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記恒 玉溪日報社
伴隨著電子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自媒體和網絡傳媒等媒介傳播渠道逐步產生,不斷的有新媒體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其打破了傳統以電視和紙媒為主的媒體傳播形式,這對傳統紙媒的生存與發展形成了嚴重的威脅。面對該問題,紙媒編輯要做到審時度勢,對自身存在的不足予以改進,打破傳統的慣性思維模式,實現紙媒編輯的創新,挖掘出自身的優勢,借助新型的媒體傳播渠道與平臺,從而為紙媒的創新性發展提供機遇。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社會對紙媒編輯能力的要求更高,除了要具備基本采寫能力外,還要熟練操作計算機系統,可對稿件進行快速處理與上傳,以提高工作效率。此外,紙媒編輯也要了解新媒體下常見的網絡語言,了解新型的稿件寫作方法與閱讀方法,深度剖析新生代讀者的心理需求與態度,還要與讀者代表進行及時的溝通與交流[1]。此外,若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立足,媒體必須要擁有多種技術。與新媒體相對比,紙媒的時效性要差很多,因此,我們可從報紙質量上著手,注重對新聞深度的挖掘,從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通過“深度報道”“新聞追蹤”“時評”等欄目,多角度、全方位對新聞事件進行剖析,為讀者帶來一些新鮮的觀點與啟示,是抓住讀者心的關鍵。
在新媒體背景下,雖然信息爆炸可以為大眾提供豐富多彩的信息,滿足大眾的需求,但是,其中也不乏有些垃圾信息,會腐蝕人們的心理,危害國家利益。因此,紙媒編輯要科學把握當前的政治動態與政治形式,全面堅持科學而合理的政治方向,一切跟著黨走。篩選新聞信息時,紙媒編輯要具備足夠的大局意識與危機意識,特別是對于那些熱點問題與重點問題,一定要把好關。同時,編輯要具備解讀與挖掘信息的能力,要深入評析與解釋最新的熱點新聞事件,而后開展深層的挖掘與報道,還可通過專欄或策劃的方式來凸顯出重點新聞內容[2]。
在新媒體形勢下,編輯工作內容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為更好的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需求,編輯人員必須要從思想與觀念上予以改變,實現編輯理念的創新,是紙媒創新的重要前提。因此,紙媒編輯人員要及時掌握受眾的基本需求與想法,做好相關的市場調研工作,和受眾建立和諧而融洽的關系,積極嘗試那些先進的編輯方法與業務方式。開展編輯工作時,編輯要和受眾進行良好的互動,在與其接觸的過程中了解他們喜歡的媒介形式。此外,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編輯人員需要摒棄以往陳舊的編輯理念,結合國內外受眾情況來調整新聞傳播方式,對不足之處加以改進。與此同時,要不斷的增強編輯的辨別能力,確保所獲得的新聞信息與內容是真實而有效的[3]。
為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傳統紙媒必須要不斷的優化與改革,且改革內容要和當前新媒體的目標、發展道路相適應,從而推動移動互聯網傳播的可視化、社交化與互動化。因此,紙媒編輯人員應改變以往的語言編輯形式,選擇時下大眾最容易接受、最感興趣的語言,如“安排”、“荒唐的令人噴飯”、“撩騷過敏”等,利于提高版面的吸引力。報紙既要做到宏大敘事、高屋建瓴,還要拉拉家常、娓娓道來,語言幽默而不失大雅,選擇一些積極而樂觀的網絡語言,會拉近和讀者間的距離,能讓報紙語言更具活力。為增強文章的鮮活性,我們可在一些文章中插入圖片或漫畫,會更具吸引力,實現圖文配合,能緩解讀者的審美疲勞,利于獲取讀者的注意力。此外,紙媒編輯還要深度挖掘百姓類節目,主要是此類節目最貼合人們的實際生活,如《百姓故事》,(刪)對于一些激勵人的百姓故事、善行義舉的典型事跡可連載或持續報道,利于吸引讀者的眼球,從而提高讀者的關注度。
與新媒體相比,報紙版面既能準確表現報紙的內容,本身又是一種以文字、圖片、線條和色彩相結合的藝術品,通過一個好看的版面能夠有吸引廣大讀者的報紙閱讀熱情和積極性。因此,紙媒編輯應該注重報紙版面的設計語言,將諸多要素合理應該于版面編輯當中,從而提高報紙的可讀性,給讀者一種美的享受。對于紙媒編輯來說,要編輯好“秀色可餐”的報紙版面,就應當具備美學方面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根據稿件重要程度、信息量等,在版面上進行合理搭配,并融入美學創新意識,通過對文字合理排列、圖片大小組合,并增加相應的色彩,使版面更具美觀性。
綜上所述,我國媒體傳播技術得到了全面的發展,新媒體形式也實現了不斷的創新,新型傳播媒介不斷涌現,其顛覆了以往紙媒的固化形態,為人們帶來全新的視覺盛宴,對人們的實際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新時期,紙媒編輯要與時俱進,把握時代發展的新機遇,化被動為主動,積極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以實現紙媒的現代化與信息化,促進媒體行業的進一步發展。