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運蕾 山東大學(威海)
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視野開闊、知識面寬、富有激情,無論是校園內發生的有關學習、生活的各種事務,還是校外發生的時事政策、社會熱點都會成為大學生關注的焦點。高校網絡輿情,是指大學生網民在網絡空間發表的關于社會熱點事件、焦點問題、國家政治事件、社會民生事件、校園動態、日常學習生活相關等方面的認知、情緒、意見、看法、觀點、態度和評價,并在校園內形成由一定影響力的網絡意見。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新媒體是高校開展新時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能否做好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直接關系著大學的發展和和諧校園的建設,也關系著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新媒體時代,面對復雜多變的高校網絡輿情,如何及時準確把握網絡輿情發展動態,提高網絡輿情的應變分析能力,對網絡輿情進行正向引導,已經成為高校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與普通的社會群體相比,大學生之間互動十分頻繁,群體意識和目標共性強。他們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對事務認同感強,相互接觸頻繁,在同一動機作用下,大學生針對網絡輿情包含的各種信息,容易產生共鳴,從而引發校園網絡輿情。由于新媒體網絡的開放性,任何人都可以在新媒體上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不受任何約束。在虛擬的網絡中,大學生自制能力較弱,容易脫離現實,淡化責任意識,為了緩解生活學習壓力,在網上發泄自己情緒,從而導致高校網絡輿情的不正確走向。
高校網絡輿情與現實中的言行和行為有較大區別,在現實中,大學生們往往比較自律,也普遍具備現實法律意識。但是對網絡言論,由于網絡的匿名性,無論是熱點話題還是日常生活話題,都可以在虛擬身份的掩護下,不考慮外部世界的影響,自我宣泄。大學生一些消極、錯誤的言論缺乏有效的監控,網絡輿論的主題分散,也沒有明確的方向,每個人都可以借助網絡的虛擬性來隨意發表自己的觀點,很容易導致非理性的情緒狀態,進而引發網絡輿情危機的產生。存在的問題
高校在遇到突發輿情事件時,信息回應不及時,信息披露不能使人信服,難以在輿情應對黃金時間內做出正面有效回應,應對與管理方面能力不足,輿情處置時缺少協同,效果不佳,容易導致負面輿情失控,有損高校形象。由于有些高校的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輿情管理意識缺乏,沒有建立起有效的輿情監測與管理體系,無專職人員處置引導輿情,研判能力較弱,出現問題時發聲不當,容易導致輿情的進一步擴散。
新媒體成為高校大學生表達思想的重要渠道,多元文化,多元價值并存,大學生可以自由在網絡上發言,越來越多的同學選擇在新媒體上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高校網絡輿情的內容從記錄日常生活學習、抒發心情,到對社會民生熱點和校園動態發表看法,對還有關注國內外重大新聞,以及娛樂八卦的觀點等,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新媒體網絡開放自由,每個學生既能發布信息又能點贊評論轉發信息。從重大政治事件到日常校園動態,高校網絡輿情的產生往往是隨意的、自發的,校園網絡輿情發生后,大學生會通過新媒體自發性的發表言論,反映自己的情緒,推進輿情發展。通過調查,有10%左右的大學生會在發生重大國內外時政新聞、社會熱點、重大紀念日、校園發表新動態等時間事件節點自發發表網絡意見,從而產生網絡輿情。
高校網絡輿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旦某個話題或者熱點引起廣泛關注,很快就成為熱議的焦點,通過大學生轉發或者評論,再加上情緒化的意見作為導火索,輿情瞬間就可能傳遍整個網絡。當發生熱點新聞或者社會事件以及校園動態等大學生感興趣的事件時,大學生可以馬上通過新媒體發表自己的意見,發泄自己的情緒,這些意見和情緒會在短時間內迅速聚集,形成爆發性的高校網絡輿情。新媒體的即時性使得這些意見和情緒傳播速度飛快,并且傳播空間不止限于校園,網絡輿情信息會呈幾何級數迅速傳播,形成爆發性的高校網絡輿情。尤其是突發性的高校網絡輿情,傳播更快,而且能在短時間內升溫擴散。由于大學生的同質性、校園網絡議題的普遍性以及新媒體網絡的即時性,導致了高校網絡輿情形成迅速性的特點。
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傳播速度快,擴散面寬,影響廣泛。調查顯示,有91.4%的大學生會通過點贊、轉發或評論的方式在新媒體上進行網絡意見表達,有32.62%的大學生喜歡發表原創文章,9.35%的大學生會制作上傳短視頻,3.74%的學生選擇網絡直播,5.23%的大學生會通過其他方式來表達。大學生有著較為活躍的思維方式與行動力,也更容易在高校輿情發生時進行高頻的互動,從而是高校網絡輿情信息呈蒲公英式傳播,信息傳播影響力呈現裂變式效應。新媒體的影響力非同一般,尤其是涉及到每個同學切身利益的日常事件,關注度比較高。
大學生處在特定的年齡段,情感比較豐富,他們在日常生活、學習、交往以及從事社會活動、參與社會實踐、發表網絡評論時,會帶有濃厚的個人感情色彩。他們自認為已經成年,但是又年輕氣盛,容易沖動,對人對事易于情緒化。這種心理特點使得他們在網絡上表達意見時也具有情緒性的特點,往往會思考問題過于簡單化。新媒體的開放性,為大學生在網絡上發表言論,參與網絡輿情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但由于網絡的虛擬性、隨意性等特點,容易導致網絡意見表達缺乏理性、傾向于感性和情緒化,有的甚至將網絡作為負面情緒宣泄的場所。
他們渴望在新媒體網絡上表達意見、參與輿情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但是表達的內容有時容易缺乏理性,出現情緒化。在關于新媒體表達是否會情緒波動的筆者調查1070 的人中,有158 人表示情緒容易波動,甚至出現過激言論。由于他們社會經驗不足,容易受到別有用心的人的蠱惑和影響,發表過激言論,這些情緒化言論在眾人的影響下,很可能發展為負能量的輿情,容易導致高校網絡輿情偏離主流思想輿論軌道。現實中大多數人可以遵守道德標準和法律規范,而在新媒體網絡卻削弱了法律對網絡言行的約束,高校部分大學生缺乏網絡法律法規意識。在游戲以及各類交流平臺中出言不遜,對別人造成人身攻擊,或者利用自身的網絡技能對他人進行人肉搜索等,都是高校常見的網絡暴力事件。筆者調查的高校大學生1070 人中,有128 人曾經參與過或者遭受過網絡罵戰、網絡謠言、網絡人肉搜索等。在關于對新媒體網絡的法律法規了解程度的1070 人的調查中,僅有76 人表示非常了解相關法律法規,有555 人表示一般了解,有439 人表示極少了解和不了解。
高校大學生關心關注的網絡內容和知識多樣化,從國家政策到校園動態以及個人的日常生活學習等。通常來說,大學生們具備較高的網絡素養,能夠做出較為理性的判斷,但也存在網絡使用率低、理性分析能力尚有欠缺、安全意識缺位、法律知識單薄的劣勢。網絡信息渠道和內容的多樣化,加大了大學生辨別網絡信息的難度,也對規范提高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筆者所做的大學生認為應該怎樣規范表自己的網絡意見表達的調查中,80.47%認為應該理性思考表達,不散播虛假、過激言論,72.43%的大學生認為應該謹慎辨別信息,提高識別能力,55.23%的學生認為應該自覺遵守網絡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加強自我監督,50.19%的學生認為應該有意識地培養自身媒體素養。加強對網絡信息的健康和管理等方式,全方位提高大學生的網絡素養。有些大學生是新媒體信息的盲目追隨者,缺少自主判斷的能力,從而成為謠言的傳播者。為了提高新媒體的信息傳播質量,促進新媒體信息的健康發展,有必要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讓大學生認識到突發網絡輿情事件對生活的破壞性,培養基本的網絡意識。提升網絡信息甄別能力,對網絡事件做出理性分析,面對網絡熱點事件不被煽動,不隨波逐流,自覺抵制網上的不良情緒,不被負面觀點利用。
新媒體中網絡師生大V 在網絡中擁有眾多的粉絲,他們在輿情傳播中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其言論也容易引起大學生的共鳴。充分利用網絡“大V”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對高校網絡輿情進行引導,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當高校出現網絡輿情時,網絡大V 要把握正確輿論方向,及時調查發表真實信息,反駁網絡謠言,擺明事實真相,在高校網絡輿情引導中發揮正向引導作用。
近年來,高校網絡輿情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局面,高校要切實提高認識,利用新媒體技術,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動權、引導權、話語權,不但要關注和了解輿情,更要重視對輿情的研究、預警、分析、應對、管理等環節。隨著新媒體的飛速發展,高校網絡輿情事件層出不窮,高校應盡快建立健全網絡輿情監測引導機制,對校園網絡輿情進行及時監測,做好信息收集、數據處理、分析研判、正向引導等工作,提前預防不良網絡輿情。高校要在輿情引導過程中,要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統籌規劃,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輿情引導工作立體體系。
高校要建立一支專業的網絡輿情引導隊伍,既要靈活的運用新媒體網絡開展工作,又要善于解決突發情況。充分調動黨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心理健康老師、學生骨干等的積極性,通過高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促進高校網絡輿情工作的開展。通過舉辦網絡輿情相關的培訓,提升網絡輿情引導隊伍甄別、收集、整理網絡輿情的水平,引導大學生的輿情方向,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