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子健 長春光華學院電影學院
隨著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和智能化發展,官方媒體一家獨大的時代逐漸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每個個體都將成為一個微型的媒體的網絡化的媒體格局。然而,值得正視的是,自媒體迅速受到大家的追捧過后,人們逐漸趨于理性客觀地看待自媒體,大家不再夸張表現自媒體時代對官方媒體的沖擊,而是愈發發現自媒體在權威性、專業性上的缺憾。這表明官方媒體依然掌握著信息傳播的優質資源,比如精英的從業人才、專業的傳播設備、官媒的社會公信力等,這些都是自媒體短期之內難以企及的傳播優勢。“傳統媒體”、“新媒體”的名詞提法慢慢成為過去,“官方媒體”、“自媒體”的劃分方式和“電視媒體”、“廣播媒體”、“平面媒體”、“網絡媒體”的劃分方式慢慢被大家所接納。這樣的劃分方式成為“融媒體”概念提出的基礎。
然而在探討融媒體之前,我們首先要清晰“媒體”和“媒介”兩個概念之間的差別。這兩個詞匯在英文中都是“Media”這個單詞,但是這兩個詞匯在中文中,還是有著細微的差別的。“媒體”更強調信息發布的個體,比如電視臺、廣播電臺、網絡視頻公司品牌,甚至自媒體大微,這些團體或者個人都是一個信息發布的單位;“媒介”更強調信息發布的方式,比如電視媒介、廣播媒介、平面媒介、網絡媒介。當然,媒介的劃分方式還沒有一套完整科學的標準,但是這兩個詞匯的差別,還是顯而易見的。目前,由于單一媒體的主要媒介方式的單一化,因此越來越多的媒體,無論是官方媒體還是自媒體,都在盡可能的利用其他媒體提供的媒介形式來完成自身內容的傳播,這樣的形式呈現出的媒體與媒體之間的聯合共贏,看似是“融媒體”,實則是多種媒介方式的并用,因此稱之為“融媒介”更為恰切。
要了解融媒介時代廣播播音主持崗位角色的變化,首先我們應該更加清晰的認識融媒介時代的信息傳播的特點。
融媒介是綜合利用不同媒介形式的優勢,以達到最優傳播效果的一種傳播方式。因此,融媒介時代信息傳播的首要特點就是單一信息傳播形式的多樣化。比如,一檔廣播節目,除了在電臺播出、手機APP 上播出以外,還需要完成節目聽眾線下互動活動的策劃和執行,這使得節目的傳播形式不只是播出渠道,還包括了互動渠道。
在融媒介時代,節目的概念正逐漸被“產品”的概念所取代,無論是從內容的生產者角度,還是從內容的接收者的角度,傳播思想、引導輿論、娛樂大眾已不再是一個節目的全部,經濟創收或者說市場效應也是衡量一個節目品質的重要標準。在這樣的情形下,內容生產者和產品運營者的雙重身份被賦予給創作者,從而使得節目不再只是傳播思想,也包括營銷產品、推廣自身、維護用戶粘性等諸多職能,這使得一個節目不僅要傳播節目內容,還要學會傳播自己、傳播商品、受眾互動,這樣的形勢使得傳播內容越來越多樣化,不再只是播出節目,也包括宣傳節目、用戶互動等。
融媒介時代,傳播渠道多種多樣,但每一種渠道所對應的受眾越發精細,這和用戶的習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由于技術的變革速度較快,媒介形式的革新也隨之變化,但是一代又一代人對文化產品的接收習慣卻是不容易發生變化的,這使得不同媒介渠道的受眾群主要以年齡層為界別,同時伴隨著性別、受教育程度等其他差異,但是可以肯定是,渠道和渠道之間的受眾差異正在愈發凸顯,這是受眾劃分精細化的體現。
對融媒介時代信息傳播特點的了解是探討本文話題的第一步,了解廣播電臺的運作模式同樣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們要清晰一個概念,本文所探討的廣播媒體是指傳統的廣播電臺,不包括以喜馬拉雅、荔枝等音頻APP 為主要播出形式的音頻類節目。融媒介時代的到來,給傳統廣播電臺節目帶來沖擊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傳統廣播電臺的內容生產方式正在發生變化。
20世紀末,電視的普及給傳統廣播媒體帶來沖擊,這使得廣播媒體為了生存不得不精簡一部分人員,以縮減人力成本。因此從那時起,廣播媒體的節目組便呈現出人員精簡的現象,通常情況下,一個欄目組基本上只會有一到兩名主持人和一名導播組成,其余的編輯、后期制作等工作都由這三位成員兼任。另外,這三位成員一般還承擔著其他欄目組的其他工作。
傳統廣播節目的受眾越來越精細,如何維護好聽眾,增強聽眾對節目的粘性度,成為節目的重要課題,因此“把節目當成產品或平臺,把內容做成對聽眾的服務”,這樣的思想成為廣播節目完成節目策劃和編排的重要思想。很多廣播節目和商家聯動,給聽眾提供消費優惠,同時也帶給商戶客流量;很多節目開展聽友活動的時候,會根據聽友的需求來完成活動的策劃,這都是體現客戶服務原則的地方。
目前的廣播節目,為了發揮其伴隨性強的優勢,多數節目都是以直播形式呈現,這為與受眾的實時互動提供了便捷條件,也為實時社交特點較為突出的其他媒介形式與廣播節目的組接提供了便利。另外,隨著廣播節目主持人符號化的日益彰顯,對節目的宣傳不再僅僅局限于節目本身、聽友群、聽友活動、微信公眾平臺等形式,利用抖音、微博等媒體對主持人的包裝無形中也實現了對節目熱度的營造。因此,廣播節目由于其伴隨性強、操作簡便等特點更容易和其他媒介形式組接,也呈現出融媒介形式多樣化的特點。
最后,我們站在廣播節目播音員主持人的角度,從實際工作出發,以融媒介時代廣播播音主持的崗位角色變化為原點,重點展開對其崗位性質和承擔工作變化的探討,本人以實際案例分析和問卷調查為主要手段,總結出以下幾個融媒介時代廣播播音主持崗位角色的變化。
隨著融媒介方式的加入,主持人符號化對一個節目的影響已經從節目本身蔓延到日常生活,因此主持人自身的性格、品味對節目的影響越來越大,這樣的情況,把主持人推到了欄目組中心的位置,迫使廣播節目主持人成為一個節目的靈魂,這樣才能讓節目和標志性符號更好的融為一體。許多知名欄目,甚至達到主持人與節目合而為一,無可替代。一檔廣播節目完全因一位主持人而打造,成為一位主持人表達新聞態度、完成節目觀點的平臺。主持人在此過程中,完成了一次人格化角色重塑。而主持人的人格化,則使主持人能夠靈活運用語言表現方式、個性化地表達觀點和態度。
《海陽Live Show》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主持人的個人特征孕育出節目的風格,節目的火爆也促使主持人知名度的提升,而主持人知名度的提升也成功的反哺節目,為節目帶來了新的聽眾群體,這樣的連鎖效應,是融媒介時代賦予主持人對自身包裝宣傳可能性的結果,也使得主持人中心制在廣播節目創作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從有稿播音,到允許主持人個性化發揮,再到由主持人擔任一檔節目的真正“主人”——參與節目的策劃、采編、組稿、播音,在節目直播中獨立完成操機、播音,完成推進節目進程的每一個環節。由于,廣播媒體人員精簡的形勢,一檔節目要求主持人必須是一專多能的多面手,能夠專業度極高地完成主持工作,更需要主持人能較好地完成非主持類的其他工作。
目前,在國內,大多數廣播節目都呈現出主持人一個人“做所有”的局面,這樣的工作一體化格局已經是常態化。
一個主持人已經成為一個節目的靈魂,這個靈魂不僅僅體現在節目的制作上,還體現在節目的運營上,包括節目的廣告、贊助,節目與聽眾的互動、福利等,所有這些都需要主持人親力親為,才能讓節目煥發生機。
融媒介時代,由于主持人在節目中符號化的彰顯,宣傳主持人就是在宣傳節目,為了節目的發展,主持人對自身的包裝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已經成為很多主持人的日常工作。如何展現生活中的自己,如何讓自身的特點和節目產生聯動,如何帶給節目新的傳播陣地,都是主持人對自身包裝的難題。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融媒介時代的廣播播音主持崗位角色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份工作不再只是主持人工作,而是一個節目的所有崗位;不再只是“黨政喉舌”,更是信息傳播過程中的“腦”和“手”;不再只是具備單項能力,而是一個具備多項能力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