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重慶市永川區廣播電視臺 融媒體新聞部
作為有聲語言的最終呈現者,主持人可謂是一檔欄目的靈魂,甚至決定著整檔欄目的走向,特別是優秀主持人帶來的品牌效應更是不可小覷。如果說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主持人的轉型是由播音員到主持人的轉變,如今則是主持人風格多樣化和凸顯個性化時代,對主持人的綜合能力和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備播音員主持人的專業素養,更要具備融媒體的思維,才能在這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中“破繭而出”。
融媒體是指媒介融合形態的社會時代。把報紙、電視、廣播、互聯網站的采編作業有機結合,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媒介平臺傳播給受眾。基于融媒體的特性和受眾特點,將信息快速發布在以微信、微博等第三方平臺及自建客戶端等移動平臺上,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已經成為傳統媒體轉型的必然選擇。
正是這些變化,使得傳統電視媒體在生產信息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用戶思維,強調媒體融合中的移動優先,人在哪里,我們的宣傳就要發布到哪里。
傳統的電視媒體,以電視端為主要傳播手段,信息傳輸多以播音員語音播報完成信息的發布和供給,缺少互動和個性化的感知,信息傳輸過程更多的是我說,你聽;由于電視端固定,受眾只能守在家中收看,存在空間局限。如今手機端受眾的增多,獲取信息內容的多元,傳統的電視無法滿足人們當前的觀看需求。
這時新媒體的優勢逐漸凸顯,第一,新媒體因自身具有較強的科技水平,使得新聞信息傳播具有互動性、快速性及廣泛性特點,并且突破了內容和位置的禁錮,通過互聯網能夠將不同地區的人們緊密相連,實現了資源共享。其次,新媒體的表現形式多樣,可融文字、音頻、畫面為一體,做到即時的、無限的擴展內容,從而使內容變成“活物”。最后,移動互聯網在發展中建立在了解受眾的基礎上,將主要社會財富資源集中在互聯網新媒體上,給新媒體的發展提供了經濟支持。
基于上述的變化和了解,目前單純只會播音或者主持的主持人都不能很好的滿足媒體融合對崗位的需求。這一點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9 主持人大賽對參賽者的招募標準上就能看出變化,此次比賽招募標準突破了以往的傳統,把具備過硬導向把控能力、新聞直播互動能力、多媒體應用能力以及人格化傳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作為最新標準,為媒體融合環境下的主流文化傳播注入新力量,也為在崗或想要從事播音主持工作的年輕人提供了可參考的方向。
人格化表達是對主持人話語表達方式的要求,是對技巧方法的探討,所有的技巧和方法都要根植于扎實的理論素養之上。首先播音員主持人要政治理想堅定,始終不忘黨性,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才不會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流中迷失方向,真正的做到為黨發聲,做好黨的傳聲筒。
好的主持人,應該具備記者素養,對新聞事件乃至每一次信息的傳播有思辨的能力和二度創作的能力,并且能夠做到有聲語言的差異化傳播。移動優先時代,受眾對手機端小屏的喜愛遠遠超出了對電視大屏的關注,受眾已經不滿足于高度符號化、儀式化的信息傳播方式,更希望看到經過精準提煉的新聞要素和適當增加的情感表達,以此激發受眾的認同感,這時作為信息發布者甚至是最終呈現者的主播乃至主持人就需要加強從播出意識到互動意識的轉變,從而吸引到更多關注,提升節目的收視率。
對廣大播音員主持人來說,工作中的難點是如何面對攝像機,做到真情交流,既專業領域所說的對象感和受眾意識。如何能更好地做到目中無人,心中有人。播音員和主持人除了要正確掌握和運用備稿方法,還要根據不同題材、不同內容的稿件,找到對象感,與受眾進行交流,讓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有了交流的對象時刻處于運動狀態,從中流露出與設想中的對象相符合的態度、語氣、眼神、姿態。
央視《共同關注》欄目組的趙旭曾說過,新聞的最高境界是共鳴。關注到不同,用獨特的語言表達和視角,讓屏幕前的受眾明白、感受、并獲得吸引,才能達到有效傳播。我想放在主持人人格化表達上,同樣適用。只有讓每一次口語表達由心生發,真情實感,才能感染受眾,獲得有效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