作內容在思想上的態度是積極的、證明的,減少負面消極情緒的影響。要對社會精神文化建設中媒體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有一個清晰地認識,如此方可減少社會大眾受負面情緒的相關威脅。并且,應定期展開思想教育,以使宣傳人員能夠在媒體工作中使用好宣傳技巧,同時重視守住思想關口,以免宣傳工作源頭上受到影響[3]。另外,要對社會輿論情況進行充分了解,根據具體情況,對不良社會風氣展開有效、針對性低糾正。
新媒體的良好發展,需要各類技術的有效支撐。當前,社會中出現了大量的智能設備,這為新媒體的不斷發展起到了良好推動。然而,在有機融合新舊媒體的時候,還須重視更多技術的運用,所以,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培育媒體融合人才。在各類高等院校中,進行更多傳媒專業的開設,并注意設置課程的時候,要考慮到技術和設備運用能力的培養,旨在讓學生能夠在實際工作中更好地運用所學技術。此外,要明確人才培養方案,一線教師應監督好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運用到更多實例,唯有如此,才能為傳媒市場輸送更多的人才,以促進新舊媒體的良好融合。
總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并非是新媒體最終取代傳統媒體,而應當認識到這屬于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即便目前在新舊媒體融合中還表現出一定的問題,但傳統媒體必須要合理進行資源配置,依托自身的豐富經驗和優勢,積極加強對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通過科學有效的舉措來助力與新媒體的融合,真正走上一條創新與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