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春 新鄉廣播電視臺
網絡的虛擬性、匿名性和開放性造成突發事件中虛假信息摻雜。網絡的誕生就是就烙上了商業、民用、自由等標記,在網絡空間中,網絡用戶的個人真實信息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著隱匿,也就使網絡用戶具有不同程度的隱匿性,因此,網絡輿情主體具有相應的匿名性。由于網民的素質參差不齊,登錄網絡門檻低,再加上登錄網絡的匿名性,人的理性相對薄弱,在突發事件出現時,也就使網絡成為了一些人宣泄情緒的窗口,暴露出最原始的人性。有的是主觀臆斷,有的是故意造假,加上網絡信息發布缺乏監管和相應的審核,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最終是造成了突發事件的虛假信息產生,同時各個信息的受眾也會進行二次編輯、傳播,造成虛假信息泛濫。2008年9月22日,某地首次發現“蛆橘”,在當地農業局的大力整頓下,銷毀病果,宣傳消除疫情的方法,并禁止病果上市。對于疫情被有效控制等相關情況,當地報紙予以了報道。但是,之后手機短信類似“告訴家人和同事朋友暫時不要吃橘子,今年廣元的橘子在剝了皮后的白須上發現小蛆狀的病蟲,埋了一批,還撒了石灰”等信息的傳播使得市民恐懼心理蔓延,并最終導致各個省份橘子滯銷,橘農損失慘重。
海量信息會摻雜垃圾信息導致關鍵信息容易忽略。突發事件因為其偶然性、新奇性,往往帶來較大的關注度,新媒體傳播迅速,在對事件進行信息全方位傳遞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垃圾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傳播錯誤信號,還給受眾接受正常信息造成傷害突發事件的偶然性其實是必然的結果,新媒體在關注突發事件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時,往往會出現關鍵深度缺失。2013年11月華北一地級市的一家浴池二樓地板預制板坍塌,造成正在二樓洗浴的8 名女顧客和3 名在一樓洗浴的男顧客死亡。事件發生,當時嘩然一片,吸引人眼球的是女澡堂的坍塌。大家在獵奇的同時,對于事故的起因,有說鍋爐爆炸引起的,有說預制板承重不達標的引起的,還有的說是有人報復浴池老板,引爆炸藥引起的,新媒體在傳遞正確的信息之外,并未傳遞出浴池是由舊廠房改造而成這個引起突發事件的深層次原因,因為這樣的情況在當地并不是個偶然現象,當地有多個餐飲、娛樂、洗浴等商業項目是由30年以上年久失修的廠房改建而成。對于這些項目的整改和調查更應該成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傳遞出的主要信息,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新老媒體在新聞報道中應有的作用和社會職責。這類事件在新媒體傳播中不是個案。有新聞對當地一起摩托車相撞的事故進行了報道,說事故造成一死一重傷,這僅僅是對事故的如實表述,沒有對造成事故的原因進行深層次分析,因為這起事故的發生在其偶然性的背后存在著必然性,就是當地交警部門一直對摩托車的駕乘人員疏于管理,當地的摩托車駕乘人員幾乎沒有佩戴安全頭盔的意識和習慣,事故中造成嚴重傷害自然也就不可避免。新媒體關注的重點往往是事件本身,更多的是人們的興趣點,紛繁蕪雜的信息之下,正確、深度、理性的分析,往往被淹沒在海量的信息之中,被人們忽視。
突發事件在發生之初,由于事件真實情況不清晰和各種信息混雜,一些不法分子會利用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發布詐騙信息,謀取不義之財。在汶川地震發生后,各方面的救助信息層出不窮,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轉載了一些報道,同時在他們的網頁下面設置了所謂的政府開設的接受捐助的賬號,使很多網民上當,這也傷害了善良的人們的感情,更影響了一些真實捐款募集的積極性,產生了非常不好的社會影響。另外,有些新媒體傳播的功能過于商業化,而缺失應有的社會教育和公共服務的意義,影響了自身所具備的公信力和影響了,妨礙了自身在媒體競爭中的地位,因此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我們呼喚新媒體傳播的理性、公益與和諧。
政府的監管力度不夠,新媒體體制關缺失導致信息冗雜、魚龍混雜。雖然我國在技術更新、信息行業的自律等方面加強了對新媒體的管理和監督,但是還存在著管理方式單一、管理力度有限、被動管理居多的問題,從而導致管理效果不明顯。于是在新媒體傳播中往往難以避免出現侵權現象,更有甚者,新媒體成為一些人謾罵、情緒宣泄的途徑,不經意間,新媒體向社會和受眾傳遞了負能量。
數年前,一則醫院護士在火車上給產婦接生,新生兒患吸入性肺炎而被某地中院判刑的新聞在網絡上廣泛傳播。發帖人是當地一婦產醫院的科室副主任,因為對法院辦案不滿,虛構了這個新聞事件,當時在火車上確實有醫院護士在火車上給產婦接生,只不過故事的后半部分的都是她虛構的而已。這個帖子一經發布,立刻引起軒然大波,當地中級人民法院尷尬之余倍感憤怒與無奈,因為他們在第一時間已出面澄清,但仍被拋在輿論的風口浪尖。新媒體上一片譴責之聲,一些人也借機在新媒體上發泄不滿情緒,進行謾罵,嚴重損害了司法系統的社會形象,負能量引起受眾的很多負面情緒,因此有些時候新媒體在一些突發事件中擔當了負能量傳播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