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峰 貴州廣播電視臺交通廣播
廣播類節目的線下影響力指的是節目引發受眾關注度的高低以及對人們思維意識和行為準則的影響程度。在融媒體時代,廣播媒體想要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努力提高節目的線下影響力非常重要。通過廣播類節目在受眾群體中的關注度和認可度,打造廣播媒體品牌,培養更龐大的粉絲群。
受眾對于廣播產品的消費主要受其訊息需求的支配,為提升廣播類節目的線下影響力,保持較高的收聽率是基礎。而收聽率又要建立在受眾需求的基礎之上,因此廣播類節目在進行選題時,要緊抓受眾需求,從受眾的角度出發,以講述百姓故事為主要題材。我國已全面進入融媒體時代,不同受眾群體在廣播需求上存在明顯的差異。正確處理節目定位與受眾需求之間的關系,根據受眾的喜好進行廣播節目規劃和定位,并延續傳統廣播媒體的優勢,保證節目質量,就某一主題做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以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和深度思考[1]。以交通類廣播節目為例,廣播交通節目應為受眾提供通過媒體分享交通信息、解決出行過程中發生各種困難的途徑,展現人們的真實生活狀態,解答人們對于一些交通問題的疑惑,從小事出發,為聽眾提供最及時的交通資訊。內容是廣播節目的核心,也直接決定了其社會影響力的高低。因此無論在何種發展階段,廣播類節目想要提高線下影響力,都要以節目質量的提升為基礎,借助內容本身來吸引更多受眾的關注。廣播工作者要實時關注國家的發展動向,了解當前最顯著的民生問題,利用廣播節目呈現百姓最關心的問題,并作為群眾的發言人,幫助解決群眾的困惑和困難。
新媒體行業的飛速發展雖然給人們帶來更豐富、便捷獲取信息的途徑,但當涉及到與人民群眾利益相關的法規變動或政策調整時,人們更希望從權威性更高的傳統媒體渠道,了解最真實、客觀的信息。從線下影響力的角度上看,廣播媒體的權威性和社會認可度本身就是一種影響力,而廣播類節目就是要將這一影響力優勢進一步發揮,清晰的認識廣播類節目可能帶來的社會反響,傳播健康、向上的媒體觀點和節目內容,做好社會輿論風向標。
為進一步提升廣播類節目的線下影響力,節目還要敢于觸碰社會敏感問題。借助媒體渠道,發揮大眾監督優勢,對社會中各類不良問題進行監督和反饋。例如,很多廣播節目專門將汽車維權作為主題,以熱線電話的方式廣泛采集來自群眾的問題反饋信息,記錄問題的處理過程,分享問題的處理結果。當廣播類節目與人們的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自然會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并引發熱烈的內容探討。廣播類節目的線下影響力展現出受眾對于節目的主觀認可度和依賴度,始終將自身放置在輿論的最高點,發揮引導受眾思維發展、提升社會文明水平的作用。
除節目內容之外,廣播類節目的形式也是決定其線下影響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結合節目的題材和內容,靈活轉變節目呈現形式,提高廣播節目的可收聽性。在傳統廣播渠道中,節目信息的傳播主要通過主持人、現場記者來實現。同樣以汽車維權類節目為例,為了突出現場感和廣播媒體幫助群眾解決利益侵犯問題的迫切,會選擇直播的形式,直接將事件現場接收到的信息進行播報,播出來自汽車企業、社會單位相關管理人員的發聲[2]。另外,很多節目還會邀請事件當事人到節目中發生,讓受眾獲取第一手的新聞資訊。目前,廣播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已成為行業必然的發展趨勢,在行業升級轉型的同時,也帶來更豐富的節目形式。各大廣播媒體紛紛著手,在主流新媒體平臺中打造官方公眾賬號,用以廣播類節目的多樣化制作和呈現。新媒體的傳播速度快、范圍廣,與傳統廣播媒體的融合發展起到明顯的節目宣傳效果。受眾通過網絡渠道了解廣播類節目的主題和特點之后,會根據自身偏好選擇收聽,擴大節目收聽群體。
廣播類節目線下影響力的提升,可借助新媒體營銷、宣傳來實現。在確保節目質量的同時,多渠道、多角度對其進行宣傳和推廣。線上采集受眾的意見和建議,用于節目的優化調整,使得節目更加符合受眾的媒體需求。例如,為節目組建專門的粉絲群,在節目播出過程中,組織群內開展互動活動,選取內容優質、有趣的評論在節目中朗讀,盤活廣播節目的受眾群體。廣播類節目的線下影響力可通過受眾間的交流互動得到發酵和升華,以吸引更多新的受眾,逐漸提升節目影響程度和影響范圍。
廣播類節目的線下影響力是衡量節目質量優劣、決定節目能否順利應對媒體市場挑戰的關鍵指標,提高節目線下影響力也應作為廣播媒體創新發展中的重點工作而執行。緊抓受眾需求,講述百姓故事;牢記自身使命,正確引導輿論;創新節目形式,加快與新媒體的融合,提升廣播節目質量、做好節目宣傳運營工作,從內部和外部兩個層面促進廣播類節目線下影響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