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萬瑾 惠州報業傳媒集團
在媒體融合發展日漸深入的今天,傳統媒體遭受到的沖擊越來越明顯,報紙行業作為傳統媒體中的組成部分之一,也面臨了市場被新媒體、自媒體瓜分的嚴峻問題。為應對媒體融合新環境,傳統報業紛紛開始嘗試新的融合轉型發展方向。
2018年中國互聯網報告中顯示,當前我國有8.02 億網民,而手機網民數量約有7.88 億人,網民經智能收集等終端設備與互聯網相連的比例達98.3%。足以看出受眾對于自主性、選擇性和參與性更強的新媒體更加青睞。在互聯網信息技術持續發展的今天,受眾在信息閱讀上能選擇的媒體方式日趨多樣化,以至于傳統報紙新聞地位遭受沖擊[1]。
當前,傳統報業市場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幾乎各個城市都存在很多類型相同的都市報,其經營模式、產品定位、版面設計乃至報道內容都極其相似。這種同質化競爭嚴重的影響了報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雖然這種方式提高了市場覆蓋率,這在某方面來講使受眾需求得到了滿足,不過因營銷模式與報道內容上存在的同質化,對報紙的品牌形象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導致報紙行業整體競爭力減弱,受眾不斷流失。
首先是要創新管理機制,制定“項目孵化”制度,例如通過成立新媒體機構的方式,設立新媒體基金來激勵員工針對新媒體項目進行開發研究,鼓勵報業集團員工積極進行內部二次創業[2];其次,報業集團要根據“中央廚房”定位,加快建設融媒小廚,推動融媒體運轉平臺極其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提高報業集團新聞內容生產能力;最后,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報業還應積極拓寬營收渠道。通過做策劃,搞活動,布局新媒體以及涉足影視文化領域等方式,推動報業集團多元化縱深發展。以南方報業集團為例,該集團通過高端文化園區建設,成功進軍互聯網影視產業,不僅傳播平臺得以豐富,同時還獲取了新的盈利方式。
主流媒體融合轉型已邁進深水區,在正式進入移動傳播時代后,輕閱讀、碎片化與強互動的社交媒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也預示著傳統媒體已不能在短平快的信息傳播領域內占據競爭優勢,而不得不依靠媒體智庫的建設來將有權威性與專業性的思想產品進行傳播,把媒體服務領域從單一信息傳播朝方案供給、思想挖掘等領域拓展。典型的即惠州報業傳媒集團,集團將城市黨報在渠道、內容、技術等領域的全媒體專業化優勢,最終實現了包括東江創新發展研究院、東江輿情研究院、惠州東江圖片社和東江品牌聯盟在內的兩院一社一聯盟,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聯合組建灣區城市品牌傳播研究中心和灣區國際輿情研究中心,加大對智庫服務產品的研究且將其向城市管理、城市管理等領域延伸,以更權威更高端的智庫服務,為城市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撐,為惠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加速崛起注入強大推動力。惠州報業傳媒集團的智庫建設,而非與傳媒主業相脫離各自發展,還需立足當前媒體發展核心能力和核心資源進行智慧服務開發,實現新型主流媒體的建構。“兩院一社一聯盟”運行以來,不但強化了黨報的“喉舌”陣地作用,增強了黨報的核心競爭力,還帶來了經營創收,推動了媒體轉型升級,向智庫媒體進軍。
數據化發展也是傳統報業發展轉型中的一條重要途徑。以《參考消息》為例,其通過微信訂閱號基本實現了與用戶之間以內容數據庫為基礎的互動交流,用戶不僅可以接受訂閱推動的信息,還可以定制個性化的接受內容[3]。信息資源型報業作為無形資產的一種,其的市場非常廣闊,未來能夠作為各種專業數據資源的內容生產商存在。這也是傳統報業集團多元化發展中向專業媒體服務商和信息資源供應商方向發展的關鍵一步。數據化就是實現智能化的基礎,即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走數據化發展途徑是傳統報業集團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
總而言之,推動傳統報業發展轉型的目的是要對其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的資源配置和組織機構進行優化重組。在融媒體時代,傳統報業集團必須從技術和產業等各個方面進行土坯創新,建立與融媒體時代需求想適應的新型報業體系及發展生態,才能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而實現報業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