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 寧夏日報報業集團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深刻改變了媒體格局。伴隨著新媒體的誕生,傳統媒體話語權和影響力受到沖擊,傳媒生態和輿論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網絡和新媒體成為人們獲取并傳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成為普通受眾發表意見甚至宣泄情緒的出口,對輿論走向產生著不容低估的、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
在新的傳播語境中,當傳統媒體影響力受到挑戰,“眾聲喧嘩”便會成為輿論常態,造成“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局面,有時甚至會導致謠言滿天飛,從而引發損害黨和政府形象、干擾民眾正常生活的網絡輿情事件。為了防止這些現象發生,新聞評論尤其是主流媒體的新聞評論,就須關注網絡信息,捕捉輿情熱點,及時用有說服力的觀點,回應社會關切、準確亮明態度、安撫民眾情緒、凝聚社會共識,從而有效引領公眾回歸理性,凈化嘈雜喧嘩的輿論環境,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若想通過評論正確引導輿論,需要掌握以下方法和技巧:
在互聯網時代和新興媒體風起云涌的當下,信息傳播呈現出飛速的特點,尤其是那些觸碰受眾敏感神經的信息,一旦發出就會迅速在網絡形成鏈式傳播,引發輿論熱潮。但無論信息傳播速度有多快,它的真實性與深刻性永遠是受眾最關注、也最有價值的。網絡傳播的最大缺陷就是無法確定信息的真實性、無法保證對內涵的深刻性,這就為主流媒體的新聞評論提供了機會和空間。
“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是主流媒體的重要職責,擔當這一職責,就須時刻保持對網絡輿情的高度敏感,準確把握輿論熱點,借助評論迅速回應受眾,及時剔除偏離真相的觀點。既要針對國家重大問題發表意見,引導輿論;又要時刻關注各種社會思潮,對公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有針對性地解疑釋惑,為輿情平穩處置提供支撐。唯有如此,才能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牢牢把控網絡輿論主導權。
當今社會處于大變革、大轉型之中,競爭激烈,人們普遍感到工作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在此背景下,“996”的提法一經出現便立刻引發網絡熱議,幾位互聯網企業老總發表的看法,又使網絡輿論一片嘩然。就在各種聲音嘈雜之時,人民日報微博適時發表評論《崇尚奮斗 不等于強制996》,文章既澄清了反對996 并不是不想奮斗、不要勞動,強調崇尚奮斗、崇尚勞動不等于強制加班;又認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訴求,強調企業治理更需要樹立結果導向、效率導向,需要更加文明、高效和人性化。呼吁企業家“不僅要讓員工更努力地工作,更要激發員工更高效地工作;不僅要靠加班工資的激勵,更要讓家人的陪伴、身體的健康、意義的飽滿也成為工作的獎賞。”整篇評論通過理性分析,澄清了誤解,啟發了思考,引領了輿論。有網友評論,“強烈支持人民日報,這是在糾正輿論導向,開啟了對‘996’另一角度的解讀。”
輿論熱點的形成和受眾的心理有著很大關系。一般來說,在從眾心理驅使下,受眾對那些關注度高的信息具有很強的參與性,熱衷于評論和轉發,而當一種聲音占據主流時,輿論便會出現“一邊倒”的現象。在網絡輿論場,輿論走向常常受議題設置的牽引,這就要求主流媒體能巧妙設置可引發網民心理共鳴的評論議題,第一時間搶占輿論制高點,并引導輿論,使“一邊倒”現象得到糾正或平衡。可以說,議題設置能力是主流媒體重要的輿論引導能力之一。
例如在江西宜黃拆遷自焚事件中,政府部門存在暴力強拆行為,這成為網絡譴責的焦點,網友們緊抓這一點形成輿論高峰。《人民日報》迅速針對該事件發表時評《主張權利不能總靠“自傷”》,呼吁要珍惜生命,不能用生命的代價爭取權利,同時以“完善公力救濟方式才是根本”為主題進行了論述,將議題設置為公力救濟方式。《南方都市報》刊發評論《不能強制拆遷 只能市場買賣》后,又發表社論《化解拆遷矛盾 方向已明亟待踐行》。這些評論針對一個網絡輿情個案,展開不同議題的討論,營造了新的輿論話題,引導停留在事件表面的大眾冷靜下來,更加關注類似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問題的治理,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什么樣的評論才能真正引領社會輿論?有靈魂的評論。理性、客觀、獨到的思想就是評論的靈魂。評論作為一種思維方式,要求寫作者必須運用理性思維獨立思考,去偽存真、由表及里地得出科學結論。這樣創作的評論,才能擁有靈魂,才能具備強大說服力和輿論引導力。
當前部分主流媒體的新聞評論還存在不少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理性、客觀、獨到的思想。有的僅停留在情緒層面,對于深層次的內涵挖掘甚少;有的要么斷章取義、以偏概全,要么非黑即白、二元對立;有的為了奪人眼球,劍走偏風、故作犀利;有的無限放大新聞事實,批判上綱上線;有的八股氣息濃重,空話套話一堆,結果不是人云亦云,就是不知所云……這些做法使得評論缺乏深度,難以說服大眾,輿論引導力疲軟。
要讓評論得到廣泛傳播、實現輿論引導的初衷,就需在選題、立意、論證方法和語言風格上都做到理性、客觀、獨到。在選題上,要關注社會現狀和社會弊病;在立意上,要善于獨立思考、明辨是非,學會在多種聲音中,構建自己的判斷,表達獨到的認知;在論證中,要綜合運用多種推理方式,邏輯清晰,表達準確,既做到小心求證、冷靜分析,又做到尖銳批判、不懼爭議;在語言上,要盡量簡潔精煉、樸實易懂,切忌板著面孔說大話。
我國針對中小學生實施“減負”政策以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社會輿論普遍將責任“一刀切”地推給了實施減負政策的最大阻力——公眾。2013年10月23日,《人民日報》刊發評論《孩子取消補課媽媽為啥急哭》,文章沒有人云亦云,而是從各種不同角度去思考減負的效果和可能引發的問題,并得出結論,中國當前的教育體制和社會階層構成結構不“科學”,是減負推行不力的主要原因。當這一符合客觀事實的聲音發出后,立即得到社會廣泛認可。
2018年11月2日,重慶萬州發生一起影響很大的社會事件,造成多人死亡。此事引爆網絡輿論,但在事發不久后的各種評論中,輿論幾乎“一邊倒”地將矛頭指向一方。寧夏日報客戶端發聲,冷靜還原了事發時圍觀者“看熱鬧”的場景,深刻揭示出,這些圍觀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和行為,也是導致悲劇發生的罪魁禍首;進而反思,如果“我”在車上,事故可能依然會發生。這一無奈的結論使人掩卷思考——是什么造成了當前較為普遍的公眾冷漠心態?同時也令人警醒,自己怎樣才能擺脫冷漠和麻木。能夠引發讀者思考,顯然是因為這篇評論具有獨到的角度和深刻的內涵。這樣的評論,才能達到輿論引導的目的。
新聞評論是主流媒體引領社會熱點事件的重要方式,與受眾存在較強的互動性。主流媒體要時刻關注輿論走向,在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通過評論把握受眾心理,開展輿論引導,去掉“雜音”和“噪音”,形成健康的輿論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